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深入推进我省校本课程建设研究,发挥校本课程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建设特色学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探索新时代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路径,分享我省优秀校本课程教学案例,决定举行全省中小学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p> <p class="ql-block"> 济宁、潍坊、青岛、德州、威海等学校开展了经验交流……</p> <p class="ql-block"> 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该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p> <p class="ql-block"> 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无形中培养、锻炼和提高了教师的能力,教师参与课程的目的是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但就教师本身而言是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所以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一系列的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与课程开发过程本身。</p> <p class="ql-block">《永不凋谢的美丽—孔府绢花》</p><p class="ql-block">绢花,也叫京花儿,在我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用各种颜色的丝织品仿制的花卉,能做房间庭院的点缀,也可以作为头饰供女性佩戴。古代女子的头发上都会别上一朵花,鲜花转瞬即逝,所以盛行将手工仿制的花当做首饰,装饰在发间。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就形象地再现了唐朝妇女簪花戴彩的情况。在以前,绢花可是皇宫里才能用到的高级品。曲阜的大庄绢花,就是北京传来的手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趣的甲骨文》</p><p class="ql-block"> 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创造了文字。这种最初的文字甲骨文,也是最象形的字体。</p><p class="ql-block">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算卦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 除了绢花和甲骨文,还有很多优秀的校本课程的课程,真的是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通过本次学习让我对校本课程又有了新的认识,它是真真实实的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他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从古至今,所有优秀的文化都可以作为我们得研究对象,把他融入到我们课程中,使我们的孩子全方位的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