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不惯于引吭高歌以表达自己,却愿静静地听歌。是的,当歌声仿佛沿着一条幽深小径向内心流去的时候,往往也会悄然地引发情思的漫溢,只要那歌发自心灵而且与自己的心频相谐。对于我来说,罗大佑的歌就是这样的歌。</p><p class="ql-block">乌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脸</p><p class="ql-block">怎么也难忘记你容颜的转变</p><p class="ql-block">轻飘飘的旧时光就这么溜走</p><p class="ql-block">转头回去看看时已匆匆数年……</p><p class="ql-block">这是颇为流行的《恋曲1990》,由罗大佑作词谱曲并演唱。从词来看,它具有流行型的缠绵,却又比一般的流行歌曲少了一点甜腻的呻吟,多了一点人生喟叹;少了一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惺惺作态,多了一点真情实感;少了一点发誓诅咒般的直白浅露,多了一点含蓄蕴藉。就曲调来品味,它有新鲜感却不显生涩,有力度而富弹性,是透明的粘液,沉实的晶体,流畅地奔涌着却又时不时激溅起一二朵玲珑别致的浪花。而这样的词、这样的曲又互相注入,相互渗透并且相互加强,产生了一种超越了两者之和的感染力,这就使得这支歌在充分商业化了的音乐工厂生产的同类产品中,如鹤立鸡群,堪称一流。</p><p class="ql-block">《追梦人》也是我喜欢的一首歌。这首歌本是1991年罗大佑为纪念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离世而创作,后被电视连续剧《雪山飞狐》用作片尾曲。歌曲用悲天悯人的情怀戳中了无数人的心,用柔可绕指的情思牵引着多少人的梦。在那缠绵悱恻的歌声中,我们不仅会在三毛流浪的足迹里寻找到永久的回忆,甚至寻找到更多人在滚滚红尘中的泪水和笑容。</p><p class="ql-block">《童年》这首歌活泼而略显调皮,罗大佑把音符作为积木,为我们搭建出一个多彩的童年城堡。罗大佑曾经说过,这首歌本来就是写给大人听的。是的,就像安徒生的童话也是成年人的童话一样,听着《童年》,我们这些焦灼的成年人就有了一次回到童年的机会。 </p><p class="ql-block">《光阴的故事》充满了沧桑感,饱含人生况味。记得作家方方在一篇文章里说过,武汉的文化人聚会,散场时往往要合唱一支歌,而这支歌往往就是《光阴的故事》。“人生处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聚散匆匆,生活充满变数。唯有光阴的流逝,让人扼腕长叹,唯有《光阴的故事》,让人常唱常新。</p><p class="ql-block">罗大佑是一个集作词、作曲和演唱于一身的音乐人。当今歌坛,这样的音乐人日渐增多,不在少数。然而像罗大佑这样,三艺俱臻至境,作品堪可传世的,却屈指可数。</p><p class="ql-block">特别值得评说一下的是大佑的嗓音。正如有人所说,对于一支歌,有的时候,歌手的声音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种艺术性格的闯入,往往使歌曲闪射出新的光芒。它既是载体,又是本体,不论是无比细微的或无法捉摸的,都能让人从中领略。大佑的嗓音略微沙哑,苍劲粗犷却又显现出现代人的教养。我觉得罗大佑的歌曲之所以脍炙人口,很多时候也跟他别具一格的演唱风格难以分开。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听大佑唱《青春舞曲》。这支1939年由中国西部歌王王洛宾改编的新疆民歌,经大佑的嗓门流出,就别具现代风味。这时,青春就成了那种带着沧桑感的青春,里面有着灯火辉煌里的苍凉和对清风明月的眷恋,能让人感受到都市生活烦嚣里的空旷和寂寥。</p><p class="ql-block">的确,听大佑的歌时,现代人的现代感觉会如风扑面。“就像彩色电视变得更加花俏,能辨别黑白的人越来越少”(《现象七十二变》);“在人潮汹涌的十字路口,每个人在痴痴地等,每个人的眼睛都望着象征命运的红绿灯”(《未来的主人翁 》)。在忙碌的生活中放牧思索, 在喧腾的声浪中垂钓沉静,这难道不是一个都市人的身境和明智的心境?它被大佑的这些“都市牧歌”真切地表现出来了。</p><p class="ql-block">当然,我也认为大佑的上乘之作应当是另外一些并不十分流行的歌曲,如《乡愁四韵》《鹿港小镇》等。</p><p class="ql-block">《乡愁四韵》是余光中作词罗大佑谱曲的一支歌。诗人依次选用了四个极具中国特色和个性风格的意象“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来表征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多侧面、多角度地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手足相连、血肉相依的深挚情爱。大佑谱写的曲调以及进行的演唱,极准确地传达出了诗中的沉郁、厚重和深邃感,珠联璧合地把一种对祖国的浓得化不开的爱,表现得入木三分,刻骨铭心,更上层楼。</p><p class="ql-block">《鹿港小镇》是一支摇滚风歌曲,虽被列为罗大佑的十大金曲之一,却并不十分流行。这也许因为起伏在它曲调里的是一种新涩感和辛酸味。我们知道,我国台湾上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一度猛跑狂奔,使得很多年轻人从落后的、却也是山闲水静的村镇来到灯红酒绿、弦繁管急的大都市。他们期盼遇到美好,可现实总让人伤怀。他们加班加点,奋力打拼,寻找自己想要的,却失去了原有的安宁。“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歌曲揭示出不平衡发展的经济所带来的生长之痛、民生之哀。当淳朴的乡镇民风和钢筋混凝土发生撞击,飞溅着的就是梦碎的声音。这支歌唱出了底层人群的感受,蕴含其中的批判精神、人文力量不容忽视,直指人心。农民工、合租房……可以说,罗大佑用音乐表达的困惑,至今仍在我们脑海中闪现,用音乐提出的问题,至今仍在我们眼前不同程度地存在。也许,这就是罗大佑作品经典性之所在。时间只会将他的歌打磨得更有光泽,无论过多久,它们都不会被忘记。</p><p class="ql-block">的确,他的这些作品,家国情怀十足,把一位当代知识分子的风骨和气质、思绪和情怀,泠泠然披露。人们习惯把大佑称为歌坛教父,我不明白这冠冕的确切含义,但我同意这种说法,如果当今还有用歌来表达自己生命体验、社会思考的知识分子,我以为罗大佑当是第一个,或许还是唯一的一个。</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