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中羊
1949年于广东省广州。1980年,油画《最后的讲演》获广东省青年美术展览一等奖。1981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并留学任教。水彩画《慰藉》获广东美术展览二等奖,并为广东美术学院收藏。 对我来说水彩画的用色是学西方的,
用水与用笔的技法
更多是学习中国传统的绘画与书法,
其中干湿的处理更是得益于
中国水墨画的皴擦与渲染。 水彩画家的功力表现在肌理的处理上。
主体和背景的质感不同,就要加强干湿的对比度,
当背景采用湿画法时,主体就宜用干画法。
画面上不同的质感,应该尽量用不同的手法去表现,
既可以先干后湿,也可以先湿后干。
水彩的干湿效果是油画所做不到的。 一幅水彩画作以干为主还是以湿为主?
多少部分需要干画,多少部分需要湿画?
都直接体现了画家的艺术修养。
处理的好就会气韵生动,
处理得不好就会过于“干涩”或“湿烂”。
真正做到“有骨有肉,带燥方润,将浓遂枯”
就是特具中国气派的至高技巧了。
就绘画而言,色彩不是孤立的,
它必须依赖于相互对比。
因此,色调是最重要的,
能够鸣响的是色调而不是色彩。
我画水彩写生时不用色彩稿的。但是,画水彩创作特别是大场面的创作,我就一定会先作素描稿,然后再画巴掌大小的油画色彩稿,只有对素描与色彩稿满意之后才开始水彩创作。
由于有了油画小稿为为色调依据,画起来就能一气呵成,不失油画般的浑厚,这是克服水彩画轻薄缺点的好方法。油画创作可以直接在画布上反复更改色调,而水彩创作则不行,改上三、四次,画面就肮脏,气韵尽失。
清代赵之谦在画竹时说:“今画者,乃节节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復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他说得真好,此话完全适合于水彩画创作。成功的水彩创作正是这种“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的实践过程与结果。
西方大多数著名油画家同时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水彩画作品。我喜欢佐恩、惠斯勒、列宾、苏里科夫、谢洛夫、覆鲁贝尔、萨金特、透纳、康斯太勃尔,还有美国的怀斯,既透明又厚重。我的水彩《儿时的歌》亦是先有油画稿,然后画成水彩。
创作众多人物的画面时,在调子的处理上应加强统一,要特别注意光影的掌握,光影的聚散要服从主题的表现;人物要分组,投影所在之处理所形成的节奏很重要。
一幅作品的色彩不要太花,能以少色彩获得强的色调就最好了。大自然本来是统一于特定的色光之中,世间万物,五花八门,都被笼罩于同一大气层下面。
因此,整体和谐是自然的规律,水彩的渲染与洗擦就是表现这种空气、创造这种和谐的好办法。我们还要注意色层、空间与边线的处理,画面有时可以用线,铅笔线也不怕,注意到这些,作品的效果会更好。
偏重水彩的意境、气韵、情趣是一个特点,它毕竟离不开文人画的“小品”范畴。只有在创作题材上挑战、突破自己,水彩画才有出路。
自由永远属于勇敢实践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我强调水彩画不光画跟眼睛看到的,还要画眼睛看不到的,画照相机拍不到的。这就是我为什么强调的水彩画历史,强调寄情寓意去画别人没画过的主题,去画油画家、国画家未画和不敢画的领域。对我来说,好的水彩画不仅是画成的,更重要的是“想”成的。 我相信,如果水彩画家都能这样做,中国的水彩画呼就一定能振兴,一定能赢得自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