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早晨(12月14日),我把干休所微信群里悼念恩师程俊嵩的一组微信,转发在我的家庭微信群里。目的有二:一是表达对老师的敬重、感激之情和对其高尚精神的学习与弘扬。二是想让家人特别是孩子们了解我退休后的人文环境。向程老表达悼念之意的,大都是当年在全军如雷贯耳的新闻家,他们退休以后继续保持着高尚道德情操,互敬互爱,共同营造着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园。我的外甥从微信上问我:舅,程老后来还担任过什么领导职务?我回答,他的最高职务是普通编辑。他虽然是个极为平凡的人,他的高尚之处却值得我学习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b>倾心培育人才</b></p><p class="ql-block"> 我最先是来军报学习的,协助编辑《军人与法》专版。这个版面属于政教组负责,组长是程俊嵩、唐平岳。虽然我和程老师的编辑内容基本没有交集,但对老程的工作方法却能瞭望一二。</p><p class="ql-block"> 程老师领导的政教组,重头报道一个接着一个,特别是1990年前后,政教组推出的学雷锋重大典型接连不断,带动全国掀起学雷锋高潮。除了张弛主任提到的他和饶洪桥同志采写的《秦川牛》李润虎的典型报道,还有陶克、李选清同志采写的张子祥学雷锋典型报道。印象中,那一波所宣传的一批典型人物,大多被评为全国学雷锋标兵。我仔细观察,这些典型人物稿件,在政教组是均衡编辑的,既有程俊嵩组长亲自操刀的,更多的是陶克编辑编发的。政教组的好报道没有集中在组长手里。外行人不懂其中奥妙,内行人非常清楚,做到这一点殊为不易。</p><p class="ql-block"> 我有幸正式调入军报后,处领导为了全面锻炼我,将我调整到程老师手下编稿。我开始摸不着编辑政治教育稿件的门道,他把看好的稿子交给我处理,编辑后给他把关,他改好后再交给我。每一次退回改稿,我都把原稿和程老师改过的稿子对一遍,看看他是怎么改的。久而久之,我也能独立编稿了。当他看我上路后,就逐渐把出头露面的机会交给我去干。那时候政教组承担许多军委领导活动的报道工作,有了这样的机会,他大都指令我去,这才有了多次参加军委领导活动报道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我在政教组也独立搞出不少好典型、好报道。外人不知道的是,每一个重大典型,都是政教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每次有了重大线索,我向他汇报后,他都帮着进行分析,提炼主题,提示写作应注意的问题等。设计完成后,我再按图索骥,形成报道初稿。我采写、编发的每一篇好报道,都有他的心血与汗水。我成长的每一步足迹,都有他扶上马送一程的烙印。</p><p class="ql-block"> 政教组人员来自不同军种、军区。据我观察,调入的每个年轻人,都不是他决策调进来的。经过他调教两三年,都成为他十分贴心的学生、同事。我们从心底里尊敬他、学习他。他既是我工作生活上的依靠,也是我做事做人的标杆。个别同志与我开玩笑,说我是某个山头的人。我说,我只有一个山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老程从来都是把我们这些部下当成党的人,进行精心培养、使用,除此之外没有二心。</p><p class="ql-block"> 政教组编辑陶克成长为报社副总编;徐生同志接了程老师的班,当政教组组长后,逐渐成长为军报记者部主任;在程老师培养,在各级领导关怀帮助下,我也逐步走上部领导岗位。还有其他年轻同志,也是成才成人。我总觉得,这都得益于我们沾了倾心培养人才的程俊嵩同志之光。</p><p class="ql-block"> <b>坚持正确导向</b></p><p class="ql-block"> 程俊嵩同志作为军报政教组组长,政治敏感性自然不同一般。</p><p class="ql-block"> 这从那次处理“党军”教育一词的过程略见一斑。1991年初,总政治部部署在全军开展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教育。在教育部署会议上,有关领导同志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教育简称为“党军”教育。上行下效,各级在开展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教育中,纷纷把这一教育称为“党军”教育。此项工作展开后,政教组收到基层部队开展“党军”教育的许多稿件。时任军报政工部政教组组长程俊嵩组织编辑们开会,研究如何宣传好这项教育。</p><p class="ql-block"> 程俊嵩同志说,这不是个一般用词,要格外谨慎。他说,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毛主席为我军确立的重要政治原则,对新一代年轻官兵开展此项教育,打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坚实思想根基,非常必要,非常重要。他认为,报纸宣传中,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教育不要简化为“党军”教育,以免引起歧义。</p><p class="ql-block"> 程俊嵩同志考虑到“党军”教育一词是领导机关已经明确了的,我们擅自不用也不行。怎么办呢?他说,小曹,你是学法律的,你把宪法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那个条文找出来(宪法第二十九条)。