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成长》感悟

畅畅妈

<p class="ql-block">《生命 成长》是一部探讨教育和生命的纪录片,带着家长的困惑,走在与孩子一同成长的路上,开启寻找答案的旅程。不在其中,不知其味。没当父母之前不知生命的奇妙,难以察觉成长在生命的每分每秒。</p><p class="ql-block">打开纪录片,一口气连刷一季,最近利用空余时间刷完三季,刷新了我对教育的认知和理解,震撼我的心灵,我为自己局限的视野和浅薄的认知羞愧,看完意犹未尽,相见恨晚,有太多的启发和思考。我庆幸我开始走在觉醒的路上,反思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作为家长,我们到底能为他们提供什么、做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节目中请的嘉宾,都是各行业各领域有所成就的社会精英,第一季中正安康健创始人梁冬、凯叔讲故事的创始人凯叔、心理学家贺岭峰、水墨画家林曦、漫画艺术家蔡志忠、一土教育的创始人李一诺;第二季华大基因创始人尹烨、北大心理学博士李松蔚、作家郝景芳、少儿美育家董梅、清华大学心理学博士彭凯平;第三季中的作家六神磊磊、教授刘擎等等。除了成功的社会角色,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标签----为人父母,也同样真实地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是真正的教育践行者。</p><p class="ql-block">在他们身上,可以窥见每一位独特的背景和人生阅历,在教育上,他们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和全新的视角。那些朴实的理念和通透的智慧,不止带给我关于教育的思考,更反观自己成长的来路,尤其是对于那些焦虑、不知所措的父母而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谈到孩子的责任</p><p class="ql-block">李松蔚:家长该如何在动态中把自由与责任一步步地交给孩子?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要做的事情就是一步一步地把我们替他承担的责任再还给他,让他学会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家长要尽量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帮孩子找到自由和责任最舒适的状态。</p><p class="ql-block">我们很多家长习惯为孩子做各种决定,很多时候我也这样,为畅畅选择兴趣班、带他去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地方玩、让他跟自己觉得品性好的伙伴玩耍......可是我并没有听从他内心的想法,总拿我以为“好”的方式来强加于他。既然我们没法为替孩子做的决定承担后果,那为什么不放手让孩子做决定并为此负责呢?这样他们就能实现早日独立,做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谈到对孩子的支持</p><p class="ql-block">贺岭峰:我不支持你的选择,但如果你选择了,我会支持你。</p><p class="ql-block">心理学家贺岭峰分享关于他女儿的故事。他直言在教育孩子上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没有干预女儿在家随意乱画画的行为。他家的墙壁、桌子、床头,所有看得到的地方都有女儿的“大作”。</p><p class="ql-block">蔡志忠:无条件无底线的支持,什么都不会变更你是我女儿的事实。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做什么由自己决定,父母是永远的支持,不问为什么。</p><p class="ql-block">他一直叮嘱女儿的话是:“全世界七十亿人,这七十亿人中间最乐意帮助你,实质帮助你最多的那个人就是我。所以,你犯了什么错,或需要我处理的,第一时间告诉我,我一定不会骂你。”试想哪个女儿听了这番话,内心会没有被触动?会没有充满温暖、安全感和坚定前行的力量?</p><p class="ql-block">爱是永远支持孩子前行,让孩子到外面敢勇于冒险奋斗,因为他们知道,永远有一个家的爱在背后支持着他。没有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只关心你飞得高不高,除了家人。</p><p class="ql-block">很多时候小孩在学校受了委屈,回家来给家长诉苦,我们不是倾听他们,安慰他们,而是怀着批判的态度来对孩子进行说教,这样不是有效沟通,长期这样,孩子就不会对我们敞开心扉。我们要做的是接受孩子此刻的情绪,怀着同理心和孩子平等对话,让孩子也学会站在同学和老师的角度去思考,让孩子明白世界就是这样,有好有坏,我们要学会接受,任何经历都能带来成长,我们家长做到永远支持他,爱他,这就够了。他体会到这种爱、这种支持,就会变得有力量,这样才能形成正向循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谈到孩子的陪伴</p><p class="ql-block">尹烨:良好的亲子关系从儿时的陪伴开始。