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亲爱的大朋友、小朋友们:</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线上活动开课啦!!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礼仪活动——物权礼仪,让我们一起来开启今天的礼仪之旅吧🌹</p> 活动目标 <p class="ql-block"> 1、幼儿知道哪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哪些是属于别人。</p><p class="ql-block"> 2、幼儿知道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p><p class="ql-block"> 3、幼儿能掌握玩看用他人物品的方法。</p> 智慧小问号 <p class="ql-block"> 说一说,小鸡的做法正确吗,如果是你,会怎样做呢?</p><p class="ql-block"> 想一想,在生活中,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生过在没有经过他人允许的情况下就随便拿他人物品的行为呢?这样做对吗?我们应该怎么做?</p> 表演小剧场 <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一起来演示一下怎么借别人的物品吧!</p><p class="ql-block">👦🏻:请问我可以借一下你的XX吗?</p><p class="ql-block">👧🏻:可以,你用吧</p><p class="ql-block">👦🏻:好的,谢谢</p><p class="ql-block">👧🏻:不用谢</p> 学习儿歌 家长小课堂 <p class="ql-block">◆1、培养“轮流、借用”的观念</p><p class="ql-block">通常孩子抢夺或撕毁别人的东西,有可能是因为好奇,此时父母应趁机培养孩子轮流”、“借用”的观念。</p><p class="ql-block">告诉他:“长针走到5的时候,你才可以玩那些拼图,现在让弟弟先玩”或是“那是姐姐的彩色笔,你要先问姐姐愿不愿意借给你!”</p><p class="ql-block">◆2、订立规矩</p><p class="ql-block">鼓励孩子想要什么要跟大人讲,规定在公共场所或别人家里,什么东西是可以拿的,什么是不可以的。</p><p class="ql-block">最基本的规矩是:想要什么,在拿起来之前,先询问大人可不可以。</p><p class="ql-block">◆3、让孩子知道凡事要商量</p><p class="ql-block">孩子还小,也许不了解为什么看到喜欢的东西不能拿走,这时家长可以这样回应他们:“如果你想要这个东西,可以告诉妈妈,让我看看可不可以?”</p><p class="ql-block">让亲子之间,可以有“谈”和“商量”的余地。</p><p class="ql-block">◆4、明白“偷”与“借”的差别</p><p class="ql-block">父母必须让孩子明了借与偷之间的差异,及其不同的后果,当你对孩子说:不可以偷拿别人的东西时,让他了解偷是不对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p><p class="ql-block">◆5、为拿(偷)东西付出代价</p><p class="ql-block">要让孩子了解随意拿人家东西是不对的行为,是需付出代价的。当孩子有不当行为时,父母可以罚他做一些额外的工作,或是要他放弃一样他很珍爱的物品,让他同样感到失去喜爱东西的痛苦感受。</p><p class="ql-block">◆6、将拿(偷)的东西归还</p><p class="ql-block">孩子拿(偷)了别人的东西,得自己归还;如果有必要,父母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父母若发现孩子拿(偷)别人东西时,应先了解其动机,再做适当的处理。</p><p class="ql-block">父母可以批评和处罚他,但不要忘记孩子也有自尊心,父母若能尊重孩子,孩子就学会尊重自己,有了自尊心,就不会轻易去拿(偷),或是做其他不好的事了。</p><p class="ql-block">◆7、学习分享</p><p class="ql-block">当家中来小朋友做客时,正是孩子学习分享的最佳时机。父母可以请大孩子为小Baby拿奶瓶、递尿片或说故事,赋予他责任感和使命感,借此方式让他跨过成长的门槛。</p><p class="ql-block">◆8、重承诺</p><p class="ql-block">处理孩子抢夺别人东西时,父母千万不要使用哄骗的方式。如随口承诺:“你先把东西还给别人,以后妈妈再买给你。”说完也就忘了,孩子一旦有受骗的感觉,下次就很难再相信父母的话了。</p><p class="ql-block"> 如果经过父母的解释、教导,孩子逐渐改正了不好的习惯,父母应适时地给予孩子赞美和鼓励,如:“你做得真好,妈妈很高兴你这样做。”,在鼓励和赞美之下,孩子自然会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p> <p class="ql-block"> 小朋友们,快和爸爸妈妈们一起视频打卡吧~</p> <p class="ql-block">编辑:常佳惠</p><p class="ql-block">审核:保教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