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第一红石古寨:临沣寨

河洛翁

郏县游2017之三 <p class="ql-block">美篇名:河洛翁</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3650288</p><p class="ql-block">出游时间:2017年8月</p><p class="ql-block">制作时间:2022年12月</p> 离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念馆,我们又去了郏县县城东南的临沣寨。临沣寨是郏县堂街镇的一个行政村,朱洼村。临沣寨是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古寨,它有雄伟的红石寨城墙、潺潺的护寨河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宅。有“中原第一红石古寨”之称。<div>  临沣寨原名水田村。据《水经注·河水》记载:“沣溪自香山东北流入郏境,至水田村。一由村南而北,一由村北而东,环村一周,复东北至石桥入汝”,因村在二水之间,故称“水田村”。能见古籍记载,可见水田村是一个很古老的村落。长久以来一直有张姓人家在此繁衍生息。明朝万历年间,中原地区暴发瘟疫,人口锐减,山西洪桐县一支朱姓人家移民至此,靠给张姓人家种田为生,同时也跟着张姓人家学会了编织芦苇席,并通过陆运和汝河水运将芦苇席和其他芦苇编制品贩卖出去。靠着聪明和勤奋,200多年后,朱姓人家成为寨中大户,张姓人家反主为佃,靠给朱家种田为生,“张家埂”由此改名叫“朱洼寨”。</div><div> 朱氏家族一分支的朱怀宗及其子朱紫贵、朱振南、朱紫峰三兄弟靠盐业贸易发迹,达到鼎盛,据说三兄弟分家时都是用抬筐来分元宝的。朱家发迹后,对自己拥有的巨额财富非常担心。清咸丰末年(1861年),面对纷繁乱世,朱氏三兄弟商议扒掉原来的土寨,建石寨。寨墙为外石内土结构,外墙60厘米长的石头全部取自紫云山的红色花岗岩,内墙则就地取材,全部是挖自护寨河的土。寨墙平面呈椭圆形,周长1100米,高6.6米,上有哨楼五座,垛子800个。按八卦的乾、坤、巽三个方位,分别设西北门“临沣”,西南门“来曛”,东南门“溥滨”。临沣寨因西北濒临沣溪而得名。</div> ↑ 临沣寨鸟瞰图(网络照片)。一条寨河把村子围成“国”形,寨河内缘,一道红色寨墙巍然耸立,在辽阔的平原上形成坚固的屏障。按照中国历史名村的风水、五行、八卦和象形四项评选标准,临沣寨符合其中的三项标准,首先从风水上来说,其两面临河且处于洼地,能聚水聚财,属于风水宝地;从城门设置上来说,完全按照八卦设置;而从象形上来说,它则像一个小船。这些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成为它当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 寨东南门,溥滨门。红色花岗岩修筑的城门和城墙,虽称不上雄伟巍峨,也算得上固若金汤了。全国的古寨古堡大多都建在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在无遮无拦的大平原上,一个村子能修得如此坚固,不仅在中原地区没有,在全国也不多见。 ↑ 寨门是通往外面的通道,也是防御外敌入侵的关口。古寨的设计者都进行巧妙的设计,券门上方,设有流水石洞,也叫灭火水槽,即使大火在大门口燃烧,也能从寨墙上浇水灭火。寨门外,另设有两道防洪闸门和向寨外排水的暗道。无论水攻火攻和自然灾害,都无法攻破。<div>  郏县地处伏牛山、嵩山向平原地区过渡地带,历史上就是匪患猖獗之地。据史料记载,当年郏县大一点的家族,每年都要遭受多次溃兵、土匪的洗劫、敲诈和绑票。几乎每一个大户人家,都有一部遭劫的血泪史。临沣寨这道坚不可摧的寨墙曾经抵挡过多少次的兵匪来侵,现已无法找到确切的记录。但是捻军、太平军,以及数不清的地方武装和散兵游勇,都曾经在寨墙外吃过败仗。就连不可一世的侵华日军,在古寨前整整攻了一天,同样没有凑效,最后放弃攻城,绕道而去。