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73年入伍的漳浦战友刘惠初,为纪念他们入伍五十周年,写的回忆部队军旅生涯难忘的生活片断,读来亲切感人。文中提及的老兵温楚章与我同年入伍,队长张宝善,组长许福居,吴兆昌先后与我在教导队同事,阅文如面。文中真实生动地记叙了我们测绘部队风雪高原十年造标测图的部分战斗生活,再现了我们测绘战士,战天斗地,不怕牺牲,永往直前,坚决完成任务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p><p class="ql-block">我当年虽然在内业制图队,未亲身奔赴青藏高原,但每每外业队回来讲述他们惊心动魄的场面,我仍记忆犹新!这次刘惠初战友文章,再现了当年奋战高原情景。禁不住转为美篇,与大家共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纪念喀喇昆仑国防测绘五十周年</p><p class="ql-block"> 文, 刘惠初 </p><p class="ql-block"> 茫茫戈壁,洒尽了我们青春的汗水;巍巍昆仑,留下了我们无悔的足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完成中央军委下达的消灭大西北无图区的国防测绘任务,原总参第二测绘大队的官兵们,连续6年奔赴大西北无人区,他们不畏艰难困苦,笑傲风霜雨雪,挑战生命极限,在祖国广袤的雪域高原上,凭意志攀登高峰,靠双脚丈量大地,用青春和激情谱写了一曲曲战天斗地、荡气回肠的大地测绘之歌。</p><p class="ql-block"> 1972年12月17日,我应征入伍来到这支部队,成为该部队的一员。</p><p class="ql-block"> 时间飞逝50载,也抹不去那段艰苦岁月经 历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接受喀喇昆仑山测绘任务</p><p class="ql-block"> 1973年5月上旬进入西藏改则县测区以来,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我们测绘小组在许福居组长的带领下,战胜了高原缺氧、高山反应等困难,在海拔平均5500多米、测区面积5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完成了全部的二等导线测量任务。</p><p class="ql-block"> 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反复计算,所有观测点的观测数据,全部符合精度要求。这就意味着我们圆满地完成了本年度上级交给的测绘任务,可以收测回营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早,我们从测区出发,大约7个多小时后回到队部。</p><p class="ql-block"> 队部所在地叫拉竹笼,是我们测绘兵给取的地名,我们来到这里后形成一个帐篷村。帐篷村附近一条宛如银链的冰河,由昆仑山脉众多峡谷汇聚冰水蜿蜒流转向东流去。这个地方海拔5000多米。1973年,我们五队的队部就驻扎在这里,这里也是我们的大本营。</p><p class="ql-block"> 全部测量小组归队集中时10多顶帐篷整齐有序扎营在这里,队部的棉帐篷边竖着一支10多米高的电台接收天线,各小组的帐篷边也都竖立着一面红白相间的测旗,这测旗是测绘部队特有的标志。在这渺无人烟的茫茫昆仑高原上,驻扎着一支这样的部队,显得极为神秘。当年五队分管业务的副队长刘桂秋曾经用钢笔画了一幅素描画,描绘高原临时营房拉竹笼帐篷村的全貌,不知老队长的那副画至今是否还保存着。</p><p class="ql-block"> 晚上,队部帐篷内召开党支部扩大会议,完成今年测量任务归队的组长都参加了会议。队长张宝善把五队接受参加76图幅测量新任务的情况向大家作了介绍:“这次的测量区域与我们上半年完成测量任务的区域截然不同,上半年的任务在阿里地区改则县,是藏北高原的腹地,虽然测区平均海拔在5200至5500米之间,总体来看,地表坦荡起伏比较小,给人以远看似川,近看是山的感觉。如果我们把前面爬过的山叫雪域高原上的丘陵的话,那即将要去爬的山就是雪域高原上的崇山峻岭。76图幅位于西藏日土县境内,班公湖北岸,观测点海拔全部超过5800米,山高坡陡,地形复杂,山顶常年积雪,完成任务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想象不到的困难,大家要有心理准备”。</p><p class="ql-block"> 听了队长的介绍后,组长们踊跃报名,积极请战,纷纷请求把任务交由自己的小组来完成。</p><p class="ql-block"> 党支部经过讨论决定:从各小组抽调部分骨干,由吴兆昌担任组长,组成第一小组。吴兆昌1961年入伍,北京测绘学院本科毕业,已连续三年上高原完成测绘任务,业务精湛、技术全面。组员有温楚章、刘峰、黄开方、李清木、郑海溪、林金发等,配备解放牌30型大卡车1辆。</p><p class="ql-block"> 第二小组由费抗一任组长,费抗一1968年入伍,也是三次参加高原测绘的老组长,他身体素质好,高原作业经验丰富。