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2年很快就要过去了。这一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值得说道的事儿有很多。这里说说我在2022年里阅读的情况。这一年,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每月读两本书,当然都是精读。虽然磕磕绊绊、勉勉强强,基本还是完成了这个小目标。</p><p class="ql-block"> 多年的阅读,有了一些体会感受。一是不动笔不读书。有道是“好脑子不如烂笔头”,读书做笔记是个良好且必要的习惯。遇到难解的字词句,遇到不熟悉的人名地名典故诗词,动手查一查,随手记录在书的空白处,不仅加深了理解,还拓宽了阅读内容,收获定会几何级数倍增。难免遇上个把难啃的书,这都没关系,只要你穷尽了手头所有的帮助阅读的手段,不管你读懂了多少,都会有收获;二是不同类别的书要交替着读。同一类别或题材的书,连续读上几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审美疲劳。如果换着样儿去读,不同的题材随时在变换,在读每一本书时都会有新鲜感,不致引发疲劳;三是难度大的书和难度小的书要穿插着读。有时候一本大部头的书花一个月的时间都没读完,便会觉得灰心丧气。这时若换读一本小书,啃完大书后的疲劳会一扫而空,对阅读小书的轻松愉快(当然并非阅读所有的小书都是轻松加愉快)充满期待,成就感满满。切忌书读一半后置之不理,因为极有可能你再没有续读下一半的耐力和勇气;四是定个小目标的做法有利有弊。有个目标,毫无疑问会有助于激励自己抓紧时间读书,也会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特别是到了最后一个月,当你距离目标还有数本的读书量,你可能就会有意识地选择薄一些的、容易读的书目,而且读书的质量难免会下降。无数事实表明,凡是目标考核都会衍生出急功近利;五是读书越多越无知。看起来这是一条悖论,实际上要表达的意思是,每当你接触到一个过往不曾接触过的领域时,你基本上会发现,你不懂的领域或问题又增加了一个,也就是说,读书越多你就会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也越多。这跟那个年代“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感觉似乎有点主观唯心主义的意思哦。</p> <p class="ql-block"> 2022年阅读的书目包括:《废名散文》(废名)、《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西滢闲话》(陈西滢)、《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钱穆)、《苦雨斋文丛》(沈启无)、《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新月集•飞鸟集》(泰戈尔)、《中国古道》(伊莎贝拉•韦廉臣)、《书林三话》(曹聚仁)、《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潘荣陛、富察敦崇)、《极北直驱》(植村直己)、《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许燕吉)、《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动物牧场》(乔治•奥威尔)、《龙虫并雕斋琐语》(王力)、《联邦党人文集》(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国富论》(亚当•斯密)、《我的人生档案》(贾植芳)、《武昌城》(方方)、《议会如何工作》(罗伯特•罗杰斯、罗德里•沃尔特斯)、《旧诗新话》(刘大白)、《风雨谈》(周作人)、《自己的园地》(周作人)、《秉烛谈》(周作人)、《莫泊桑文集(一)》(莫泊桑)。这些书目作者中,清朝作家有潘荣陛、富察敦崇等两人,民国大师有废名、陈西滢、钱穆、沈启无、王力、贾植芳、刘大白、周作人等八人,当代作家方方一人,此外外国作家有泰戈尔、<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汉密尔顿、亚当•斯密等十二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百年孤独》号称最难读的书目之一,也是上述书单中最难读的一本书。书中的情节跨越七代人,人物众多且关系和情节都极其复杂,而且同一家族的人物名字还非常相似。这是《百年孤独》的人物关系图,是不是头大?</p> <p class="ql-block"> 《议会如何工作》说,现代议会制度形态源于十三世纪的英国。