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综合|“e起游云南”大理站—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陀螺

民大附小

<p class="ql-block">陀螺运动在我国的历史悠久,现存最早的记载是在后魏时期的史籍里,当时称为独乐。陀螺在民间有很多名称,如“得螺”“格螺”“抽陀螺”“赶老牛”等。陀螺运动在云南省的普洱、楚雄、临沧、保山、大理等地都有开展,形状各异,玩法多种多样,没有统一规则。</p><p class="ql-block">1982年,在云南省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打陀螺被列为表演项目。1988年,云南省体育局对全省各地的陀螺玩法进行整理,在思茅地区陀螺竞赛规则的基础上,制定出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陀螺竞赛规则。1998年,在昆明举行的云南省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陀螺正式成为比赛项目。</p> <p class="ql-block">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经由云南推荐,陀螺被列为表演项目首次亮相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赛场。1995年,在云南昆明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云南省把打陀螺推向全国,正式成为竞技类比赛项目。至此,陀螺这个盛行于云南边疆地区的民族民间项目成为全国高规格运动会的比赛项目。</p> <p class="ql-block">别看现在市面上各国版本的钢铁、塑料陀螺风靡一时,其实中国才是陀螺的老家。陀螺在我国可追溯到约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1962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土岭发现的距今4000多年的文物,其中就有陶制的陀螺;1973年-1978年,考古工作者对浙江余姚、慈城平原上的河姆渡遗址进行发掘,共出土42件陀螺。其中,陶制陀螺4件,木制陀螺38件。1985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常州于墩遗址马家滨文化地层遗物中,发现木陀螺26件,完整器件23件。</p> <p class="ql-block">玩法及规则:1995年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打陀螺被列为比赛项目,自此陀螺逐步由民族民间游戏登上了中国民族体育竞技的大舞台,2003年在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前更名为陀螺。</p><p class="ql-block">民族运动会赛场的陀螺,跟楼下大爷们抽得震天响的陀螺玩法完全不同,它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也不是看你能抽多久不让陀螺停下来。比赛时,由两队(人)在比赛场上,从守方旋放陀螺开始,由攻方将自己的陀螺抛掷,击打守方陀螺,将守方陀螺击打出比赛场地或守方陀螺在比赛场地旋转时间更长则得分。比赛只记攻方得分,以当场比赛的累计得分决定该场胜负,得分多的队(人)为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