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40年军旅生涯中,虽然身在新闻出版单位30余年,但真正持证上岗专职从事编辑工作不过十年。汇总责编的书稿也不多,想想也没什么值得一提的书稿“大作"。在朋友圈的新闻出版业界前辈和老师们的面前,都觉得不好意思张口说自己曾经也是个从业者,顶多是在这个行当里跑过“龙套”。但是无论怎么说,自己有过这段经历,还是时常引以为自豪的。</p><p class="ql-block"> 当编辑多少都有些故事。记得有部曾经很火爆的电视片《编辑部的故事》大概讲的就是编辑们形形色色的故事,很是精彩。</p><p class="ql-block"> 我调进北京到出版社后,大都干的是一些辅助性工作。期间,不务正业断断续续弄过一些书稿,真正当编辑是在我有了高级职称临近退休的最后那几年。编书不多,连同军事教材大概有五六十部图书吧。时间短资历浅,没有什么精彩故事,但有几部书稿还是值得一提的。</p> <p class="ql-block"> 《长征中的朱德》的作者是朱德的嫡孙朱和平将军。这部书稿被列为我社重大选题出版计划,在完成三审三校后我按规定分别送到军事科学院、中央党史办和中央文献研究室审核。书稿编审还算顺利,只是中央文献研究室迟迟没有放行并对书稿中《四渡赤水》一章提出异议。他们的意见是四渡赤水是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领导指挥下取得的胜利,但主要功绩是毛主席,书中描述朱德的功绩似乎有过誉之处不太合适,要将这章删除。我与朱将军都感到,如果缺了这一章,《长征中的朱德》就不完整了。当时的总编室主任徐贵祥(现中国作协副主席)说他认识中央文献研究室管书稿的韩处长还是他安微老乡,我们一起去找她。</p> <p class="ql-block"> 中央文献研究室就在我们出版社后面的毛家湾胡同,而且就在林彪元帅曾经居住的寓所里办公。这是一座老式建筑,名为毛家湾一号院,室内铺设的木地板踏着嘎吱嘎吱的响,曾经的林副主席的办公桌和用过的台灯地图等以及卧室物品都保持着原样,就连那个卫生间的澡盆都原封不动地摆放在那里,铁质部分早已锈迹斑斑。说实话,从室内陈设的物品来看,当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们的住所还是十分简朴的,与现在生活条件相比,恐怕显得还不如一个普通家庭富裕。韩处长带着我们楼上楼下参观了一遍,我看到在一楼拐角处有个铁门锁着,韩处长介绍,据说这是个地下通道,可以通到一些知名的重要场地,早就封闭了。参观完他们的办公场所,韩处长又专门审阅了书稿中四渡赤水这一章,主动提出可以保留但必须按照相关资料表述进行修改。我们遵指完成修改后就顺利通过了审定。《长征中的朱德》出版发行后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每当纪念长征胜利逢五、十周年时都会有再版发行。</p> <p class="ql-block"> 朱和平将军在《长征中的朱德》出版发行后,专门请我们吃饭以示感谢。也就是在这次饭桌上,我又预约了朱将军另一部书稿《我的奶奶康克清》。</p><p class="ql-block"> 《我的奶奶康克清》列入我社重大选题出版规划。大致两年后我才拿到书稿,按部就班依然是老程序,在社里完成三审三校后,我将书稿分别送到中央文献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军事科学院审定。这次送审很顺利,三家单位都出具了同意公开出版发行的审核意见。我催促美编也设计好了图书封面,也选定好了印制厂,办理好了相关委托印制装订的手续,准备送厂印制。</p><p class="ql-block"> 然而,就在这时,社里接到原总政宣传部通知,此书暂缓出版发行工作,要进一步修订编审,这搞得我一头雾水。原来是总政首长接到来信,反映该书有些情节描述与事实有出入。书还未出版,就有信反映情况,这就不一般了,必须要重视。经过与朱将军沟通,原来是此书在成稿后,曾在一定的范围内征求过意见。也就是说此书稿早已有了第一批读者。而且来信明确指出了几处具体的情节。看来,唯一能够对来信反映的情节进行审订的只有康奶奶生前的秘书叶梅娟老人了。叶秘书享受副部级待遇,住在王府井大街灯市口一个普通的单元楼里,她年事已高,行走不是很方便。施社长带着我登门去拜望她,没想到叶秘书的家是再简朴不过了,地板还是建房时铺垫的水磨石地板,沙发陈旧坐着弹黄都有些顶屁股,吃饭的桌子是能够折叠的钢架简易桌。叶秘书平易近人,说起康奶奶家的事滔滔不绝,也十分怀念康奶奶。并爽快地答应对书稿进行审订。</p> <p class="ql-block"> 为方便叶秘书审稿,我们专门安排一间带空调的大办公室,我带车接送她。叶秘书戴着老花镜对书稿有疑问的地方进行了认真的审读修订。休息时,还亲切地与我交流她在朱总司令家以及给康奶奶当秘书时一些情况。特别是康奶奶抱病到朱德司令故乡四川仪陇参加朱德铜像落成仪式的前前后后的详细情况,让我感受很深。说到书稿修订的几处,她说都不是大问题,把时间地点情节交待清楚就可以了。对有些文字的修改,她也当即作了删除或增添。审订完,她在书稿的首页上端签了名并标注了日期。叶秘书审定过了,加之有三家权威部门的审定批复,《我的奶奶康克清》如期出版发行,首印一万册,并在京召开了出版发行座谈会,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中央媒体作了广泛的宣传报道。