传说中,英国下议院地板上的两条红线,刚好间隔两支剑长的长度。传说不一定真实,真实的是,议员发言时不应跨过红线则是有规定的。</p> <p class="ql-block"> 议会的原始功能包括立法、控制预算、代表公民以及要求政府问责等。</p><p class="ql-block"> 下议院就某件事表决时,假如赞成和反对的票数最后一样,议长才会在表决中投票。由来已久的原则是,决定由多数做出,而不是仅仅基于决定票;应该保留进一步讨论的可能性。因此,在法案二读的时候,议长会投赞成票,这样法案就能进入三读以继续讨论。如果在三读阶段有投决定票的需要,议长会投反对票,因为三读是下院批准法案的决定点,除非以院内多数人为基础,否则法案不应该(仅仅依靠决定票)成为法律。</p><p class="ql-block"> 下议院地位高于上议院,下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而上议员由国王任命。与美国不同,英国大选是由选民直接选举执政党,执政党党魁即为英国首相。</p> <p class="ql-block"> 刘大白,民国时期大师,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文史学家,曾为复旦大学校歌作词。《旧诗新话》所选的诗,绝大多数是作者评论别人的诗,只有寥寥数首是自己的诗。</p> <p class="ql-block"> 选读几首,供欣赏。</p><p class="ql-block"> 《雁字》是清朝顺天女子方玉坤,写给原本做京官、后回到南方老家的丈夫丁筱舸的。筱舸瞧了,立刻动身回京和她团聚。</p><p class="ql-block"> 丁宁嘱咐南飞雁</p><p class="ql-block"> 到衡阳,</p><p class="ql-block"> 与依代笔,行些方便!</p><p class="ql-block"> 不倩你报平安;</p><p class="ql-block"> 不倩你诉饥寒;</p><p class="ql-block"> 寥寥数笔莫辞难,</p><p class="ql-block"> 只写个“一人”两字碧云端!</p><p class="ql-block"> 高叫客心酸!</p><p class="ql-block"> 高叫客心酸!</p><p class="ql-block"> 万一阿郎出现,</p><p class="ql-block"> 要齐齐整整,</p><p class="ql-block"> 仔细让他看!</p> <p class="ql-block"> 《折杨柳枝歌》是萧梁时期的一首平民诗,一口喊出了千千万万怀春少女的心事。</p><p class="ql-block"> 门前一株枣,</p><p class="ql-block"> 岁岁不知老;</p><p class="ql-block"> 阿婆不嫁女,</p><p class="ql-block"> 哪得孙儿抱?</p> <p class="ql-block"> 《题画竹“叶书”》,是作者于民国三年在日本东京,买得绘叶书(即明信片)一张,一面印着一幅画竹。当时曾题《南歌子》一阙,寄给上海某女友。</p><p class="ql-block"> 故国青春远,</p><p class="ql-block"> 佳人翠袖寒;</p><p class="ql-block"> 亭亭倩影碧檀栾,</p><p class="ql-block"> 移得蓬莱三岛竹双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纸短情何限,</p><p class="ql-block"> 书成墨未干;</p><p class="ql-block"> 凭君传语报平安,</p><p class="ql-block"> 乱写个人两字与她看。</p> <p class="ql-block"> 《国富论》全称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用了近十年时间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76年。</p> <p class="ql-block"> 《国富论》主要研究如何增加国民财富,而作者提出的增加国民财富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劳动分工。“生产效率的增进来源于劳动分工”,这句话的意思明摆着就是说,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要靠劳动分工,劳动分工了,产出提高了,财富就增加了。作者还提出,经济的本质在于交换。</p><p class="ql-block"> 作者认为,专业化有三大好处:熟能生巧;每个专业工人不必花时间转换工种;因长期专注于个别工种,专业工人就有机会改良工艺机械。