组员有陈启民、刘惠初、余大海(卫生员)、郑春发、尹玉玲以及配属部队两位同志,车辆与第一组相同。(每台车辆配两名驾驶员,由新疆军区某运输团配属我部)。</p><p class="ql-block"> 次日上午,指导员冷应平召集两个小组人员召开动员会,鼓励大家要发扬我军老一辈进藏军人不畏艰难万险和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做到官兵协同作战,组织方案详尽,测绘成果精确,保证按时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业务副队长刘桂秋将测区的概况向大家作了介绍:“76图幅位于喀喇昆仑山和冈底斯山支脉交汇处,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我们的测区就在世界屋脊的群山峻岭之中。南边是班公湖,西面与印控克什米尔接壤。这一带气候条件很恶劣,常有风暴雪灾、冰雹等自然灾情发生。山体落差大,山体表层块石多,攀爬时容易发生滚石,极其危险,要有防患措施。我把测区航拍照片移交给你们,你们要详细规划登山路线,积极稳妥地打好这一场硬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奔赴测区路线图</p><p class="ql-block"> 奋战喀喇昆仑冰峰</p><p class="ql-block"> 6号观测点,海拔6027米,耸立于喀喇昆仑山脉东南方向一侧。喀喇昆仑山是世界第二高山脉,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四周雪山连绵,山顶常年积雪,诸多山峰具有尖削、陡峻的外形。6号观测点也是我们部队在执行喀喇昆仑山国防测绘任务中,海拔第二高的观测点。(海拔第一高点为6148米,由一队胡友祥小组完成)</p><p class="ql-block"> 进入测区两天,由于天气不好,山顶上笼罩着云雾,不具备作业条件,不敢冒然上山。</p><p class="ql-block"> 7月30日,天气晴朗。吴兆昌组长带领温楚章、刘峰、黄开方、李清木4位战士一大早乘卡车向6号观测点进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喀喇昆仑山脉</p><p class="ql-block"> 行政副队长肖书生对测量器材保障、后勤给养保障等事项做了安排:1、瑞士进口的T3经纬仪每组1台。2、上高原时发放的皮大衣、皮帽、大头鞋以及狗皮褥子毛毯睡袋等都必须带上,以防暴风雪来袭气温骤降。3、大米、面粉、猪蹄罐头、午餐肉罐头等要保证至少20天的给养。大家两个多月来基本上吃不上蔬菜,由于身体缺少维生素出现一些不良状况,这几天供应站给养车送来了一批大头菜、萝卜、包菜,你们可以多带走一些。4、炊事用具、气压高压锅、汽油炉、照明蓄电池、手电筒等等要检查是否完好,登山所需物品都要备齐带全。 由于时间不等人,高原气候条件也不等人,我们必须赶在秋季大雪封山之前完成测绘任务。</p><p class="ql-block"> 汉藏一家亲</p><p class="ql-block"> 经过短暂的休整,吴兆昌带领的第一小组于7月27日早上离开拉竹笼队部,向76图幅测区挺进。</p><p class="ql-block"> 行车5个多小时后进入日土县班公湖湖区的东北岸,按原先规划的路线行进。这里没有公路,只有藏牧民牛羊转场时留下的“羊道”印迹。地面坎坷不平,前行速度很慢。大约下午4点时分,面前一条小河挡住了前行的步伐。这条河叫多玛河,是流入班公湖两条支流其中的一条。河面大约10多米宽,河水不太深,河底是一层细碎石,河床落差不大,驾驶员下河试探后认为可以过河。</p><p class="ql-block"> 当汽车下河行驶至河中间时,发动机突然熄火,再次启动后加大油门准备往前冲时,车轮打滑,试了几次都动弹不了,且越陷越深。</p><p class="ql-block"> 正当大家无计以施而苦恼时,温楚章发现正南方向2公里外有一部大型拖拉机在地里收割青稞。温楚章建议去请拖拉机过来帮我们拖车。组长同意后,温楚章与驾驶员(副手)一同步行到农场,过了一个多小时,一辆东方红牌大型拖拉机开过来了,开拖拉机的是一个藏族姑娘,名字叫卓玛,她身着农场工作服,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带来两位农场社员,带上铁铲等施救工具过来帮忙。</p><p class="ql-block"> 这时,吴兆昌组长已组织大家将车上的东西全部卸下,并在河边支起帐篷,当晚就在河边宿营过夜。</p><p class="ql-block"> 在藏族同胞协助下,大家一起在车轮前挖沟再垫上石块,以保重车辆前行时不会再下陷,再用钢丝绳牵引,拖拉机与汽车同时发力,一下子就冲上岸了。</p><p class="ql-block"> 吴兆昌组长请卓玛姑娘和两位藏族社员到我们帐篷做客,夸奖她普通话讲得好,又会开拖拉机,真不简单。卓玛姑娘介绍自己是中央民族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农场工作的。</p><p class="ql-block"> 大家对她们的相助表示感谢!卓玛说:“共产党、解放军是藏族人民的救命恩人,这是她们应该做的”。