</p><p class="ql-block">周末在家,孩子看平板电视,你在看手机;去公园玩,孩子在踢球,你在打电话;假期孩子写作业,你在打游戏......这是当下很普遍的现象,这根本不是陪伴。浮躁的当下,父母们都很忙碌,工作、应酬,我们就更应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有质量、诚心诚意的陪伴:看见孩子、倾听孩子、接纳孩子、鼓励孩子、欣赏孩子。你玩你的,他玩他的,怎么能发现他的乐与忧,感受他当下的情绪,了解他的所思所想。</p><p class="ql-block">陪伴孩子,但是也要尊重孩子,让他成为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谈到孩子的美育</p><p class="ql-block">林曦:美不是一种形式,是一种真切的感受。</p><p class="ql-block">说到“美育”,或许很多人还停留在才艺表演的范畴。艺术培养不就是给孩子报个乐器班、绘画班、舞蹈班?</p><p class="ql-block">对此,水墨画家林曦提出在为孩子花钱报班前,要考虑清楚”想让美育在孩子人生中扮演什么角色“?是单纯地学会一样乐器可以登台表演?还是引导孩子跳出形式之外,获得对美的真切感受?</p><p class="ql-block">不同的目标和出发点,选择的道路也不尽相同,没有好坏对错之分。但我们更希望孩子在艺术的学习中,除了日复一日的练习,更重要的是发展出对美的独特感知,获得艺术的滋养,找到沉浸在其中的快乐。</p><p class="ql-block">美育不是才艺表演,美在当下和未来,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美育,最核心的部分是“自立”,人没有自立之前是没有美的,当我们完全承担自己的生命,完全承担自己所有的情绪状态,完全为自己的心智以及自己的一切负责的时候,自然就是美的。</p><p class="ql-block">好的美育还能够帮助孩子以审美的视角看待人生。没有谁的人生是一马平川的,只要呼吸着的乃尘世烟火,生命便注定会得失交替、波澜起伏。但没有关系,因为一切经历都是可欣赏的。</p><p class="ql-block">对此,林曦的话真是太美了。我们全部的人生都可以用审美的视角来看待:思念是美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分别是美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失败是美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甚至凋亡也是美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倘若孩子真的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去看待身边的事物,“人生中所有的疙瘩都能非常自然地解开”。</p><p class="ql-block">当然,说起来容易,要想孩子有审美的态度,对美有独特的感知,需要方法并持续得去练习感悟,这并不简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谈到孩子的阅读</p><p class="ql-block">好的故事滋养孩子的心灵。永远不要低估故事在孩子成长中的力量!故事中所暗含的精华其实会自然地化作孩子成长的养料。确实,孩子在小时候,很多认知都是来源于绘本故事。</p><p class="ql-block">在畅畅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我就给他读绘本故事,等他会说话的时候,冒出很多新鲜的词语,我觉得这就是之前积累的成果。跟我们读书的时候写作文一样,写得好的一定是平时很喜欢阅读的同学。因为绘本太费钱了,畅畅五岁多的时候,我们在书城给他办了一张绘本借阅卡,一年一千多,可以在绘本馆阅读,也可以外借,每次6本,还书后可以再借,这样就很方便。当然,如果图书馆就在附近,那就更好了。</p><p class="ql-block">六神磊磊鼓励孩子读诗书,诗歌是把我们无法说清楚的复杂事物,无法表达的复杂感情,用最巧妙的方法来表达。现在的孩子可能生活在都市里,对美的标准可能很单一,诗歌能让他们发现各种美,发现现在感受不到的美。</p><p class="ql-block">虽然我对诗书没什么研究,也一直不怎样感兴趣,但是如果孩子表现出这方面的兴趣,我愿意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p><p class="ql-block">“亲子阅读”早已成为当下的流行风向标之一,几乎家家都有一个大书柜,装满一柜子的书。你的陪伴和阅读让孩子感到快乐还是只是被强迫坐着原地?</p><p class="ql-block">对此,凯叔说:让孩子没有感觉到被教育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如果家长没有放平心态,抱着自然而然的态度去陪伴,在每一次阅读中都强加对孩子的教诲或者要求孩子回答问题做复述,的确达到了你想要的阅读任务和目的,却也磨掉了孩子对阅读的兴趣。