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事不过三!新冠病毒肆虐了三年,毒性终于慢慢地减弱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虽说病毒的毒性在减弱,但对于我们这些,年岁大一些的人来说,还是有些扛不住,国家为我们防护了三年,知足了。</p><p class="ql-block"> 趁着放开后,病毒还未大面积流行,赶在第一波冲击波到来前,到社区卫生所,买点防流感的药,顺便在卫生所旁边的理发店,理个发。</p><p class="ql-block"> 这个理发店很特别,没有招牌,也没有那种显示理发店的‘’转转灯‘’,这种红,白,蓝三色的“转转灯”,据说是法国人的发明,二百多年前,法国的私人诊所和理发店是不分家的,后来,分家后成了理发店的专用招牌。</p><p class="ql-block"> 说这个理发店特别,主要是店里的用具,还保留着老上海理发店的“味道”,特别是那张座椅,还是那种铸铁包皮的。现在的理发店里,这种“骨灰”级的座椅,已经很难找到了。</p> <p class="ql-block"> 正是这种怀旧感吸引了我,来到嘉兴港区乍浦镇一年多,都在这个没有招牌的小店里理发。</p><p class="ql-block"> 说起理发这个行当,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了。不过那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只是替人梳理头发而已。元朝,就有了专门剃头的匠人,清朝从事这个行当的人就更多了,形成了一个属于下九流的行业,到了民国时期,大城市才有了现在意义上的“理发”。</p><p class="ql-block"> 在我插队当知青那会,农村是没有理发店的。隔三差五,村头就会有“剃头挑子”来串村,夏天,在村头的树荫下,冬天,选个有太阳光又避风的山墙头,不用要喝,农闲时,即刻就会围上来一群庄稼汉。</p><p class="ql-block"> 要想理个好点的发,那得到县城的理发店去。</p> <p class="ql-block"> 我当兵的那几年,战友理发大都是在,相互之间进行,谁的水平高,谁就是“理发师”,我那时是班长,而且,理发水平还行,自然就成了班里的理发师。</p><p class="ql-block"> 战士们大多是短发平头,头发软的是难点,理不好就成了锅盖头,修起来麻烦就大了。</p><p class="ql-block"> 理发的过程中,有时也开玩笑,要想捉弄谁,就把理发推子的调节螺丝松一下,理发推子就会夹头发,那你就听好把,喊疼的叫声,随着推子的前进,不断地放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从部队回来进了工厂,那时,除了市场上有大的国营理发店,街道上,小理发店是没有的。</p><p class="ql-block"> 工友们理发,一般在厂子里的后勤服务部门,那里有澡堂,饭堂,也有理发的。洗澡理发都是免费的,是职工福利。</p><p class="ql-block"> 我所生活的城市,数得着的理发店有两家,一个是广州市场理发店,一个是上海市场理发店。</p><p class="ql-block"> 这两个理发店,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洛阳重工业基地建设时,为支援内地建设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提供生活服务,从广州和上海搬迁来的。</p><p class="ql-block"> 店内的装饰在那个年代,可谓是“高大尚”,上有老上海的镂花吊扇,下有带铜线条的水磨石地板,一溜带镜前灯的大镜子,一排带脚踏板,可以放倒的理发专用座椅,豪华气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记得刚进厂不久,认识的工友不多,同是复原军人的李建立和我走的比较近,星期天,单身的我俩,无所事事,中午相约大食堂,他请我吃“小炒”每份两毛钱。这在当时已经够意思了。</p><p class="ql-block"> 有来无往非理也,人家请吃饭。我捉摸再三,决定,回敬他到上海市场理发店,理个发。</p><p class="ql-block"> 理发分等级,普通理发每位两毛,理发员为你服务,如果要理发师为你理发,价格五毛到两块不等。</p><p class="ql-block"> 请人理发,我想怎么着也得是个理发师吧!当时我工资三十八元,请理发师还是能请得起的。</p><p class="ql-block">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理发师的水平就是不一般,理发,洗头,刮胡子修面,抹香脂,一路流程下来,末了,还在你头上的穴位,一阵子的保健按摩,这使我在高档消费与享受服务的同时,也有了些许对生活的感动。</p>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一晃四十年过去了,国有的理发店早已不存在了,随之而来的是雨后春笋般的个体理发店。</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理发店,大都装修得很漂亮,理发用具也都非常现代,什么恒温热水器,卧式一头椅,无绳电推子。。。。。。一应俱全。但,总感到少点什么。</p><p class="ql-block"> 我在乍浦认识的这位,年遇花甲的老理发师,早年在上海国营理发店工作,正儿八经当过学徒,是货真价实的手艺人。</p><p class="ql-block"> 店里的设备,用具大多是老上海的样子,特别是那老式的铸铁理发转椅,让人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欣喜,不由得就会想起,当年,在国有理发店理发时,发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当雪白的热毛巾,擦去脸上刮胡子留下的肥皂沫,理发师那有灵气的双手,温柔地为你头部按摩,什么感觉?</p><p class="ql-block"> 在今天,还能享受到,老上海理发师的手艺,不得不说,这是一件生活中可遇不可求的幸事。</p><p class="ql-block"> 对着店门上的二维码,扫码付账,20元,这是真心的良心价,我知道,老师傅追求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并非钱袋子里那,冷冰冰的二两碎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散文:李建国</p><p class="ql-block"> 油画: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 音乐:美篇音乐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