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作业设计案例三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业设计

新城区团结小学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教师简介</p><p class="ql-block"> 杨静,2019年参加工作,曾获得小书虫市级优秀辅导教师荣誉,新城区团结小学说课比赛二等奖,新城区团结小学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工作中认真负责,踏实耕耘,深受师生好评。</p> <p class="ql-block">作业设计说明</p><p class="ql-block">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教材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安排了4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两篇略读课文《梅兰芳蓄须》和《延安,我把你追寻》。课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有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情怀,有个人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精神气概,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有梅兰芳蓄须罢演的民族气节,还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的延安精神。</p><p class="ql-block">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要影是在三年级“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同时,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安排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素,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基于以上单元教学要点,设立本课的作业目标:</p><p class="ql-block">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默”等12个生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6个词语。</p><p class="ql-block">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p><p class="ql-block">围绕本课作业目标,本课作业整体设计思路如下:</p><p class="ql-block"> 严格遵循教育部双减政策,严格控制书面作业的时间要求,再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作业中我们充分体现单元语文要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多元化识写生字,有梯度地设计作业,如适量补充、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连接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故事。同时,我们还要建立“作业体系”的观念,设计一系列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读、写活动,帮助学生巩固课内学习并向课外延伸,进而借助单元实践作业的训练,形成帮助学生终身发展的语文素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业实施过程</p><p class="ql-block">课前作业:</p><p class="ql-block">一、认读下列词语,圈出不认识的字,然后对照课文注音,多读几遍。(3分钟)</p> <p class="ql-block">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课文读流利。(5分钟)</p> <p class="ql-block">设计意图:</p><p class="ql-block"> 预习,作为系统学习的首要一环,能使听课更有针对性。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进而让课堂学习更轻松。</p> <p class="ql-block">三、查阅资料,了解一百多年前中国的社会状况,建立资料卡片,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可以是当时的社会大事,如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也可以是当时人民的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用时:10 分钟)</p> <p class="ql-block">设计意图:</p><p class="ql-block"> 本篇课文所写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借助相关资料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是有必要的。为了避免学生不加选择地把资料照着念一遍,在搜集资料时,提供了搜集的方向,并提示学生尽量用白己的话来说一说,这样有助于课学自的交流。通过资料的查阅和交流,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一百多年前中国贫穷落后多灾多难、饱受欺凌的社会状况,进而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课中作业:</p><p class="ql-block">一、默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尝试归纳文中每件事情的主要内容。</p> <p class="ql-block">设计意图:</p><p class="ql-block">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课学习的侧重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连起来 的方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p> <p class="ql-block">二、结合课文的事例,想一想:文中对人物的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尝试着填一填,再说说对“中华不振”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设计意图:</p><p class="ql-block"> 把握一件事的主要内容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的训练重点,本次学习实际上是对己知方法的运用。虽然文中人物多、信息庞杂,容易造成学生的归纳冗长,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寻找课文中表层信息的能力是具备的。借助表格,能帮助学生对事件的要素进行梳理,排除次要人物的干扰,更容易理清几件事情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按一定的顺序说清楚课文主要内容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课后作业:</p><p class="ql-block"> 结合课文内容、课前查阅的资料或者下列的图片,以及下面周恩来写的诗,说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p> <p class="ql-block">设计意图:</p><p class="ql-block"> 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文中的少年周恩来有着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是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依托。在感受人物崇高精神品质的时候,需与具体的事例、语言文字的理解相结合。本题从三个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避免了给人物“贴标签”,硬性灌输思想感情,做到润物无声。</p> <p class="ql-block">作业实施效果与反思</p><p class="ql-block"> 根据学生作业的提交情况与学习效果,有如下反思:</p><p class="ql-block">可发扬之处:</p><p class="ql-block"> 预学作业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p><p class="ql-block">不足之处:</p><p class="ql-block"> 设计中的表达交流作业,在线下课堂中调动学生小组的氛围效果会更好,线上学习的交流还较为局限。可在课后用视频、录音方式进行反馈。</p> <p class="ql-block">编辑:杨静</p><p class="ql-block">初审:王田</p><p class="ql-block">复审:李欣</p><p class="ql-block">终审:刘志强</p>

课文

作业

学生

单元

学习

语文

周恩来

内容

设计

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