</p><p class="ql-block">“亲子阅读”的关键是亲子陪伴和阅读的自然发生,父母不是焦虑如何让孩子在故事中认得多少字,学到什么美德,而是思考如何为孩子生动演绎故事,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发展他们对阅读的热爱,让他们自主拿起书去探索未知世界,及早学会自我学习的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谈到孩子与自然</p><p class="ql-block">亲近大自然比上补习班更重要。要对自然有敬畏之心,在自然中获取力量的同时,也通过对自然的感悟让自己变得谦卑。</p><p class="ql-block">确实,小孩子需要去自然中去发现和体验,大自然有神奇的治愈力,难过时去大自然中就能找到灵魂的出口。这个肯定需要家长的引导,利用休息时间带孩子去爬山、徒步、公园游玩等。</p><p class="ql-block">畅畅很小开始我就喜欢带他户外玩耍,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带他去旅行。3岁时去了厦门,记得他在海边玩得不想回,鼓浪屿上的山也全程自己爬上去。后来在南京去了古城墙、博物院、紫金山、湿地公园、夫子庙、老门东、甘熙故居、灵谷寺、音乐台、明孝陵、流徽榭......后来因为疫情,出去机会变少了,但是我尽可能带他周边游,我们去过几次宜昌:三峡人家、九凤谷;荆州:博物馆、长江、海底世界;武汉:黄鹤楼、花博园、东湖......很久他都还记得其中片段,经常和我一起回味。的确,一起坐船坐索道坐火车徒步看祖国的山川河海,多美好的经历。后来他自己都养成了习惯,每到周末假期,就会说:妈妈,我们去哪里爬山吧,跟上次不一样的山,看不一样的风景。遇到很哇塞的风景,他还要我给他拍照。虽然孩子小,但是亲近自然会让他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接受大自然的熏陶,也锻炼了身体,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获得了快乐,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谈到孩子幸福的能力</p><p class="ql-block">贺岭峰觉得,亲子之爱其实非常特别: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罗曼蒂克还是友情,所有的爱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密和融合——但亲子之爱不一样,它是为了更好地离开。父母终究会离开孩子。作为一个父亲,他心目中最紧要的,不是女儿考试拿满分,而是拥有“给自己温暖幸福”的能力。</p><p class="ql-block">我们希望孩子好好学习,这好那好,其实归根结底是为了孩子能生活得幸福,所以拥有幸福的能力很重要。兴趣爱好可抵消生活的疲惫。拥有一个终身的爱好,享受自己独处的快乐,孩子即便没有遇到爱的人,自己也同样能活得充盈而优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谈到孩子的情绪</p><p class="ql-block">父母需要多花一点时间去关心孩子除了学业之外的生活部分,比如他的心情如何?今年生日,想要什么礼物?假期有什么打算安排?去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每个人都有情绪,有情绪很正常,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会和他做朋友,这样才不会被情绪控制。</p><p class="ql-block">体会孩子的心情起伏,生闷气或发脾气,各种复杂情绪,他们只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是个孩子。童年不会持续太久。接受他们的眼泪、恐惧、吵闹,还有摔跤,而不是不屑、责备、恐吓。</p><p class="ql-block">不被情绪控制,是孩子,更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学习和修炼的本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谈到父母本身</p><p class="ql-block">尹烨:以身作则,静待花开。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称职的父母。执我,而不是鸡娃。</p><p class="ql-block">希望孩儿有什么,先要自己有什么。比如读书,先放下手机;比如钢琴,自己先弹;比如长见识,自己先提升视野;比如清洁,先做好自我护理......让孩子积极,自己先积极,做一个教育学习型父母!</p><p class="ql-block">越来越感受到“身教”的重要性。懂得再多说的再多,不如身体力行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的本质是修行自我。只有父母知行合一,才能影响孩子。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这世界上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当你没有耐心静待花开,也不要拔苗助长。