</div><div>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盘踞寨中负隅顽抗,解放军陈谢兵团付出100多人的伤亡代价,才攻入寨内,活捉了地主武装头目、寨首朱清宽。最后完成了郏县全境的解放。《郏县志》记载:"黎明破城,朱洼解放"。<br></div> ↑ 临沣寨因为其悠久的历史、保存完好的古寨和花岗岩石寨墙,被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临沣寨内现存明代建筑一栋3间,清代建筑100余栋400余间,这些明清民居均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或楼房,其中不少因年代久远亟需修缮,保存较好的是清代朱氏三兄弟家的宅院。 ↑ 朱镇府是临沣寨最豪华,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是朱家兄弟老三朱紫峰的宅院。朱镇府正在保护性修缮,院子大门紧闭。宅院门楼“五脊六兽硬山顶,青砖浮雕莲花脊”,具有典型的河南民居风格。 ↑ 其它的院子的大门上钉有标牌,介绍房屋的建筑面积、建造和翻修时间、保护责任人。 ↑ 朱镇府的门楣上方还保留有文革时期的标语,记录着古宅经历过的历史沧桑。 ↑ 院子的门前有几级石阶,当地百姓称之为“高门台”。 ↑ 经郏县朋友的引荐,我们进入朱镇府参观。 朱镇府是一座三路五进四合院,占地面积7548平方米。号称“汝河南岸第一府”。 朱镇府的地理位置绝好,从地形上看,处于古代风水学上称为的“龟背”上,不管下多大的雨,这里都不会被淹没,雨水会非常迅速的向四周排放。东跨院第一进为明代民居,有倒座楼和东西厢房;穿过明代客厅,进入二进院。二进院原有堂楼和东、西厢楼各3间。第三进为酒馆院。第四五进为仆人院和庄稼院。中院第一进书房、月台和客厅客厅堂号为“崇善堂”。二进院为厨房轿夫院。三进院为私塾院。第四进为管家宅院。第五进为车马院。西跨院第一进有倒座楼、东厢房、客厅各3间,客厅堂号“崇本堂”。第二进为厨房院。第三进是朱紫峰的住宅,有堂楼、东西厢楼各3间。第四进为花园。第五进为长工院、庄稼院。老大朱紫贵的宅院也是三路五进四合院。老二朱紫云(振南)宅院为三路三进四合院。建筑风格与老三朱紫峰的住宅大同小异。 ↑ 东厢房 ↑ 东路院东客厅 ↑ 专做面食的白案厨房 ↑ 茶酒房,专门烧茶烫酒的地方。 ↑ 绣楼,当时大户人家的小姐一般从七岁就开始上"绣楼",直至出嫁时才下来。朱家的绣楼被当地百姓称为“凶宅”,曾有两个女子在绣楼自缢身亡。朱紫贵的女儿与楼下的马童偷情,被父母撞破,含羞自尽。后来又有疯癫的朱家女眷在绣楼自缢身亡。封建礼教下的富家女子除了锦衣美食,也没有什么幸福而言。 ↑ 两院间有夹道相通,夹道的墙头还有护檐,檐边的瓦当纹饰非常精美,可见宅院建筑的考究。 当年朱紫峰为了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曾出一万银元的设计费在省城招募设计师,设计出了临沣寨的宅院。里面暗道机关遍布,深宅高墙森森。两个宅院间的夹道就暗藏玄机,两院间高墙相隔,却有暗道通曲,主人居所神鬼莫测,更为这座阴森的古寨增添几分神秘色彩。朱紫峰把临沣寨的防御系统做的几乎是天衣无缝:死胡同、七拐八拐的狭长夹道、瓮城等九宫八卦布局,让敌人进来根本不辨南北;瞭望台、炮楼、狙击手、风水井等三百多个机关暗道,任是多高明的军事专家也难以攻克。据说整个临沣寨有十二道连环关口防护,可谓处处藏兵,步步杀人。连村内街道也与村外的街道呈120°夹角。据说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避免敌人窥视以及长驱直入。<div>一条狭窄的胡同里,有十三处埋伏和机关,处处藏兵,步步杀人。每一堵院墙下面,都是十七层墙基,以防贼人破墙而入。每一扇大门背后,都有两道大穿杠,以防贼人破门而入。每一扇窗户上面,都用厚铁片加固,以防贼人破窗而入。每扇窗户和门的正上方,必然有一个保护性的小窗户,与楼下的门窗互为犄角,情况紧急时,可以往下射击或浇油。<br></div> ↑ 这个院子是佣人住的地方,与当地民居没有什么两样。 ↑ 院子里翠竹青青,非常幽静。这里的房子是家眷们的居所。 ↑书房 ↑ 接官厅,是朱紫峰接待官员和贵宾的地方,堂号”崇善堂“。