同时,也为康奶奶诞辰100周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活动送上了一份大礼。</p> <p class="ql-block"> 《海军司令刘华清》是老领导原军区宣传处张林处长介绍给我的一部好书稿。原名《航母之父刘华清》,作者为曾在首长身边工作过的海军原宣传处长。</p><p class="ql-block"> 此书也作为重大选题列入出版计划,在报送图书选题审批中,总政新闻出版局认为原书名容易引起争议并不是很冾当,内容主要叙述刘副主席在海军当司令时期抓海军建设的情况,于是就将书名改为《海军司令刘华清》。社里三审三校通过后,我将书稿送到军事科学院审核。大概一两个月了,书稿审核也没动静,我就去军科院找了宣传部包副部长,并支付了审稿费。在他的催促下,审稿的同志们抓紧了进度,审核完并填写了同意公开出版发行的审核意见。</p><p class="ql-block"> 出版发行工作如期展开。结合书稿内容,综合分析市场形势,普遍预期此书面世后会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按照事先约定,此书由作者及主人翁家里自已发行。社里当时考虑他们自己发行最大范围就是进个二渠道,新华书店这块最终恐怕还是由社里来操作。然而,作者转达的意思是此书包括新华书店全部市场由他们独家发行。为此,作者还安排大家吃了个饭,刘副主席的女儿,我们社里领导、总编室和发行部门等相关领导都参加了。最后,社里做了些让步,放弃主渠道发行,由作者他们独自发行。</p><p class="ql-block"> 但是,图书进新华书店,必须经由出版社开具图书委托发行书才行。对于这一要求,社里有关部门认为作者自行做工作进新华书店发行就可以了,但开具托委书是没有先例的,如开了这个口子就等于社里将会完全放弃坚持多年的图书发行主阵地,而且到时在与新华书店结款以及退书核帐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我虽在其中做了许多协调工作,但最终无法为作者开出委托图书到新华书店发行书面证明。不得已,我让作者支付了相关的编审校对费用后,将全部书稿档案从总编室提出来移交给作者。据说,此书后来在另外一家出版社出版发行。没有完成好老领导张林处长交给的任务,至今心里都感到有些忐忑不安。</p> <p class="ql-block"> 大概在二千年初,我在发行部当副主任时,某集团军一位领导要出版一部个人文集,经朋友介绍找到我。书稿质量不错,选题获准后进入编审阶段走程序。然而在编辑图片时,我发现有几幅作者与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部队合影时握手的照片,按规定需要作者去征得相关部门同意。这是出版管理规定,类似图片一般不允许在不符合条件的个人书稿中使用。这位领导既不符合要求也难以获准使用这几幅照片。刋用不刋用,我与作者僵持不下。</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了原总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出版局施副局长的电话,专门询问这部书稿的编审情况。这可是主管我们的顶头上司,我不得不如实相告,并坚持按规定办理。施副局长对我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最后只是希望我争取这部书能够在作者所处城市印制。这就是委托外印的意思,我自然心理有数,撤了那几幅图片,程序走完出了胶片办完委托外印手续,让作者拿走胶片外印去了。没想到,过了几年,施副局长当了我们社的社长,说起那部文集的事,他还表扬我处理这件事考虑周到,并对我当管理处长以来的行政管理及后勤保障工作以及我个人在后来申请评定高级职称时给予了坚定的支持和特别的关爱。</p> <p class="ql-block"> 《东方文化集成丛书》是季羡林先生生前主持主编、由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的一套国家级重点图书。我先后承担了《波斯帝国史》《中日经济关系史》《中国东方文学翻译史》《印度文学史》《目连救母故事》《中日外交关系人物纪实》《人类文明起源研究》等书稿的选题申报及编辑出版工作。这些选题撰稿全部由北京大学一些知名专家教授承担,质量上乘。作为编辑大都是从出版规范上做些辅助性工作,再就是做好三审三校以及印制入库交给发行部的工作。这些书稿编辑出版发行基本顺利,唯有《人类文明起源研究》在出版发行后,有读者反映有些错别字。一部书稿四五十万字谁也不敢保证没有差错,国家新闻出版暑对图书差错率有明确的规定,只要符合就算合格。但是这本书里,一本在世界上都有名且容易引起争议的宗教书名错了一个字,这恐怕就要算硬伤了。为谨慎起见,我报告社里张副总编将未销售图书暂时封存,重新对书稿进行修订后重印。这次重印又无形中增加了图书成本,常言说一字值千金,我这可是一字万金有余了。在业界我们时常说,出版工作无小事,责任编辑责任大。实践证明,这绝不只是一句口头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