再把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军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那段话完整的抄出来。咱们要放在办公桌上,如有人问起这事,就说是按照宪法和邓小平同志的话办的。后来,并没有人追究军报为什么不使用“党军”教育这个词。</p><p class="ql-block"> 不久,发生了大家知道的那件事。江泽民主席到驻云南某集团军视察时,集团军领导把开展“党军”教育情况作为专题作了汇报。江主席对集团军领导说,我在军委会上对有关领导同志说过,不能使用“党军”教育这个词。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重要政治原则,我们的军队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教育简化为“党军”教育是不妥的。请转告总政治部。 </p><p class="ql-block"> 报社传达学习江主席这一重要指示时,我既感到后怕,又庆幸程俊嵩老组长的严格把关,使我们在编辑工作中避免了一次可能发生的误导。从此,对程俊嵩同志的政治水平十分信赖,拿不准的事,就向他请教。能够跟着程老师学习、工作,真是个人之幸! </p><p class="ql-block"> <b>对党既忠诚又感恩</b></p><p class="ql-block"> 程俊嵩同志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1962年,报社到云南大学选调干部,他和陈士忠等四位优秀大学生被选调到军报。他经常向我介绍自己在党的培养下成长的经历,十分感恩党的培养教育。</p><p class="ql-block"> 他出生于四川偏僻山村,从小缺吃少穿。从上小学起,星期天就挑着几十斤粮食、蔬菜,走着崎岖不平的山路,到几十里外的集市上卖。他说,小曹,我们四川人本来个子就矮,小时候既吃不饱,又干这么多活,我这个子不就更高不了了。要不是来了共产党,人民得解放,哪有我的今天啊。 </p><p class="ql-block"> 他从小既能吃苦,又十分聪慧,用现在的话说,是当地所在县的学霸。考大学时,好像是以全县前几名的成绩被云南大学录取的。那时候上大学,食宿都是国家全包,不用个人花一分钱。说起这段往事,有时甚至眼里含着泪花。</p><p class="ql-block"> 他在军报工作的经历有些曲折。文革中,他曾被批斗,由编辑一线,被贬到资料室工作。不管干什么,他都勤勤恳恳,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文革”结束后,他参与了报社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其中给我讲过如何坚持实事求是,参与给武将老师平反的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被借调到军委纪委整党办公室,他在整党办执笔撰写的评论《提倡谈心》(与前驱同志合作),在解放军报一版发表后,受到军委领导表扬。被评为1984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结束军委整党工作后,他来到政工部政教组工作,直到退休。他在工作中,提倡讲民主,说真话,真正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与作风,运用到编辑工作中。一次,我编了一篇事实新鲜,观点有点新颖的稿子,请他审阅,他很赞赏。送到部领导那里时,被“枪毙”了。稿子退回后,他又找到部领导作解释工作,领导同志听说另一位老编辑和我认为这是篇好稿子,就到组里与我们进行讨论。我们几位坚持说这篇稿子好的理由,领导就说他的理由。讨论中有点小小的火药味。</p><p class="ql-block"> 领导同志离开后,老程说,“咱们认为好稿就要耐心做解释工作,用与不用是领导的权力,说与不说是咱的民主权利。如果心里不服,嘴上又不说,憋在心里会得病的。把话说出去,相当于转移病灶。”另一位老编辑说,“对,有不痛快的事一定把病灶转移出去”。从此,“转移病灶”成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工作方法。</p><p class="ql-block"> 程老师退休后,我走上部领导岗位。我觉得,提倡编辑们发扬民主,有利于集思广益,提高工作质量。不管是当政工部副主任,还是任时事部、总编室主任,我都讲老程带着我一起“转移病灶”的故事,提倡编辑们围绕工作可以大胆与我争论,我绝不会搞一言堂,个人说了算,谁正确就听谁的。在我这里,为了工作开展任何讨论,不存在非议之说,真理只会越辩越明。这个方法非常受编辑们欢迎。</p><p class="ql-block"> 程老师在编辑岗位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桃李满天下,所做的好事说不完。他的品德高尚,成果丰硕,人生圆满。他是我永远的人生楷模。</p><p class="ql-block"> <b>敬爱的程老师,你永远活在我的心中!</b></p><p class="ql-block"><i>张明轩附文:我在军报政工部学习时,得到程老的关爱与帮助,永生难忘!转发曹老师这篇文章也是对程老的深切怀念。</i></p><p class="ql-block"><i> </i></p> <p class="ql-block"><i>1994年12月28日,程俊嵩同志与作者在办公室(左为程俊嵩)</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