门前楹联:读书好经营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 崇善堂大厅。楹联为“读圣贤书明体达用,行仁义事致远经方”。中堂的楹联为”艺林妙品诗书画,黄岳奇观松石云“。 ↑ 客厅的墙上有介绍朱家发家的历史资料。这一张《盐官朱紫峰》说明白了朱家日进斗金的缘由。 <div>  朱家最初靠朱怀宗及其子朱紫贵、朱振南、朱紫峰三兄弟从事盐业贸易发迹。其中老三朱紫峰目光深远,当时清政府因战争赔款的原因造成的财政危机,他雪中送炭为朝廷募捐八百万两白银以表忠心。这让正处于内外交困之中的道光皇帝对他器重有加,于是一路提拔,最终赐他河南省监生议叙盐运司知事的肥缺,使得家族达到鼎盛。从此鲜衣怒马,奉旨贩盐,官商于一身,生意越做越大,最终富可敌国。</div><div> 朱家能走上贩盐的发财之路,除了买官的“天时”和兄弟同心的”人和“,还和临沣寨的“地利”有关。临沣寨竟然有水路直通长江!说出来惊掉所有人的下巴。从外护寨河南下,可进入汝河、淮河;在江苏淮安进入京杭大运河;向南可抵达扬州。朱家兄弟从扬州批发的食盐顺着这条水路源源不断到达临沣寨,转手以十五倍的价格转卖到河南省各地。最鼎盛的时候,五百八十条运盐船连成一条长龙,在临沣寨外的码头上卸货。朱家三兄弟常常肩并肩站在寨墙的最高处,俯瞰着川流不息的运盐船,这才是货真价实的真金白银呀。朱家不富谁还能富?</div> ↑ 这一个典故从风水方面说明白了朱家大院的选址的讲究。临沣寨正南面有龙山,正东面有紫云山。龙山顶的龙山庙,与朱紫峰宅院的南大门在同一道轴线上,而紫云山顶的紫云寺与临沣寨的南街在同一道轴线上,两轴线的交汇点正是朱宅。临沣寨的南街面向东方,迎接朝阳,并正对着紫云山顶的紫云寺,寓意紫气东来。朱紫峰宅院里狭窄的通道故意修的曲折迂回,寓意峰回路转。紫气东来和峰回路转又巧妙地贴合了朱紫峰的名字。朱宅的选址一定风水大师的指点。这奇思妙想,让今人不禁拍案称奇。 ↑ 轿夫房 ↑ 朱家大院中的明代民居,是朱家从山西大槐树迁到郏县后建造的第一所建筑。整座建筑自下而上的清一色的红条石垒砌,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房屋保存完好,在国内非常罕见。据说故宫中9999间古建筑中明代的建筑也只有一间半。 ↑ 古寨墙,从寨内看,墙也有近3米多高,寨墙两侧和城垛均用红色条石垒砌。墙体宽3至5米,寨墙两侧延展,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许多垛口。墙体由纯一色红石围砌而成,古朴厚重。内外墙60厘米长的石头全部取自紫云山的红色花岗岩,中间则是用土层层夯实,寨墙高6.7米,底宽5米,顶宽3-5米不等。 ↑ 古寨墙 临沣寨因其雄伟的寨墙多次荣登央视荧屏。2008年10月,CCTV-4《走遍中国》栏目,在此拍摄完成了上、下集纪录片《临沣寨传奇》。2009年10月,CCTV-10《百科探秘》栏目在此也拍摄完成了专题片《风云临沣寨》。2012年9月,CCTY-9拍摄完成了三集纪录片《临沣寨传奇》,均已播出。2017年5月,CCTV-7《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在此取景。2017年8月,CCTV-1《中国影像方志》郏县集在此拍摄。这些影视节目的拍摄及播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使临沣寨声名鹊起,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临沣寨作为堡垒型村寨,军事防御特点突出,也是建造者首要考虑的因素。寨墙周长约1100 米,高6.7 米,寨上分设5 座哨楼、800 个垛口,墙体中央设枪孔,3个寨门均装有10厘米厚铁皮镶裹的榆木城门。寨墙外设双道护寨河,墙体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寨门外两边各有两道石槽,是防水闸门。用水攻时,木闸板插入,里边用沙袋填实,阻水进入寨内;在寨门下抬头望去,可以看到寨门上也设有水槽。从里边灌水,可以直接浇在城门上,扑灭大火。站在临沣寨东寨门前只能看到城墙内的建筑,看不到主街道。主街道与城门呈120 度夹角。寨内南大街、北大街为主街,东小街和中街是副街,街道呈“井”字形交错。