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年12月17日 星期日</p><p class="ql-block">福州——泉州 多云 5-10°</p><p class="ql-block">行车170公里,来到位于泉州市洛阳镇横跨洛阳江水道上的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洛阳桥不在洛阳而在泉州呢?</p><p class="ql-block">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河水取名为洛阳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为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又称万安桥,与潮州广济桥、河北赵州桥、北京卢沟桥被称为中国四大古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p><p class="ql-block">洛阳桥是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最大的特点牡蛎法固定桥墩。由于所处地段濒临洛阳江入海口,潮水涨落造成的水头冲击力很大,靠石块自重来达到桥墩的稳定是非常困难的。这座桥采用植蛎固基的作法,先在江底沿桥中线抛石块,建造筏形基础,植入牡蛎,通过牡蛎无孔不入的繁殖,把分散的石块胶固成整体,以作为桥的基础,然后在稳固的基础上再用大石块砌出四十六座桥墩,放上巨大石梁,然后铺石板。</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建造时创造了“筏型基础”、“浮运架梁”、“养蛎固基”等先进的建桥技艺。</p><p class="ql-block">“筏形基础”,修桥时先在江底抛置大量石块,形成矮堤,然后用条石丁顺交错叠砌形成船型桥基桥墩,可有效减轻水力的冲击;</p><p class="ql-block">“浮运架梁”,利用潮涨船高的规律,将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浮运横架在桥墩而成;</p><p class="ql-block">“养蛎固基”,在洛阳桥下养殖大量牡蛎,利用牡蛎附着石头的胶合作用将桥基石和桥墩石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是古代将生物学运用于跨海桥梁建造技艺的首创。</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通体由巨大坚硬花岗岩石砌筑,现存桥长约731米,主体桥段为47孔,有45座石墩,依托桥中部一自然小岛(中洲)而建。桥两侧安装栏杆645档,狻猊望柱104根,桥面以300多长条石板铺就,最长者约11米、重达15吨。</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上两侧现存北宋以来的各种形制石塔7座,其中部分为佛教密宗风格的石塔,护桥石将军4尊,均起到保佑商旅平安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狻猊是与狮子同类能食虎豹的猛兽,狻猊栏柱,在中国古建筑上 ,都装饰有这些小兽。</p><p class="ql-block">该栏柱为洛阳桥构件,后发掘于江中。</p> <p class="ql-block">11世纪中叶的泉州正值国家口岸设立前夕,域内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不断冲击着原有山地、舟渡的交通方式。洛阳江入海口地处北上福州、转运汴梁的交通要道,但水面极宽,水流湍急,乘船渡江渡海十分危险,若不取水路北上,则必须由泉州城北上群山,经仙游抵达福州,路途坎坷。</p><p class="ql-block">11世纪40年代以来,民间已屡次尝试建桥未果,至北宋嘉祐四年(1059),由泉州郡守蔡襄主持修建终成其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建成后使洛阳江“天堑变通途”,泉州港口得以更快捷地与福州乃至江浙、中原联结在一起,极大地拓展了泉州港口的腹地空间。</p> <p class="ql-block">中洲上有中亭和西川甘雨碑亭,碑亭刻有明万历年间“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间石刻“天下第一桥”横额。</p> <p class="ql-block">中洲上的海内第一桥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月光菩萨”造像位于桥中段偏北位置,造像朝向洛阳江上游,高 3.5 米,塔身四方形,西面雕月光菩萨头像并有“月光菩萨,已亥岁造”字样,北面南面皆刻汉字佛语,东面为梵文。塔刹为圆盘基座,五级相轮,宝葫芦形刹顶。</p> <p class="ql-block">“中亭”周边有历代碑刻,“万安桥”、“万古安澜”和12方碑刻;亭东侧有“万安桥”及“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在中亭右侧一为“西甘露”碑亭,为古时祈雨所在。</p> <p class="ql-block">桥北昭惠庙是蔡襄迎奉九日山通远王至此以保佑施工顺利,成为蔡襄建桥的指挥所。</p> <p class="ql-block">桥南蔡襄祠则是后人为了纪念建桥功勋蔡襄而建造。</p><p class="ql-block">桥南桥北的祠庙,它们体现了宋元泉州多种信仰体系的共存。这些信仰以民间规约的方式,激励着泉州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海洋贸易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建成后的960多年间,历代屡有修缮,明代晋江巨商李俊育和僧人正淳的增高大修、明代泉州知府姜志礼的震后重修、以及20世纪90年代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局部性复原维修。</p><p class="ql-block">1961年洛阳桥被列为福建省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在泉州交通网络的发展中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是海陆连通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首座跨海梁式石桥,洛阳桥的兴建堪称宋元时期的世界级工程,建成后使得泉州港口得以更快捷地与福州乃至江浙、中原联结在一起,极大地拓展了泉州港口的腹地空间。