说完,卓玛姑娘扭动舞姿唱起《金珠玛米亚古都》的藏族民歌,帐篷内充满了汉藏一家亲的欢乐气氛。</p><p class="ql-block"> 临别时,组长准备一些牛肉罐头和水果罐头等食品要送给她们,她们坚持不收,卓玛姑娘还邀请大家有机会到农场作客喝酥油茶。</p><p class="ql-block"> 在河边过了一夜,天刚蒙蒙亮,大家就起床整理行装继续前行,大约下午5点多进入到76图幅测区,吴兆昌组长判定已经到了6号观测点的山脚下,他招呼大家找了一处地势较为平坦的地方搭建帐篷宿营,做好择机登山的准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乱石滩</p><p class="ql-block"> 从航拍照片分析选择登山路线,两条路线可走,一条是走北坡,北坡的路程比南坡多8、9公里,但坡度比南坡小,攀爬相对比较容易些,吴组长决定从北坡登山。</p><p class="ql-block"> 他们沿着两座山体间形成的峡谷河滩徒步前行,跨越了6公里长的乱石密布的河滩后到了北坡的山脚下。从山脚沿山背爬了两个多小时到了常年积雪地带,前方出现了一道20多米高的冰陡崖,陡崖下有一片300米宽的冰川,冰斗、冰蚀谷、冰角峰、刃脊等奇形怪状的冰川地貌处处可见,象一座天然的冰雕园林,令人惊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冰川地貌</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形状各异的冰川群,摸不清冰川下地形地貌的状况,大家不敢冒然前行。</p><p class="ql-block"> 中午时分,忽然刮起大风,狂风裹挟着大片雪花向大家袭来。吴兆昌组长预测,这种天气即使登上山顶也不可能进行观测作业,大家只好回撤下山。</p><p class="ql-block"> 7月31日,由于大家体力消耗大太,组长安排休息一天。</p><p class="ql-block"> 组长召集大家开会讨论登山路线,大家认为走北坡冰川和冰陡崖这道坎很难逾越,都主张走南坡。老战士温楚章建议提前出发,在天亮前赶到乱石滩,在时间上把握主动权。</p><p class="ql-block"> 8月1日,大家要以实际行动来庆祝建军节。大约6点出发,2个多小时后赶到乱石滩,天才蒙蒙亮。走过了5公里的乱石滩,又要攀越了500多米的塌磊地带,塌磊是喀喇昆仑山峡谷中特有的复杂地貌,它是地震活动产生的大块巨石堆积而形成的。攀爬塌磊石地带很消耗体力,必须手脚并用,还要防止滚石下滑伤及人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塌磊石地带</p><p class="ql-block"> 大家克服“满沟滚石路崎岖,高山缺氧心跳急”的困难,不畏艰辛负重前行。</p><p class="ql-block"> 大约下午3点,爬到了距离峰顶只有400米的半山腰,刘峰战友因从小没干过重体力活,身体素质较差,他精疲力尽地累倒在雪地上。吴兆昌鼓励大家“要发扬红军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革命精神,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到底,只有坚持才能完成祖国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p><p class="ql-block"> 又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攀登,组长吴兆昌、战土温楚章、黄开方率先登顶。黄开方放下器材后,立马下山帮助刘峰扛器材上山。下午4点,全体人员全部顺利登上山顶。</p><p class="ql-block"> 大家顾不上休息,立即投入选点作业,点位确定后,战友们分工协作,有的负责安装钢标,有的负责挖基坑,有的负责用汽油喷枪喷火融冰搅拌水泥浇灌基座,不到一小时,红色觇标牢牢地耸立在山顶上。</p><p class="ql-block"> 下午6点半太阳西斜,远方的雪山没有云雾遮挡,清晰可见,通视良好。吴组长架设调整好仪器,对准观测目标,动作娴熟地旋转经纬仪读出一组组数据,刘峰担任记录员,用他那支冻得半僵硬的右手,记录下原始测量数据,其他战友围成一道人墙为他们挡风。大约7点半,观测作业顺利完成。</p><p class="ql-block"> 这时,气温骤降至零下20多度,风越刮越大,大家被凛冽的寒风冻得直打颤。组长下令收拾仪器设备,马上下山,必须赶在天黑之前撤回到山下的乱石滩。</p><p class="ql-block"> 刘峰战友因体力严重透支,加上高山反映,感觉头疼脑胀。组长在他额头上涂抹了清凉油,又让他喝了一点凉开水,大家轮换着扶他一步步艰难地缓慢下行。</p><p class="ql-block"> 凌晨 1 点多,大家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了宿营地。6027米第二高峰,我们从大本营拉竹笼出发到完成观测任务,用了6天的时间,雪域高原上的冰峰雪岭终于被我们征服了,这证明:中国的测绘兵在雪域高原越来越善舞了。(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