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如长江黄河流淌千年,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如天上繁星夺目璀璨,星光熠熠,经过了几千年历史的大浪淘沙,孔子及其《论语》对中华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半部《论语》修己身,半部《论语》兴中华。思源学校第二次经典读书分享活动如期开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共读准备☆</span></p> <h3><br>共读书目:《论语》学而篇9-16<br>时间:2022年12月14日<br>参加人员: 全体小组成员<br>地点:微信群<br><br>会议流程安排如下:<br>1 、签到:16:25~16:30<br>2、组内交流:按名单顺序依次进行,每人3~5分钟<br>主持人:宁国伟<br>总结人:彭晓辉</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共读研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共读收获☆</span></p> <p class="ql-block"><b>王芳老师分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 25, 25);">真正的好学</b></p><p class="ql-block"> 我今天赏析的是《论语·学而》的第14篇。</p><p class="ql-block">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安乐;做事勤奋敏捷,说话谨慎小心;主动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去匡正自己,这样的人可谓是好学了。”</p><p class="ql-block"> 解读</p><p class="ql-block"> 这一章讲的是人的修养。人活一辈子,不能只追求吃饱、住好这些物质层面的东西,而要有崇高的精神追求;要勤勉做事,少耍嘴皮子;要积极向善。这才是真正的好学,真正的社会有用之才。</p><p class="ql-block"> 它还启发人们,要知止、知损。人要懂得知足常乐,一味贪图安逸,会使人颓废,最终一事无成。甚至,还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p><p class="ql-block"> 就真正的健康而言,适可而止就好。吃不可过饱,住不可过于享受,毕竞,生于忧惠,死于安乐嘛。人的体力、智力,各方面都要经过困苦的磨练才行。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侵袭的。</p><p class="ql-block"> 另外,人要少说空话,多干实事,这样的人才更可靠。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接近那些积极向上的人,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p><p class="ql-block"> 所以,真正的好学,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少说空话,多做实事,一心向善向上,处处提升自己。只有这样,你的人生才会意义非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白瑞丹老师分享:</b></p><p class="ql-block">原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p><p class="ql-block">翻译: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p><p class="ql-block">这段话是孔子传授给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p><p class="ql-block">个人感悟:</p><p class="ql-block">君子修己的目的是要治人。要想成功地治人,就得让自己的形象被他人认可和接受,只有这样才能直接或间接地支配或影响他人的行为。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了解和理解他人总是比了解和理解自己要困难得多。</p><p class="ql-block">正因为知人不易,人们不被理解或者被误解的情况就很普遍,所以士人往往有怀才不遇的不满情绪。但是推己及人,君子更应该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当希望他人理解自己的时候,首先应该做到自己能正确地了解和理解他人,争取不误解他人,从而做到对他人有足够的理解和尊重。能够充分的尊重他人,也是获得他人尊重和理解的一个条件。因此当他人不理解或误解自己时,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抱怨他人,并且应该积极主动地理解他人,多为他人利益着想,这才是君子应有的气度。</p><p class="ql-block">当然,要真正做到却是不容易。所以孔子不仅在《学而》打头的一章里告诉我们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且又在这末尾的一章里再次语重心长地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篇恰好首尾呼应。</p><p class="ql-block">照镜子可以照见自己的相貌。如果这人的脸是歪的,天天照镜子,看惯了,就不觉得歪了。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因为我们镜子里的“镜中人”,总是自己心目中的“意中人”,并不是自己的真面目。面貌尚且如此,何况人的品性呢!每个人自负为怎样的人,就以为自己是这样的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自欺欺人,这就是所谓“妥协”。所以孔子常常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p> <p class="ql-block"><b>彭会利老师分享:</b></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子禽向子贡问道:“他老人家一到哪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求来的呢?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子贡道:”他老人家是靠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来取得的。他老人家获得的方法,和别人获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p><p class="ql-block">感悟:</p><p class="ql-block">“温”指的是温和、不走极端。 “良”指的是善良。一个人对他人和蔼,不愿意与人为敌。 “恭”指的是谦恭,不说大话,遇事不必称“我肯定搞得定”。 “俭”指的是俭朴、不奢华、不做作。“让”指的是谦让。 </p><p class="ql-block">《论语》的每一句话里,都包含着人生的智慧,都值得我们认真去体会以及践行。 “温良恭俭让”的行事原则,是一个人本身最具价值的部分。在当下社会,很多人都很浮躁,可是越是这样,越应该静下心来去“修心”。而“温良恭俭让”可以说就是我们每个人需要进行自我修养的几个方面,是我们每个人需要去养成的美好品德。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不断地践行。</p> <p class="ql-block"><b>张明辉老师分享:</b></p><p class="ql-block">第十六章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p><p class="ql-block">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p><p class="ql-block">心得总结:</p><p class="ql-block">这句千古名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做人、做事不被他人知道和理解的时候有很多。被误解了,看看远处的山水,淡然一笑;受委屈了,望望远方的天空,舒展眉头。笃守内心的宁静,心无旁骛做自己的事情。作为青年学子,最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p><p class="ql-block">孔子告诫人们,为人处事要有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能够在寂寞中踏实前行,不被流言蜚语所干扰,这样才能够磨砺自己的品性,提升自己的修养。</p><p class="ql-block">学习的道路是孤独寂寞的,需要强大的毅力和忍耐力。为了自己的进步,不要把精力用于怨天尤人上,而是用在不断攀登学术高峰上。</p><p class="ql-block">君子不用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也不要忧患被人误解,只要不断增进自己的学问,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别人终究会懂得。</p><p class="ql-block">人生在世,就要跟人相处。相处就要学会尊重和了解,这样才能够与人沟通。虽然不被别人所了解,但我们应该了解别人。</p><p class="ql-block">有苦,自己默默承受;有难,自己默默承担。不需要有人懂你,自己明白即可。求学路上,注定是孤苦的,做一番事业,也是一样。</p><p class="ql-block">在第一章里,孔子就对我们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这两句话可以互相解释。自给自足是人格修养的基本目标,也可以说是一个很高的目标。怎么理解呢?一个人应当追求,自己是丰富多彩的,是深邃精湛的,自己什么都不缺,不靠别人的表扬活着。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我不怕关注我的人少,我也不老盯着有多少人为我点赞,我只是用心做好我的人,做好我的事。</p><p class="ql-block"> 所以,要想做到“不患人之不己知”,还是要靠自己多积累,多提升,练成真功夫。正所谓“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实力强大了以后,就不再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了。</p> <p class="ql-block"><b>苗菁菁老师分享:</b></p><p class="ql-block">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p><p class="ql-block">意思就是:不要害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要去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p><p class="ql-block"> 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想让别人关注自己,了解自己,证明自己。很多人穷其一生都在证明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有多厉害。</p><p class="ql-block">这样的人其实背负了很沉重的包袱。他的价值感来源于他人对自己的肯定。如果别人对他是否定的,他会非常失落,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存在的意义。也就是怀疑自己的价值所在。久而久之,他会逐渐地迷失自我。</p><p class="ql-block"> 我有个发小,曾经也是一个想不断证明自己的人。在学校,他想向老师证明,他有做班干部的潜力;在职场中,他想向领导和同事证明,他有胜任各种工作的能力。尽管有些工作明显是自己不喜欢或者不擅长的,但为了证明自己,他依然会去扛下这些不擅长的工作。当然在这里,不是说他的这种做法不对,我们没有理由去打击任何一个人工作与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我们辩证来看,这之间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他不擅长的工作,反而向别人证明了他不行,他自己也活得非常的疲惫。</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总是想证明自己,是没有独立判断自我价值感的体现。这样的人也会缺乏获取幸福的能力。因为他的幸福感,是来源于别人对他不断的肯定。更可怕的是,有的人为了证明自己,会用尽一切手段,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这样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抬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会跟自己最亲近的人去争嘴上的输赢,殊不知我们争到最后却输了感情。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认可。但孔子认为,别人不了解你,没关系,你要担心的是不了解别人。孔子这句话,能够安慰很多人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正如《人性的弱点》所说,人只会更多的关注自己。这样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别人不了解自己。正确的做法是,尽量去了解别人,了解了别人之后才能去更好的沟通和协作。如果对方是敌人,那我们知己知彼才更能够百战百胜,如果对方是朋友,我们更应该多了解对方才能与之更好的相处。对于自己,做好自己能改变的事情。别人是否能关注你、了解你,那是别人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秉持这样的人生态度,就能提升我们的幸福感,也能让我们体会到人生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宁国伟老师手写感悟:</b></p> <p class="ql-block"><b> 阅百种报刊,知天下大事;与大师对话,与经典同行。我们从书海中获取知识的宝藏,我们从经典中吸取人生的智慧,让我们继续走进中华经典,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