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燃烧的岁月我当兵的年代

铁血军旅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主要谈谈七八十年代部队的生活怎么样?实话讲,比城镇居民好不到哪去,吃粮照样粗细搭配,30%是粗粮。</p> <p class="ql-block">我们那个年代连队的副食主要依赖自己经营的菜地、猪圈、豆腐房、咸菜缸等等。那会部队提倡发扬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小灶”,除了首长就是病号可以享受,也就是一碗炝了葱花的手擀面,条件允许再加个鸡蛋,就这么一碗鸡蛋面,几滴葱油都已吊足了战士们的胃口。记得当时的伙食标准人均不到五毛钱。对了,连队开饭前必唱“团结就是力量”“打靶归来”,歌声越是嘹亮饭吃的也就越香。</p> <p class="ql-block">当时都盛行一句话那就是:“一个连队的伙食好坏与战斗力有关”, “思想政治工作做的好不好,与连队生活质量有关联,而且缺一不可”。往后一段时间自己仔细想想这些朴实的话,句句有道理,而且都是硬道理。</p> <p class="ql-block">说实话,那个年代战士们的伙食基本上不存在什么美味和营养,都是有啥吃啥,缺少维生素都是很普遍的现象。新疆尤其是南疆,属于偏远地区,比北疆城市物资更加匮乏,戈壁返碱土地居多,人口稀少,种植的蔬菜种类也十分有限,条件往往更加艰苦。不过也有伙食好的时候,那就是过春节,一般连队都会宰猪,猪肉加上大白菜炖粉条是战士们的最爱。</p> <p class="ql-block">记得85年全军提出了“斤半加四两”的目标。意思是保证每位战士的伙食标准能达到每天一斤半蔬菜、一两肉、一两鱼禽蛋、一两油和一两豆制品。从实际情况来看,落实起来难度较大,给我的感觉三年后南疆部队才实现了这个标准。(话外话:提出“半斤加四两”后军队逐步开始了三产,实际证明的确有效的解决提高了连队伙食,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后遗症”)</p> <p class="ql-block">我当兵的地方在新疆南疆,那时候南疆没有铁路,没有高速公路,坐长途汽车走走停停,从乌鲁木齐到喀什要三天,再从喀什到部队驻地要一天。那时满大街都是维吾尔老乡的毛驴车或者马车,由于缺少交通工具,我们有时候也会乘坐,摇摇晃晃别有一番情趣。</p> <p class="ql-block">虽然当时条件很艰苦,连队分布较散主要担负边境执勤任务,沿喀喇昆仑山—班公湖方向,从西北往东南,设有神仙湾、天文点、河尾滩、温泉、空喀山口、库尔那克堡、秋迪俭革拉、斯潘古尔等哨所。但全体指战员依旧有着高昂的斗志,想着有我们守在祖国南疆边防,身后是万家灯火,是盛世繁华,心中便充满着卫国戍边的豪情壮志。(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