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往事/我们结婚时的那些事

如影随形

<p class="ql-block">  1978年6月9日,是我们终生不能忘记的日子。我们在西安市碑林区太乙路人民公社革委会领取了结婚证书:两张纸,没有新人照片,没有豪华的外包装,但很喜庆。结婚证明上有红旗,有五星,有麦穗,有鲜花,还有大喜字,排版模式PK当今的奖状。领证那天,我们穿着整齐干净的衣服,带着两包喜糖,走进登记办公室时,先把喜糖分发给了那里的工作人员,他们笑眯眯的接过喜糖,随口回道:恭喜恭喜!</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结婚那会儿,物质条件还比较差,所有的东西都是凭票供应。什么粮票,布票,煤票,肉票,工业票等等。当时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和工业品都是按票供应的。各种票据是依户口所在地按时按量按人发放的,就是说买任何东西除了支付人民币以外还要支付相应的票据,只有钞票或者只有票据都是不可以购买的。那时结婚,讲究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录机。这些工业品的票据是非常紧张的,不是按人口发放的,要找关系走后门才可以搞到。</p> <p class="ql-block">  他在部队提干以后,行政23级,当时的收入不算低。平日里他生活的很节俭,四年的时间,已有了不少的储蓄。婚后不久,我们凭着自己的经济实力,就够买了所谓的三转一响:上海的凤凰牌自行车;上海标准牌缝纫机;日本的三洋牌收录机,还有上海的上海牌手表。那时的上海品牌,上海产品,成为中国千千万万家庭财富的象征,而名牌荟萃也曾是上海的辉煌和骄傲!那时货真价实,从没见到什么假货。</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新房布置得也很简单:部队分给我们一间15㎡的平房,配有一张双人床,一张桌子。公公为我们做了一套中式的古典家具——大立柜,半截柜,床头柜,碗柜。我花8元钱在公司买了一对出口转内销的藤椅。用他多年积攒下来的布票,买了被里被面,婆婆给寄来了棉胎,我自己动手缝了两床被子,一床红,一床绿,俗话不是说:红官绿娘嘛!他的木匠手艺派上了用场,自己做了一个大镜框,里面摆满了我们的黑白照片,斜挂在墙壁上。我们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摆设的整齐别致。在当时说来也算是“豪华体面”啦!</p> <p class="ql-block">  没有迎亲的人们,没有迎亲的车队,他是用自行车把我从公司接到部队的,按着当时的交规,骑车带人是违规的,可我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双手紧紧地搂着他的腰间,心里美滋滋的,感觉相当于坐在今天奔驰的轿车里......</p><p class="ql-block"> 最遗憾的是,因爸妈一直不同意我们的婚事,领结婚证时也没通知他们,也没收到他们的祝福,这成了我终生最遗憾的一件事......我们没有举行婚礼,没有拍婚纱照,我们一起回到了他的老家——江苏江浦,按着当时的说法算是“旅行结婚吧”。</p> <p class="ql-block">  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紧靠长江北边的一个小村落。</p><p class="ql-block">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p><p class="ql-block">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p><p class="ql-block"> 我们回家的时节虽不在四月,已经到了六月,那个时节头季稻子已经收割,开始播种二季稻的秧苗。