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顶峨眉山

心若晴空

<p class="ql-block">  四川峨眉山大家耳熟能详,但提到南漳县东巩镇峨眉山知道的并不多。在清代以前被称为南峨眉,峨眉山上有一寺——圆通寺,是释道合一的一个寺庙。东巩镇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有史记载东巩如珠寺是佛祖慧远大师的始源地,溯源历史大约在东晋时期,历史上的南峨眉山与西北四川峨眉山齐名也不足为怪。</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东巩镇峨眉山受到户外运动者的青睐,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至,大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意味。我做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本地人没有上去过,说出来还有一点不好意思了。</p><p class="ql-block"> 今天天气不错,吃罢早饭,和妻子商量好去登峨眉山,简单准备了一下就出发了。今天的登山方案是从北坡上,北坡较缓,相对南坡要容易一些。第一次登峨眉山没有向导,完全凭自己对方位的感觉,开车顺李家沟村道而上,走完大约5公里水泥道,之后就是崎岖不平的既窄又陡的搓衣板路,有一个急转弯打了三盘倒车,驾车技术好还不是重点,重点是费车。开车到山垭已无路可走,好在山垭下面有一户人家,好不容易找到一个72岁的婆婆,说儿子在外面打工,不晓得过年回家不回,就一个人在家独居,由于居住太偏远,从来没有到镇上去赶过集,生活也是靠自给自足。向其打听,方知这地方叫袁家垭,离峨眉山大约要走一个小时的山路,一再叮咛上山到前面一户人家那儿靠正手上,我以为很简单,可能就一条道。</p><p class="ql-block"> 很多年没有走过这样的山路,妻子边走边说,在小树林里穿来穿去好惬意呀。当然,远离喧嚣,两口子在这样安静得出奇的天然氧巴里穿越时空,不惬意也浪漫啊。很快就到了那户人家,也没看见半个人,牛圈羊圈都敞着门,远远的山坡上传来铃铛声。这里山大坡缓,北坡迎风面没有树木,全是长满草的山坡,是天然的好牧场。我也是脑壳里长草了,只知道靠正手上山,多次误入羊道,被棘刺包围进退两难,落到妻子笑我不走正道。</p><p class="ql-block"> 九曲十八弯,走在千年青石古道上,浮想联翩,想当年兵马信使、骡马商队通行在古道上,该是多么热闹繁忙的景象,青石板上留下的深深踏痕足以证明历史过往。</p><p class="ql-block"> 翻过一道道嶺,爬过一道道梁。远处一个最高的大山包就呈现在眼前,长着稀里卡拉的几棵糖栗子树和向南歪歪扭扭的松树,凭我的经验必是峨眉山无疑。妻子一再说不要搞错了,我自信的拍了拍胸脯子,哪里会有错,她具然很信任了我,接通了儿子视频,开启一路直播模式。越来越接近山顶,远远的看见一个小石头屋,离寺庙的标准也相差太远,我知道我犯了严重的经验主义错误。担心什么就会来什么,妻子直播那头已经在埋怨了,跟儿子滴咕说爬了一两个小时山路,没见到圆通寺影子,我在妻儿面前出丑出大了。我从这道梁跑那道梁就是没见到圆通寺影子,不得已接通李哥电话,李哥说要从东面横路穿过那片荆棘林便是峨眉山圆通寺南门,我忐忑不定的心总算是踏实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p><p class="ql-block"> 从山撇向东,猫着腰在荆棘林穿行,时不时还被刺挠一下,我顾头不顾尾,幸亏我把脸蛋保护的好,要不然会被挠破脸皮了。很快,视野豁然开朗,前面诺大一个茅草坡,一片松树林的树枝好像约好了似的,都由北向南飘扬,这是北风的杰作。这里是由北向南的山脊梁,顺着山脊梁向北上坡200米,圆通寺庙宇呈现在眼前。由于年代欠远,破坏的比较严重,但主要轮廓和建筑风格依稀可见,依山脊为中轴线分布,座北朝南,四周是寨墙。穿过寨门便是圆通寺第一道宽大的石门,大约五米,具备庙宇应有的大气,右边已垮塌,门口内一棵碗口粗的山楂树,走过前厅便是第二道石门,相对第一道大门要窄的多,门楣上清晰可见“峨眉山”三个大字,右石门柱雕刻有上联“盛德流行江河在地”,左石门柱雕刻有下联“神光普照日月经天”,字迹苍劲有力、气势磅礴,两侧书箱式“门当”结合上下联就不难理解了,可能是道家歌颂盛世,希望天下太平,长治久安,融入的以德治国、文治天下的理念。进入第二道门左右厢房分别供奉神仙,上台阶后是石门槛,雕刻有外圆内方图案,门槛开的槽口,应该是安装木板门用的,庙堂之上有供奉神龛。庙内有两块石碑,字迹不清晰,我推测:一块是寺庙主持的功德碑,另一块是寺庙大事记碑,均有很高的考古价值,难得的文物,要保护好。</p><p class="ql-block"> 峨眉山是东巩镇境内最高山峰,海拔828米。圆通寺特征是典型的释道合一的寺庙,外圆内方的图案、石刻楹联、座北朝南的建筑等都是“天人合一”、“天圆地方”、“道法自然”的道家精神。此时,我恍然大悟,寺庙没有建在最高山峰的原因是那个山峰的走向是东西向,不符合道家精神,恰恰建在略低于它的南北向的山峰上,顺山脊梁拾级而上,在朝拜者心中显得更加神圣,更加宏伟!据说,峨眉山圆通寺过去不仅香火旺盛,四方朝拜,他的地理位置也很重要,是东巩镇通往南漳县城的古驿道。</p><p class="ql-block"> 上山容易下山难,返回的道路也充满艰辛,脚掌也磨破了皮,好在没有误入歧途。行走在千年青石古道上,不仅领略了千年道教文化,还领略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限风光。听长者说好天气能遥见汉江,希望下次有缘相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