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I级保护鸟类--勺嘴鹬

钓影

<p class="ql-block">勺嘴鹬(英文名:Spoon-billed Sandpiper,学名:Calidris pygmaea),是鸻形目丘鹬科滨鹬属的鸟类。又名琵嘴鹬或匙嘴鹬,是一种小型的涉禽,仅在极少数的冻土层地带上繁殖,并在东南亚的湿地过冬。勺嘴鹬外表上最独特的地方在它那汤匙形状的嘴,但在野外不易辨认。在2007年的一次由国际鸟盟进行的统计中,勺嘴鹬的数目可能少于100对,IUCN红色名录将其保护现状由濒危提升到极危。</p><p class="ql-block">体小(15厘米)的灰褐色滨鹬。腿短,上体具纵纹,白色眉纹显著。特征性的勺形嘴在野外不易辨别。冬季极似红胸滨鹬,但体羽灰色较浓,额及胸较白。夏季上体及上胸均为棕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叫声:起飞时作尖细的preep preep声,也发出尖厉的wheet声。</p><p class="ql-block">勺嘴鹬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北极海岸冻原沼泽、草地和湖泊、溪流、水塘等水域岸边。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岸与河口地区的浅滩与泥地上,或海岸附近的水体边上,不深入到内陆水域。常单独活动于水边浅水处和松软的烂泥地上。行走时常低垂着头,不断将嘴伸入水中或烂泥里,边走边用嘴在水中或泥里左右来回扫动前进,甚至转回来的时候,嘴也不用从水中出来。勺嘴鹬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甲壳类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觅食方式主要用嘴在水下或烂泥里左右来回扫动觅食。有时也在地面直接啄食。</p><p class="ql-block">勺嘴鹬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北部海岸冻原地带,繁殖期6—7月。营巢于冻原沼泽、湖泊、水塘、溪流岸边和海岸苔原与草地上。尤其喜欢在淡水塘边的苔藓草地上营巢。巢甚简陋,主要由亲鸟在松软的苔原地上挖掘一圆形凹坑,内垫以苔藓、枯草和柳叶。每窝产卵3一4枚。卵的颜色为淡褐色,被有细小的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8—33×20—23毫米。</p><p class="ql-block">繁殖区: 欧亚:西伯利亚东北部</p><p class="ql-block">非繁殖区: 远东</p><p class="ql-block">由国际鸟盟对其重要繁殖地——俄罗斯的楚科奇半岛的调查显示,全球仅余下少于100对。对比起1970年,仍有近2000到2800对,2000年数目下降至1000对,2005年仅余下少于400对,每年的个体数目均急速减少。若整体情况没有改善,勺嘴鹬将可能在未来数年踏上灭绝之路。研究认为它们数目急降的主因包括繁育生境及迁飞过程时中转站的破坏。其中位于南韩重要的一站——新万锦(saemangeum)——正面临近40000公顷的大型填海计划所破坏。而每年亦有为数不少的勺嘴鹬在中转站当地被捕猎。此外,全球暖化导致它们特有的繁殖地——冻土层的减少也影响了它们可繁殖后代的机会。从2011年起,英国针对勺嘴鹬启动了紧急保护计划。2012年7月中旬,从俄罗斯迁徙到英国的一批勺嘴鹬在历时一周用直升机和飞机将第一批勺嘴鹬鸟蛋运至英国后几小时,第一只勺嘴鹬已经破壳而出,而且更多的雏鸟正在孵化之中。</p><p class="ql-block">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新增,保护级别:I级(2021.02.05) </p><p class="ql-block">20221211于广东省阳西县散头咀拍摄。</p> <p class="ql-block">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