但同样满目绿色,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緑的禾苗,那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全部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但那不是烟不是雾,而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有声有色,静动结合,如烟似雾的雨好像是鸟的鸣叫唤来的。乡村的初夏,农民们都在忙于农事,采桑养蚕插稻秧,是关系衣和食的两件大事,家家户户都忙个不停。那如诗如画的景色,那忙忙碌碌的场面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难以忘却!</p> <p class="ql-block">  小村的白昼美丽如画,可当夜幕降临,似乎又到了另一个世界:村子里没有通电,日落后不久,到处漆黑一片,你可以真正体会一下“伸手不见五指”。稻田里,池塘里时时传来蛙鸣,远远近近时而听到狗的叫声,小小的萤火虫在空中飞来飞去,劳作了一整天的人们都歇息了。</p><p class="ql-block"> 婆婆的家是一个U字形的院子,有东屋西屋,北边是堂屋,前院较小,后院很大。很多时候,家里的人们都是在后院活动的。我们回家临时住在西屋,那时虽是初夏,可温度已经很高了。就在刚回家的那个晚上,炎热的天气使你无法入睡,汗水会不停地从脸上流下来。他说,咱们到外面去睡吧,起初我有点害怕,不愿意去,可炎热的天气让我改变了主意。我们抬了一张竹床,在上面支起了蚊帐,放在了院子的门口。外边漆黑一片,我们钻进蚊帐,我紧紧地依偎在他的怀里,一阵微风吹来,略感凉意,便准备入睡。谁知,嗅觉灵敏的蚊子却又来捣乱,讨厌的蚊子从竹床的下面挤了进来,转眼功夫,身上被咬了好几个大包,还是不能睡!回屋吧,不能白白喂蚊子啊,这一夜叫个折腾......</p> <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吃过早饭,我和他一前一后走在稻田的田埂上,呼吸着大自然的新鲜空气,欣赏着江边小村的如画美景。不远处,村子里的村民们正在田里插秧苗。忽然,稻田插秧的人群中传出喊声:“尤楠,那是谁呀?”与此同时,几乎所有插秧的人都直起腰来,就连老水牛也停了下来看着我们,尔后人群中不断传来嘻嘻的叫嚷声,虽然,我不能全部听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我知道他们在调侃我们。他只是笑不作答,我却有些害羞,手抓着齐腰深的辫稍,小心翼翼地继续走田埂。忽然,脚一滑,我一只脚滑进了水渠里,踩了一脚的泥水,他赶紧伸手拉我。田里的人们笑得前仰后合,老水牛也在哞哞地叫着......唉,颜面大失!后来我想,与其让大家笑,还不如自己也加入他们插秧的行列。我索性脱掉湿湿的鞋子,走进灌满水的稻田,回头向小姑子要了一把稻秧,模仿着大家的样子插起秧来。虽然是第一次插秧,但毕竟不是第一次干农活,我弯下腰,左手拿着稻秧,对准前面已插好的秧苗,右手将一颗颗秧苗插进水中的泥土里。村民们不再嬉笑,都弯腰插秧了。我偶尔抬抬头,看到他站在稻田边,看着我微笑......</p> <p class="ql-block">  按着村子里的风俗,我们要去拜叔叔,舅舅和姨姨,几乎每天走东家串西家,吃完东家吃西家。他们各家的饭菜也不尽相同,最好的菜莫过于自己腌制的老咸肉,咸鸡咸鸭,还有掌鸡蛋。其实我很不习惯吃这些食物,但实在招架不住亲人们的热情。他们会不停地往你碗里夹菜,嘴里连声道:莫得菜,快吃快吃......那个时候,不管你有没有胃口,都必须吃下去,否则就没有礼貌了。他们家乡吃饭还有一个讲究,吃完饭不能马上丢筷子,要恭敬地对所有没吃完的人依次说声:大家慢慢吃,我吃好了。我实在也应付不了这种场面,于是,每次吃饭我都最后一个放筷子,为的是免去那份尴尬。</p> <p class="ql-block">  总之,走到哪里都是盛情的款待,他们都拿出自己平日里舍不得吃的来招待我们,只是有些风俗自己不习惯,做不来而已。有些不习惯,还给大家带来了不愉快。有一次。我们去南京大姐家,按着当地的风俗,一对夫妻到别人家做客,晚上是不能住在一起的。当时自己很年轻,也不懂得这些风俗,又有些任性,加上陌生,非要和他住在一起,结果弄得大家都不开心。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太幼稚了,还是应该入乡随俗的。哈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