除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是直道,其他小胡同都是丁字形的死胡同。万一敌人攻破城门,就会立刻被迫巷战或陷入机关。寨内设有枪炮局一座,专门生产枪炮子弹,为守寨御匪之用。寨内还建有“旗杆楼”一座,楼内地坪高出楼外地面五尺,可以居高临下控制攻入该楼的贼匪。<br>  临沣寨除了固若金汤的防御系统,还具备长期据守的功能。 临沣寨虽为村寨,实质是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小社会。寨内有五口古井,供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建有祠堂一座,为祭祀先祖和先贤的场所。建有关帝庙一座,是临沣寨内最高等级的宗教文化建筑,整块红石透雕而成的九棂红石窗古朴厚重。建有“酒馆院”一座,位于朱紫峰东跨院第三进院,用当地所产青高粱制成“临沣烧酒”,专为招待宾客、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子满月所用。建有“京货铺”一座,是临沣寨内唯一的商业店铺,专营京广时髦物品,兼营糕点、食盐、香油、瓷器、布匹等物品。可以说,不出村寨基本可满足全村生产生活之需。 临沣寨从建成那一刻起就是一座充满悲剧的城堡。公元1850年的正月十四,这座耗时28年,耗银800余万两的古寨正式竣工。就在这一天,大清道光皇帝突然驾崩;也是这一天,临沣寨的二兄弟朱紫云(振南)追剿捻军时战死,半个月后,老三朱紫峰被慈禧太后革职查办。谁能料得到,朱家豪宅的完工之日竟是朱氏家族衰败之始!接下来的朱家,厄运连连。朱紫峰的长子在守孝期间夭折,绣楼里的朱小姐(朱紫贵的女儿)上吊自杀,朱紫贵的孙媳妇也在同一间绣楼因疯自杀,朱紫贵忧愤而死,朱镇南战死,朱家子孙吸鸦片、豪赌……曾经富贵显赫如帝王之家的朱家,无可救药地走向了衰落!<div>  朱紫峰原想建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堡和风水绝佳的豪宅,能给家族带来的富足安康。然而这一切仿佛一夜之间轰然崩塌。朱家靠贩盐发了横财,财富给朱家都来了富足,然而也给朱家带来了更大的不安全感,不仅要防匪,还要防范官场的尔虞我诈。靠山一倒,一切都是过眼云烟。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历史就是这样诡谲。<br></div> 但是临沣寨却又是幸运的。解放后,各地农村纷纷拆除古寨墙,其中郏县就拆除100多座古寨墙,唯有临沣寨幸存下来。原因是临沣寨处两河交界处,地势低洼,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当年就在准备拆除临沣寨古寨墙时,洪水围困寨墙数米高而寨内安然无恙,出于防汛需要,临沣寨古寨墙保存了下来,临沣寨古寨才因此成为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村级古寨墙。 2002年5月,国务院古建筑专家组长罗哲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专家保护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吕济民、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长杨焕诚、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周兴俊等专家来到临沣寨考察后认为:临沣寨民居建筑从明清至今,在时代上没有缺环。它们集中地出现在一个村落中,这在中国实属罕见。在北京城里现存的古代建筑中只有一间半是明代民居,想不到临沣寨居然有三间,临沣寨填补了中国古建筑在村寨方面的空白。罗哲文先生还称临沣寨为“中原第一红石古寨”,并为“临沣寨”题写了匾额。 ↑ 古寨墙留影 <p class="ql-block">  离开临沣寨,我们踏上了返洛之路。</p><p class="ql-block">  郏县一日,美好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