渭水之北的美篇

渭水之北

<p class="ql-block">砥砺前行渡难关</p><p class="ql-block">不忘初心济苍生</p><p class="ql-block"> ——抗疫战场上的秦医人</p> <p class="ql-block">  随着新十条的出台,秦岭医院迎来了疫情的第一个小高峰,在医药资源不足,战斗性减员的情况下,秦医人把患者的健康放在首位,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抗疫赞歌,彰显了秦医人的责任与担当。</p> <p class="ql-block">  发热门诊诊疗任务重,常常夜不能寐,而且随时有感染的风险,三位女医师杜满红、毛海利、张霭绒担此重任,张霭绒医师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下了班,还要照顾两个孩子,她的话语很朴实:“我是觉得说,因为可能会感染传染给孩子,离他们远远的,他们心里上也会觉得是一种伤害,认为妈妈不爱他们了;家里总会有感染第一人,不是我,也会是其他人;再就是不能让孩子们觉得新冠很可怕,最亲的人生病了不能靠近,对未来的成长会有偏差,如果感染了,一个人很可怜很需要家里其他成员的温暖,所以一家人在一起最重要,我尽力防护,不能避免是事实,但是得心齐。”这就是坚韧的女医生,用瘦弱的脊梁扛起抗疫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  急诊科是医院的抗疫前哨,是潜在风险最大的科室,全科已有多人感染,只剩下4名护士上班,为了让科室工作正常运行,她们舍小家顾大家,常常昼夜不舍,急诊患者发病急,病情重,他们要耐心安抚焦躁的病人,克服身心的疲惫,再全身心地投入到患者的救治工作中。护士张瑾瑾是尚未感染的四位护士之一,她说不怕感染,就怕身体不争气累倒了无人上班。护士长白秋娟拖着沉重的身体也在坚持,在病房中奔走,她们用行动传承着南丁格尔精神,点亮了生命之灯。</p> <p class="ql-block">  外科已有多名医护人员发烧,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轻伤不下火线,护士无一人请假,刘建平医生值夜班发烧到39度,因为有主管的病人,打一支退烧针继续在岗位坚守,护士长李娟、护士刘婷等都采用打退烧针的方法继续工作。</p> <p class="ql-block">  检验科陈国梁主任是医院年龄最大的感染者,三年来他带着小分队在院外核酸采样,本是含饴弄孙的年纪,却在退休返聘的最后时光感染。从日暮到清晨,检验科是通宵达人,在PCR实验室做实验、出报告,靠两三杯咖啡撑过漫漫长夜。豆蔻年华的小邱,年富力强的樊维、高原,老骥伏枥的陈主任,他们都被新冠病毒袭击。PCR实验室的工作还在继续。</p> <p class="ql-block">  血透中心是医院的重灾区。需要透析的患者不能停,还有阳性的透析患者。科主任康靖已发烧多日,爱人和孩子也发烧在家,他高烧39度多,全身疼痛想吐仍带病上班,不是因为他不想休息,而是他不敢休息,医生一个个相继病倒,他就在病房苦苦支撑。护士长李健侠、周国玲也身体不适,但病倒的护士太多,她们就哪里需要哪里上,成为全能护理人。护士李小莉产后未满百天,科室缺人手,若有战,召必回,她第一时间返岗,因为孩子太小,还要哺乳,她有家不能回,把乳汁挤出来再捎到家里喂给孩子喝。</p> <p class="ql-block">  药械科承担着全院的药品、耗材供应,是医院正常运转的保障环节。全国解热镇痛药、抗病毒药紧张,他们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把指责、委屈自行消化,多方联系药品供应商,相继购进了双氯芬酸钠、感冒灵颗粒、维C银翘片、宣肺败毒等紧缺药品,保证临床治疗需要。科主任李玲已感染,但科室多人病倒,她拖着尚未康复的身体上岗,保证药械科的工作正常运行。</p> <p class="ql-block">  还是有温暖,医院腾出了病房,让不能回家的职工居住,让这个寒冷的冬天有了股暖流。</p><p class="ql-block"> 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秦医人,以血肉之躯,忍受着病痛的折磨,筑起了一道道健康的防线,他们也有父母,有儿女,他们没有百毒不侵的金刚之躯,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但他们有战必胜的坚定信念,有团结一心的昂扬斗志,有脚踏实地的工作韧劲,他们用行动践行着希波可拉底誓言,无愧于心,无愧于行,在抗疫战场上披荆斩棘,奋勇向前,迎接抗疫胜利的春天!</p> <p class="ql-block">编辑:刘新权</p><p class="ql-block">初审:李玲 </p><p class="ql-block">审稿人:吕冕社</p><p class="ql-block">终审:吴浩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