</p><p class="ql-block">孩子跟家长是平等的,不能控制、占有、说教、指责,要把孩子当作朋友。</p><p class="ql-block">畅畅6岁就在我焦虑的时候,安慰我说“要往好的方面想,总会有解决的办法”,这种有见解的话,更说明我们不要小看孩子,其实他们可以和我们自由平等对话、交流。把孩子当作自己的老师。不要用自身偏见去评判孩子,跟孩子一起去发现他的好。</p><p class="ql-block">李一诺特别强调:“家长应该扭转对自己身份的固化认知,从一个焦虑的服务购买者,或者焦虑的委托者,变成一个终身学习的同行者。”</p><p class="ql-block">我喜欢运动,所以畅畅也受我影响,经常周末要我带他去爬山。4岁的时候跟我去爬山,一天走两万步;5岁半的时候,带他爬雪山,我都很吃力,但是他一鼓作气爬到山顶,他不累吗?当然,但是当他到达终点的时候,我相信他体会到的快乐抵消了疲惫,享受到了征服的快感。通过自己劳动和付出得到的快乐,那种记忆会很深刻,他后来多次和我提到了那次爬圣境山的经历就印证了这一点。今年五一假期,连续几天带畅畅晨跑,我跑五公里,他先跑一阵,后面骑自行车或者滑板车。后来有一次,晚上睡觉前我说要早点睡觉了,明天早上要早起晨跑,他说要我叫醒他,要跟我一起,我当时特别感动,我没对他有任何要求,可是他能主动跟随我。我跟他提起运动会分泌多巴胺,会使人快乐。后来一次和同伴骑自行车的时候,我听到他问小伙伴知道多巴胺是什么吗?我很是兴奋,我当时只是随口一说,他竟然记住了,我估计他多少是从运动中感受到了多巴胺的魅力。也正是我的言传身教,他在运动的时候,不会觉得运动是带有目的性的,只是单纯享受爬山、骑车这个过程。在运动项目的兴趣班中,他自己选择了两个,我也一直鼓励他说:没必要在乎达到什么结果,参不参加比赛,只是享受运动的过程就好,所以现在还都在坚持着。不像以前我觉得跆拳道好,让他去学了半年,考了黄带,面临着要考白带,他就不乐意了,我能理解,谁都不喜欢带着压力去学习,我也尽量不焦虑,这又不是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不学就不学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家长应该都经历过,跟孩子说只能看半小时电视,可到时间了,孩子还想继续看,又哭又闹,你又急又气;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回到家,他很沮丧,你看到试卷,更是火冒三丈;早上离上学时间很近了,他还在磨磨蹭蹭,你恨不得替他吃早餐;下班回家,屋子被他弄得乱糟糟,到处是玩具书本衣物,你忍不住想责骂......这样的时候确实难过,但是发完火吼叫责备之后我们发现问题并没有解决,自己很内疚,孩子也很抵触。其实我们要做的是解决问题,不要被他的情绪控制,他气你比他更气,这样只会导致矛盾升级。想发火的时候先离开几分钟,等心平气和了再来交流沟通,放下焦虑,看能为他提供什么帮助,商量怎样可以一起努力做出改变。你只有尊重孩子,取得了孩子的信任,他才会听你的建议。</p><p class="ql-block">表妹跟我说她也看了很多教育方面的书,还专门弄了好习惯打卡表,每天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就给怎样的奖励,但是联系实际的时候就完全忘记了,而且孩子也不配合。姐前段时间跟我说儿子不听话,厌学贪玩,好说歹说都不听,她心力交瘁。有时候一些教育理念实践起来很难,有人还觉得理论根本没什么用,但是理论都不懂,更别谈其他了,你得到的认知多少会潜移默化影响你的思维和行动。这个实践过程需要我们家长一点点去感悟。要不怎么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不去感悟,就算看再多的育儿书、听再多的教育讲座都是纸上谈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育关乎孩子的未来,更关乎人类的未来,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教育原本不是一个人,一个机构,一个学校的事,而是多方一起共同参与,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当你从为孩子花钱报班的身份转变为与孩子共同学习成长的角色,因为你的成长,实际上也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环境,作了一个示范,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反馈。育儿没有一劳永逸,不会一蹴而就,家长要不断学习,积累各种资源、经验,不断向上,孩子看到你的努力,才会愿意跟你一起努力,这才是一个育儿育己的良性循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纪录片虽是访谈节目,但是还穿插很多剪辑的精彩视频片段,很具观赏性。里面还讲到了哲学、生死、爱、自然......与心理学家、艺术家们一起,分享生命中的成长故事、顿悟瞬间,揭开我们与自己、与他人、与周遭环境相处的奥秘,看见生命、看见成长,用一种更开放的态度来面对真实的人生。</p><p class="ql-block">我相信不久我会二刷三刷,优秀的作品值得反复品读和推荐。集结这些文字,既是记录、总结和反思,也是新的起点。</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