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我的主题,我的一次探索

骨干班主任研修班第八小组

按     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校本主题研修教学大赛中,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呢?仍然是按照“析学情→对课标→找问题→查资料→研教材→定方法”的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动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上课,这就是主题研修的魅力所在。在一般的教学竞赛中,有的参赛教师完全是按照别人的想法上课,教师上课时十分被动机械,教学就变成了表演或作秀了。校本主题研修教学竞赛就不同了,它更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需要教师脚踏实地进行一次探索,更主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找到自信、找到自我,进而体会到教学的快乐和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艳竹老师在主题研修路上快速成长,比起上届校本主题研修大赛,这次多了一份成熟与淡定。教学有法无定法、贵在得法,主题研修就是求法得法的过程,最关键是让教师找到真实的自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舒兰市教师进修学校 于学波)</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主题,我的第一次探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吉林省舒兰市第二实验小学校张艳竹</span></p> 研修主题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语文知识迁移运用教学策略的研究</p> 研修主题提出的依据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学情分析</p><p class="ql-block">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对于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教学,通常是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去区分哪一句是动态描写,哪一句是静态描写,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然后通过朗读感受动态和静态描写的区别,明确运用这样的描写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在结课的时候往往会说希望同学们将这样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可能少数的孩子领悟到了这种方法要如何运用,或者是模仿着文章的样子进行仿写。但其实多数的孩子并不知道到底如何把这样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和实际生活中。但我们要知道,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积累的重要时间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用文字将动态的事物与静态的景观流畅地进行阐述。只有学生将自己所学习的语文知识和方法迁移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情感,让文字传递内心的想法。</p> <p class="ql-block">  另外关于学习体会“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一阅读训练要素,在一到四年级的统编教材中并没有明确地提出,但也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作出了相关循序渐进的安排。</p> <p class="ql-block">  从上面表格可以看出,在一至四年级,学生主要通过语言感受自然之美,“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五年级上册初次明确表述,阅读训练要素确定为“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p> <p class="ql-block">  “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初步”是在开始的阶段,是一个程度要求,与“深入”相对,可以理解为基本准确地体验和领会景物在动态、静态或动静结合状态下的美。“初步体会”就是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景物的变化,并从中感受不同景物的美即可。</p> <p class="ql-block">  我所教的班级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弱,在同年段中语文成绩比较落后。所以教学中应该适当的降低难度,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注重方法的引导。如果不能结合学生实际和学情,直接让学生感受动态美,他们是感悟不到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发现作者是通过抓住了不同的事物的变化写出了动态,变化即为动,动就产生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渐渐变化的,有变化美就产生了,简单概括为事物--变化--动态美让学生抓住这条主线,文章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了,感受美也就水到渠成了。将这一方法潜移默化的种在孩子们心里,这一写作方法也就会自然而然的迁移运用到了习作当中。</p> <p class="ql-block">  (二)对照课标</p> <p class="ql-block">  新课标要求“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从新课标来看,为了能够改变过去传统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强调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敢于探究,培养学生的主动、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真正的成为教学的主体,以便更好的“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几个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充分和自由的发展。