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上海现在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日臻完善,这幢座落在陕西南路绍兴路口的上海卢湾区图书馆的明复楼,也是其中之一。</b></h1><h1><b>这幢白色三层楼建筑,建于1929年,它曾是杨杏佛、任鸿隽等创办的中国科学社的社址和活动基地。同时也是创刋于1915年1月我国最早的一本向国人传播科学知识、介绍西方文明,科技进步的《科学》杂志的编辑部。</b></h1><h1><b>先祖父姚国珣(字次仲)曾于1929年至1942年,在中国科学社《科学》编辑部任助理编辑,期间翻译和撰写了大量的介绍西方先进科技和文化的文章。当时编辑部共有编辑12人,均是响当当的民国大师,他们是蔡元培(民主进步人士,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他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和最早的综合性科学杂志《科学》的创建人,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吴有训(物理学家、教育家,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称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任鸿隽(著名学者、科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秉志(中国近现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翁文灏(在中华民国的历史上,翁文灏既是一位在学术上负有盛名的学者,也是政坛要人。</b></h1><h1><b><span class="ql-cursor"></span>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称翁文灏为"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赵元任(中国现代语言学先驱,精通十三国语言,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学之先驱,"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之一)所以在这些赫赫有名的大人面前,编辑部一应事项均落在祖父这个唯一的助理编辑身上了。这13年(祖父28岁至41岁)是祖父工作心景最为舒畅、工作最著成效的时期。</b></h1><p class="ql-block"><br></p> <h1><b>我小时候经常听祖父提及的关于其在中国科学社任《科学》杂志编辑时的种种往事,至今印象颇为深刻。记得当时在文革时期,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将数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发明了"优选法"和"统筹法"。祖父说华罗庚的确是个人才,从小就可以看出来,听口气好像还认识他似的。原来当时华罗庚十六、七岁在家乡江苏金坛杂货铺做小店员时,就经常向《科学》杂志社投稿,祖父印象深刻,说他寄来的稿子都是写在杂贷铺包南北货的那种黄草纸上的。当时杂志社主任王琎(字季梁),嘱咐祖父多加关注华罗庚的投稿。作为《科学》的编辑祖父也倍加注意华的投稿,后来华罗庚写的那篇著名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被重点刊登在了《科学》1931年第二期上。后被我国数学泰斗熊庆来赏识。为此祖父还时常自鸣得意地说,是他们发现了华罗庚这个人才。</b></h1><p class="ql-block"><br></p> <h3><b>在中国科学社《科学》编辑部工作的祖父</b></h3><h3><b><br></b></h3><h3><b><br></b></h3><h3><b><br></b></h3><h3><b><br></b></h3><h1><b> 另外关于杨杏佛遇难的事,祖父也常挂在嘴边讲起,当时的家住在位于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福履理路(今建国西路)口的步高里,现在也纳入历史文化保护建筑的行列,走着去社里上班也就五分钟路程。当时爱国民主人士杨杏佛是中国科学社的创立人之一,家就住在社里,他有个爱好,早晨时常喜欢骑着马在亚尔培路一带蹓哒,有时候也会带着他的儿子杨小佛坐车出去。杨杏佛是我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人权运动先驱,1918年赴美留学回国,曾任东南大学教授,祖父在东南亚大学求学时经常听他上课。后来在广州大革命时期杨也担任过孙中山的秘书。"九·一八"事变之后,为反对国民党政府非法逮捕爱国人士和呼吁全国统一抗日,受到蒋介石的忌恨,被列入暗杀名单。1933年6月18日上午祖父象往常一样上班时,走到离科学社门口不到几十米的地方,见杨的汽车刚驰出大门,准备右转往北只听得"砰!砰!砰!",一阵枪响,杨为了保护儿子杨小佛与司机同时遇难。亲眼目睹这一场景的祖父,被这悲惨的一幕惊呆了。每每谈及此事,祖父悲从中来。我对杨杏佛等爱国人士的了解,也是从祖父口中知道的。杨遇难后宋庆龄、鲁迅等极度悲伤,纷纷写文章和悼词纪念。</b></h1> <h1><b>祖父在中国科学社门口与同事的合影</b></h1><p class="ql-block"><br></p> <h3><b>祖父在编辑室的工作照</b></h3> <h1><b> 王琎(1888~1966),字季梁,我国化学史研究和近代分析化学的开拓者之一。宣统元年(1909),清廷"赔款学生"留学美国获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14年与留美学生任鸿隽、赵元任、胡明复、秉志、竺可桢等成立中国科学社。民国4年(1915)毕业回国,曾任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数理化学部教授、化学系主任,祖父当时在东南大学数理化部求学,是王琎的学生。王琎是中国科学社董事,《科学》杂志编辑部主任。是祖父的恩师和引导者。</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科学社同仁合影,后排左一是祖父。</b></p><p class="ql-block"><br></p><h1><b>祖父在中国科学社工作的十三年正是年富力盛的中年时期。这段历程是他的辉煌岁月,这也难怪,他们这代人生于军伐混战、天下大乱的年代,好不容易盼到解放,却顶着旧知识分子、"臭老九"的帽子,终也抬不起头来。待到粉碎"四人帮",抓纲治国,改革开放了,重视知识重视人才了,他们这辈人倒是"入土为安"了。唉!人啊人!生活在国富民强的当下,要知足才能常乐啊!</b></h1><p class="ql-block"><br></p> <h1><b>原汁原味的中国科学社概况。</b></h1> <h3><b>中国科学社成员组成</b></h3> <p class="ql-block"><b>祖父(字次仲)翻译的《物质之转变》</b></p><p class="ql-block"><b> 以下是祖父姚国珣(字次仲)撰写和翻译的部分文章。在当时的中国为普及和推广科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b></p> <h3><b> 祖父姚国珣翻译的《广宇宙开辟论》</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