其官民协力的建造模式、无与伦比的建筑体量、开创时代的建造技艺、精彩绝伦的书法碑刻以及丰富多彩的宗教元素,体现了官方及乡绅、民众、僧侣等社会各界对商贸活动的推动和贡献,见证了宋元时期泉州发达的商贸经济对陆海交通系统的完善和文化繁荣的促进。</p> <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江接海的重要</p><p class="ql-block">桥梁,洛阳桥与泉州城的兴起一脉相承,洛阳桥建成之后开启了泉州近3个世纪的大规模造桥运动,史称“郡境之桥,以十百丈者不可胜纪”。</p><p class="ql-block">据统计,建于宋元时期的桥梁有175座,而南宋更达113座。特别是1152年安平桥、1211年顺济桥的建成,形成了连接起码头、海港、城区的沿海大通道,为泉州与广阔内陆腹地和海洋世界相连通提供了优越便捷的交通条件。</p><p class="ql-block">“站如东西塔,卧如洛阳桥”已经成为泉州人的精神气质,代代相传,述说着泉州先民的智慧和精神,谱写了泉州向海而生的辉煌历史篇章。</p> <p class="ql-block">在泉州市现在的晋江市繁华之处有一片传统闽南古厝街区——五店市。</p> <p class="ql-block">唐开元年间,青阳有“五店市’之称,街区是晋江城区的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独具闽南特色的“皇宫起”红砖建筑、中西合璧的洋楼等明清、民国至现代的特色建筑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拥有“青阳八景”中的四景、蔡氏宗祠、庄氏家庙、石鼓庙及布政衙、蔡妈。贤宅、朝北大厝、庄志旭宅、宛然别墅等一百多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p> <p class="ql-block">存在于这片街区的建筑多是从明清时期开始保存下来的,红砖红瓦美的极具特色。在晋江的繁华地带,现代与古代相结合,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p> <p class="ql-block">街区保留和传承高甲戏、木偶戏、南音等晋江传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保存传统街巷肌里格局、特色古建筑等载体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现代产业经营模式,让外地人感觉很闽南、让年轻人感觉很时尚。</p> <p class="ql-block">晋台民俗馆,晋江与台湾宝岛一水相隔,清康熙间台湾收归祖国版图,初设台湾府归福建管辖,晋江民众纷纷东渡台湾开拓、经商、教学、戍守,并将婚丧喜庆、衣食住行诸习俗带到徙居之地。参观晋江民俗节庆馆,自能从中体验到两岸一家、风俗相承的事实。</p> <p class="ql-block">蔡氏宗祠、庄氏家庙是遍布东南亚10多万人的蔡氏、庄氏乡亲寻根谒祖的重要场所,是侨台亲缘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辉煌的石鼓庙,石鼓庙分布菲律宾、台湾等地,香火旺盛,有演戏酬神“日夕锣鼓喧天”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今天车行283公里,入住好来斯顿酒店,超出预期。</p> <p class="ql-block">2022年12月18日 星期一 </p><p class="ql-block">泉州 多云 6-13° </p> <p class="ql-block">安平桥(五里桥)景区</p><p class="ql-block">安平桥横跨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为花岗石砌成的石礅石梁桥,始建于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历时十四年建成,为中世纪世界最长跨海梁式石桥。</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泉州海丝文化的重要体现和东亚文化之都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安平桥,从桥东头的望高楼,到桥西头的听涛楼,因桥长约五华里,故俗称“五里桥”。</p> <p class="ql-block">因桥中有一段危桥,我们分别从桥东和桥西走上安平桥。</p> <p class="ql-block">两侧水中建有五座石塔,桥上筑有五座憩亭、雕有护桥将军等。</p> <p class="ql-block">水心亭原称“泗洲亭”,俗称“中亭”,是安平桥建成时所造,现存建筑是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历代多次重修。亭侧的寺庙中本祀泗洲佛,后祀观音菩萨。亭四周立有历次修桥的14方碑刻。其中,最早的石碑是明代天顺三年(1459年)的《重修安平桥记》,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直至清咸丰年间每次修桥均有树碑,就各碑文所载,可见修桥的经费大多靠募捐和乐施而来。</p> <p class="ql-block">水心亭原庙的门柱上刻着一对闻名遐迩的楹联:“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p> <p class="ql-block">新兴宫,这里是安海镇和水头镇的分界线</p> <p class="ql-block">桥东的水心禅寺</p> <p class="ql-block">桥西的海潮庵</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各景点交相辉映,共同衬托出“安平飞虹”的恢宏气势,重现了长桥凌波的历史画卷与自然风貌</p> <p class="ql-block">入住东山岛公寓酒店海景阳台房。</p><p class="ql-block">今天车行240公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