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为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3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p> <p class="ql-block">乐寿堂,清漪园建筑,也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北京颐和园内慈禧的寝宫乐寿堂,原为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本是乾隆的母亲孝圣宪皇后要过六十岁生日,乾隆为了给母亲庆祝六十大寿,在乾隆十四年的时候就把原来的瓮山和西湖加以改造。</p> <p class="ql-block">玉澜堂在颐和园昆明湖畔。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光绪年间(1875-1908)重建。是光绪帝的寝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曾幽禁光绪于此。</p> <p class="ql-block">宜芸馆在颐和园玉澜堂后。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光绪时(1875-1908)重修。是光绪帝的隆裕皇后在园中的住处。</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它位于北京市西郊颐和园内,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清乾隆时(1736—1795)建,是园内最大的石桥。 桥由17个桥洞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意义,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首四言的铭文,用篆字书体镌刻在铜牛的腹背上。铜牛是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香阁高36米,坐落在高21米的台基上;共有三层、八角、四重檐,为攒尖顶,阁内有八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内部建筑结构复杂[3]。佛香阁内供奉有铜铸金裹千手观世音菩萨站像,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慈禧太后每月都会来到佛香阁烧香礼佛。</p> <p class="ql-block">昆明湖,位于颐和园内,北依万寿山,南向平野。昆明湖以西堤及支堤相隔分为东湖、西北湖和西南湖,建国初期,总水面面积为204.9万平方米,其中东湖最大为125.8万平方米;西北湖(团城湖)水面积最小为35.4万平方米;西南湖水面积为43.7万平方米。东湖湖底最深处标高为47.5米,大部分湖底标高为48.5米,其它两湖湖底标高则在49~49.5米之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长廊在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颇负盛名,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皇。彩画的内容多为山水、花鸟图以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情节。画师们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浓缩在这长长的廊子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舫,取自海晏河清之意,北京颐和园石舫,又名清晏舫,位于昆明湖的西北部,万寿山的西麓岸边。在园林中建石舫不仅是为证明水是活的、可坐舟,为的正是在“舟自横”中,突出“野渡无人”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苏州街位于北京的西北郊,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乾隆时仿江南水乡的风貌而建,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一条水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1986年重建。是中国古代“宫市”的唯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