在反思过去的教学中越来越意识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即迁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三)自己教学中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学习《四季之美》这一文本,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文字感受自然之情趣的同时,初步体会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从导语页的“语文要素”和课后题的设计来看,教材意图只在体会这两种描写,并不强调欣赏这两种描写所呈现的美感。“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学习要求,是在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提出的。教材的目标定位,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惑。</p><p class="ql-block"> 《四季之美》课文后的第一个题目有这样的要求:“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韵味”,当然指向“美”的感受了。而且,“韵味”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非沉浸其中倾心感受产生共鸣所不能悟得。这个题目的要求,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高的,甚至比“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要求还要高——对“韵味”的体会,必须将静态美和动态美联系起来,在美的流动和变化中感受、体验。</p><p class="ql-block"> 还是不纠结于教材本身的问题吧,来看看文本本身,想想学生与文本相遇后的可能性。课文题目是“四季之美”,体会文章通过文字表现出的四季之美,是一个毫无疑问的选择——只要开始阅读课文,这一目标任务就必然被题目开启了。自觉带着思考展开阅读,通常会从“美在哪里”“分别是怎样的美”等角度理解、欣赏文本。美在哪里呢?</p><p class="ql-block"> 春天黎明时东方的天空、彩云;夏天夜晚里的萤火虫;秋天黄昏时归鸦、大雁和风声、虫鸣;冬天早晨里的炭火。这些不同季节里,一天不同时段的事物,是学生很容易注意到的。分别是怎样的美呢?通过文中具体事物形象的文字描写,可以体会到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姿态以及给人的审美感受。这也是学生能够初步读懂的。分别是怎样的美,这是将对四季的描写分开来阅读体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细细品读整篇文章,又分明感觉到,这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不同事物的美,都给人一致的美感——恬静而生动,一切都显得和谐美好。应该,这就是作者想要表现的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吧。这是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不一定能够感受出来的,因为这不仅需要对文字的敏感,还需要有与文字共鸣的“经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学习。</p> <p class="ql-block">  (四)针对性学习</p> <p class="ql-block">  1.读作者清少纳言的《枕草子》,走进作者,感受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什么样的文字才能表现出这样“独特韵味”呢?读过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我发现,她的每一篇文字,总给人纯净安然、恬淡和谐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四季之美》当然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作为《枕草子》中的第一篇文章,《四季之美》奠定了整本书的文字风格和情绪氛围。五年级学生感受这恬静而生动的韵味,就要聚焦文章精心选择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描摹的画面,蕴含的意趣,例如“泛着”“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翩翩飞舞”“蒙蒙细雨”“闪着”“朦胧的微光”“点点归鸦”“比翼而飞”“心旷神怡”“手捧暖和的火盆”“闲逸的心情”等等。轻轻地、静静地读着品着,想象着这些画面,一幅幅一帧帧出现在眼前,不知不觉心就会安静下来,就会感觉一年四季都是那么美妙,时光从容,每一天都充满了诗意。接着,再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画面,几乎都是动态的,动态的却给人带来恬静的感觉,就是因为文中绝大多数表示动态的词语,表现的都是一种从容悠然的姿态,充满了优雅的情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通过读徐洁教授的《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设计优化》一书,了解了以下三点内容。</p><p class="ql-block"> (1)基于大概念单元整体学习设计的基本路径为:先进行课程分析,确定单元学习的学科大概念,然后以大概念为统领,对单元内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确定单元学习目标、核心问题与表现性任务,以具体生动的活动载体,组织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言语实践,以嵌入式评价为保障。</p><p class="ql-block"> (2)在逆向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有目标的设计,其次是活动的设计,再次是评价的设计。评价的设计,这里采用“嵌入式评价”的说法,即评价是嵌入在整个教与学的活动之中的,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p><p class="ql-block"> (3)基于大概念大单元整体学习,首先对课型进行改进与提升。根据实际需求,课题组把课型设计为基础过关课、精读导引课、自读学习课、读写结合课,拓展提升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读写结合课,就是让学生将在阅读教学中学习到的方法迁移运用到写作教学中,进行充分的体验与应用。</p> <p class="ql-block">  3.在关丽敏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下,读了邢淑红老师的《大单元美读课堂教学设计》,在美读攻略篇第二讲美读攻略须知二:美读是公式中,学习了很多美读的方法,可以运用到本节课的教学中,比如:生生接读、填空背读、双篇对比读、分角色朗读等。在美读拓展篇第二讲以文带文,十种方法中发现了联带式课中带文、拓展式课后带文和读写联动带文等方法又给了我很多启发。</p> <p class="ql-block">(五)研究教材</p><p class="ql-block"> 本单元的表达训练要素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它是与单元阅读训练要素紧密相关的,很好地体现了读与写的结合。