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对志书上所载"胡村铺"的考订</h3><h3> 许文胜</h3><h3>历代乡宁志书"铺舍"中都有"胡村铺"的记载,万历《乡宁县志》、康熙《乡宁县志》、乾隆《吉州全志》载为"胡村铺"。乾隆《乡宁县志》、光绪《山西通志》、民国《乡宁县志》、1992版《乡宁县志》载为"狐村铺"。原为"胡村铺",后代志书为何写成"狐村铺"呢?就此问题做一分析讨论。</h3> <h3>万历《乡宁县志•铺舍》(图一)(木刻影印本):"廓下铺。营里铺,在县东十里。胡村铺,在县东二十里。公曹铺,在县东三十里。石窑铺,在县东四十里。樊家铺,在县东六十里。岭底铺,在县东五十里。要里铺,在县东七十里。黄家铺,在县东八十里。官水铺,在县东九十里。石猴铺,在里东一百里。铺头铺,在县东一百一十里。以上十一铺通平阳路。"<br></h3><h3><br></h3> <h3><font color="#167efb">图一 明代万历《乡宁县志•铺舍》(木刻影印木)记载的"胡村铺,在县东二十里"</font></h3> <h3>康熙《乡宁县志•铺舍》的记载沿明代万历旧志,载为"胡村铺"。乾隆《吉州全志•铺舍》的记载沿康熙乡宁旧志,载为"狐村铺"。乾隆《乡宁县志•铺舍》沿康熙乡宁旧志,载为"狐村铺"。光绪《山西通志•铺递》的记载沿乾隆乡宁旧志,载为"狐村铺"。民国《乡宁县志•铺舍》(木刻影印本)的记载沿乾隆旧志或光绪《山西通志》,载为"狐村铺"。1992版《乡宁县志•铺舍》的记载沿民国旧志,载为"狐村铺"。</h3> <h3>从以上志书记载来看,原为"胡村铺",自乾隆《乡宁县志》载为"狐村铺"。本地有研究者认为"胡村"改"狐村"可能与春秋时期狐突一支有关。乡宁县境内并无狐姓,史料上记载的狐谷、狐厨邑,狐突峪就是现今的豁都峪,位居乡宁县东境,与乡宁县城东二十里的"胡村(狐村)"有着较远的距离,若有与狐突一支有关遗存的发现,那也应是在豁都峪的范围内。</h3> <h3>通过对胡村实地勘察,询问原驻地居民百姓,得到的信息是,自他们记事起,该村名一直用的是"胡村",而从未用过"狐村"。这一信息也得了碑刻及史书记载的印证。南胡村(鄂河南岸)民国元年的碑刻上记载"胡村古有娘娘庙……"。民国《乡宁县志•县境全图》载为"胡村",民国《乡宁县志•乡镇谱》载为"胡村、二十里"(图二)。这说明乾隆《乡宁县志》中虽载为"狐村铺",光绪《山西通志》、民国《乡宁县志》、1992版《乡宁县志》也相继沿用,但自始民间真正通用或实用的地名一直是"胡村铺"。从侧面也反映了"胡村"村名历史的悠久,至迟在明代设铺时,这里就叫胡村。当时东路铺舍都是按村名或当地小地名设置的。如果设铺时,还没有"胡村"这一村庄,那么这里应该叫"二十里铺"了。经调查,胡村现今并无胡姓,这种例子大多了。乡宁尉庄乡乔家坡村无乔姓,乡宁昌宁镇石家原村(石涧)无石姓,乡宁枣岭乡孟庄村无孟姓等等,这种现象的存在应和该支姓氏人口的灭绝或迁徙有关。<br></h3> <h3><font color="#167efb">图二 民国《乡宁县志•乡镇谱》所载的"胡村,二十里"</font></h3> <h3>"胡"与"狐"的读音相同,都是二声(阳平声),在志书传抄或刻版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音同字异"张冠李戴"的错误,故不能排除"胡"字误写或误刻成"狐"字的可能性。通过对志书记载对比分析、实地调查、碑刻记裁等综合考证,乾隆《乡宁县志•铺舍》所载"狐村铺"中的"狐"为"胡"之讹,原地名应是"胡村铺","胡村"一名至迟从明代开始设铺一直延续至今。乾隆《乡宁县志•铺舍》记载的"狐村铺"是新志沿用旧志时,在传抄或制版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也导致了光绪《山西通志》、民国《乡宁县志》、1992版《乡宁县志》在沿用中的相继出错。这就要求我们以后的志书修定或运用志书材料时,应该综合性的分析考证,去伪存真,用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的话说"让材料牵着鼻子走",而非随意性的拿来就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