作者认为,生产领域的劳动分工与交换领域的市场机制的关系是,劳动分工受制于市场规模,市场扩张能引发分工合作与专业的深化。</p> <p class="ql-block"> 经典语录:</p><p class="ql-block"> 1、交换倾向出于自利的动机,并且引发了分工。</p><p class="ql-block"> 2、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一切人都是商人。</p><p class="ql-block"> 3、一个国家的富有不在于货币的多少,而在于生活必需品的丰富。</p><p class="ql-block"> 4、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但能用它交换的货物却非常有限,而很少的东西就可以换到水。相反,钻石没有什么用处,但可以用它交换大量的货物。</p><p class="ql-block"> 5、借由追求他个人的利益,往往也使他更为有效地促进了这个社会的利益,而超出他原先的意料。(这也是现代企业家的社会意义所在)</p> <p class="ql-block"> 花絮:</p><p class="ql-block"> 1、“人们为了得到奖励或退税,常常将货物装到船上送出海口,之后又从本国其他沿海地方上陆返回”。看来260多年前,骗税就已经登堂入室了。</p><p class="ql-block"> 2、“当国家不知道怎样直接按比例对人民的收入进行征税时,它就会采取间接对他们的支出征税的办法。大多数情况下,这种间接征税所得的税额和人们的收入保持着一定的比例”。我们的增值税、消费税都是按照消费者的支出来征税,相对来说,简单易行。</p><p class="ql-block"> 3、“当道路通行税是用来修理道路时,各车辆相当于按照其对道路所造成的损耗程度来进行纳税。”“当按照货物重量为标准征收的道路通行税就是为了修理道路的目的时,这种税的征收就是公平的”。现行的车辆购置税,其目的是组织道路交通建设资金,专款专用于修路。那么其最理想的征税依据似乎应是车辆对道路的损耗程度,但这是做不到的;退而求其次,也应该以车辆及货物的重量作为征税依据。实践中简单地以车辆价格作为征税依据,似乎有点不合情理。</p><p class="ql-block"> 4、此书成书过程中,英属北美殖民地独立运动正风起云涌,作者常常不经意间美化英联邦母国。这当然也是可以理解的。如称独立运动为“目前的变乱”“目前的扰乱”,“英属殖民地的人们,感觉比在母国受到的平等待遇还要高”等等。</p> <p class="ql-block"> 《秉烛谈》是启明老人自编的一本文集。周作人,原名櫆寿,字启明,绍兴人。与其兄长相比,启明老人的文字温文如玉,诙谐有趣,学识渊博,涉猎更加广泛。启明老人喜读古人笔记,选读笔记的标准,简单的说,要在文词可观之外再加思想宽大,见识明达,趣味渊雅,懂得人情物理,对于人生与自然能巨细都谈,虫鱼之微小,谣俗之琐屑,与生死大事同样的看待,却又当作家常话的说给大家听,庶乎其可矣。</p> <p class="ql-block"> 书中《茨村新乐府》一文谈到明朝灭亡时,“《咏史新乐府》六十首通读一过,很有感慨,觉得明朝这一个天下丢掉也很不容易,可是大家努力总算把他丢了。这些人里面边有文武官员,有外敌,有流寇,有太监,有士大夫”“十六日黎明破昌平州,焚十二陵享殿。自沙河而进,直犯平子门,终夜焚掠,火光烛天。是日上召对三次,辅臣及六部科道等官皆曰无害,藉圣天子威灵,不过坐困几日,拨云雾见青天耳。退朝之后诸臣言笑自若,而巳时有权将军者发伪牌,定于十八日入城,行至幽州会同馆缴,皆以为骇”。</p><p class="ql-block"> 诸文武大臣恬不知耻,欺上瞒下,一面愚弄圣上,一面开门迎贼,圣上焉有不挂之理?想起眼下欧洲某斯和某兰正打得叮当五四,传说斯老大在开战前得到情报近臣的报告,说已将某兰的军政大臣用金蛋搞定,斯军可直捣黄龙府,即使遇有抵抗也是象征性的。于是乎志在必得的斯老大吹响了总攻的号角,未料到生生把一场闪电战打成了持久战,把硬汉打成了戏子,把戏子打成了硬汉。一手好牌打个稀巴烂,斯老大与明圣上有何区别?一个攻一个守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了浦江清,发现需读陈寅恪,因为他是陈的助教;需读王国维,因为深受其学术思想的影响;需读张荫麟,因为是不错的朋友,有来往;需读吴瞿安,因为是学曲的前辈;需了解陶光,因为二人老在一起拍曲,但陶光没著作;需读朱自清,因为是挚友,—又需读俞平伯,因为俞是朱的挚友。就是这样累坏的。</p><p class="ql-block"> 累死球了,休息休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壬寅年冬月廿七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