首先,写的内容与阅读要素内容相关。四篇文章都描写了不同景物的动静变化;其次,写法上也有关联。课文基本上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的,《四季之美》按照时间顺序,通过描写四个季节的不同景物,来体现景物的美;《鸟的天堂》中,详细描写了早晨和傍晚不同时间看到的不同景物;《月迹》则描写了不同地点的月亮。这些都可以从课文中习得方法。</p><p class="ql-block"> 在实现本单元的阅读学习目标时,还应注意两点:</p><p class="ql-block"> 1.静中有动,动静交融</p><p class="ql-block"> 在本单元的选文中,关于景物的静态、动态描写并不是割裂的,而是两者相互融合,静态的事物动态化,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交融。如:《鸟的天堂》“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从这句话中我们感到这棵榕树的生命力,作者不仅写出了榕树的静态,而且“照耀”、“颤动”这些词又让人感到静中有动。</p><p class="ql-block"> 2.景中生情,情景交融</p><p class="ql-block"> 本单元的课文虽然主要是描写景物的文章,但并非纯粹写景,而是景中生情,情景交融。学生在阅读时绝不是简单地认知到“哪些描写写的是静态,哪些描写写的是动态”,而是要体会这些描写表达出了怎样的“情趣”,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考。如:三首古诗,诗人都是寄情于景;《四季之美》中,通过描写四个季节的不同景物,来体现景物的美,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鸟的天堂》写榕树,“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作者内心饱含着榕树美--南国美--祖国山河美的强烈感情。《月迹》则通过描写不同地点的月亮,来体现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p> 改进教学设想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阅读迁移环节中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科技发展快,学习的最终目的不在于知识的记忆,而在于知识的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阅读迁移是阅读主体把阅读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在新情境中进行应用。既深入理解课文布局谋篇的方法和写作手法,又及时迁移学到的知识,把课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p><p class="ql-block"> 所以本节课重新设计了三个环节: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在发现美的环节学习作者运用抓住事物变化来体现动态美的写作手法,在感受美环节通过小组合作、朗读等方式感受事物变化的动态美,在创造美的环节关联本单元其他课文片段,以及课外片段,迁移方法,发现事物变化的动态美。在此基础上,播放录制的校园美景的视频,迁移运用所学方法写出事物变化的动态美。</p> 课堂实录 <p class="ql-block">  (一)回顾所学,导入新课(5分钟)</p><p class="ql-block">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四季之美》,大家回忆一下,在作者的眼中每个季什么时间最美?(学生思考,并抓住中心句回答。)</p><p class="ql-block"> 2.你认为哪个季节最美?</p> <p class="ql-block">  (二)抓住事物——发现美(10分钟)</p><p class="ql-block"> 1.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第3段。</p><p class="ql-block"> 2.默读课文,把作者描写的事物圈画出来,并想一想美在哪里?(学生圈画事物,思考美在哪里? )</p> <p class="ql-block"> 3.指名学生汇报。</p><p class="ql-block"> 4.引导学生尝试背诵。</p> <p class="ql-block">  (三)合作学习——感受美(10分钟)</p><p class="ql-block"> 1.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p> <p class="ql-block">  2.指名学生汇报每个季节作者抓住的事物有哪些,读相关句子,说出感受。(学生汇报每个季节所写的事物,以及自己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3.引导学生尝试背诵。</p><p class="ql-block"> (四)迁移运用——创造美(10分钟)</p><p class="ql-block"> 1.这篇课文在布局谋篇上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2.关联本单元其他课文片段,以及课外片段,迁移方法,发现事物变化的动态美。(学生在拓展片段中发现哪些事物在变化。)</p> <p class="ql-block">  3.播放视频,运用方法写出事物变化的动态美。</p> <p class="ql-block">  (五)课堂总结、回顾提升(5分钟)</p><p class="ql-block"> 本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发现美,感受美,运用抓住事物的细微变化来表现动态美的方法创造了美。</p> 课后反思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三个环节进行学习:抓住事物——发现美、合作学习——感受美、迁移运用——创造美,让学生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发现了作者写作的方法,感受到了这一方法所描写的景物的美,然后尝试运用这样的方法写一写自己看到的景物的变化的美,这就是迁移运用方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运用了方法,又不知不觉的创造了美。</p><p class="ql-block"> 以上三个环节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嵌入式评价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评价与肯定,这样的评价伴随学习过程的始终,也引领着学生的学习方向,跟随着作者一起发现美,感受美,运用抓住事物的细微变化来表现动态美的方法创造了美,让学生学的有目标、有方向、有成就。于我而言,语文知识的迁移运用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还在学习和研究阶段,怎样能更好的提高学生迁移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还要继续探索和大胆尝试。</p>

学生

描写

动态

景物

学习

教学

事物

感受

方法

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