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衔枚疾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衔枚疾走,这是兵书《六韬》里边有具体而细微的作战教学案例,核心手段就是在夜色的掩蔽之下发起突袭。因此,做好隐藏工作就成了行军的关键——旗帜要用黑色,士兵都要衔枚。所谓衔枚,枚是一种很像筷子的小木棍,衔在嘴里,还有配套的绳子系在脖子后面。使用效果可以借用欧阳修的名文《秋声赋》来形容一下:“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p><p class="ql-block"> 现代人已很难理解军队在夜幕之中怎么用黑色的旗帜传递信息,但无论如何,关键就是做到无声无息,不被敌人察觉,然后全力冲击敌军的薄弱环节。</p><p class="ql-block"> 有专家考证,衔枚这种事情,有可能是从祭祀典礼的仪式上发展出来的。儒家经典《周礼》记载有“衔枚氏”,岗位职责是“司嚣”,顾名思义,负责的是噪音整治。凡是需要静音的场合,诸如大型祭祀,出征和打猎,相关人等都要衔枚,不许喧哗,衔枚氏专门管理这类事务。</p><p class="ql-block"> 《楚辞·九辩》是战国年间的作品,宋玉的代表作,里边有“愿衔枚而无言兮”的诗句,形容自己不合于流俗,生闷气,不想说话了。</p><p class="ql-block"> 衔枚行军,在《诗经》里边也有记载。“制彼裳(cháng)衣,勿士行(háng)枚”(《诗经·豳风·东山》),这是以军人的口吻怀念家乡,希望妻子可以给自己做一身家居服装,自己不想再穿军装了,不想再去衔枚行军,到远方征战了。</p><p class="ql-block"> 早在春秋时代,吴越争霸,越王勾践正是凭着衔枚夜战的打法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逼吴王夫差自杀,一举灭掉吴国。</p><p class="ql-block"> 秦朝将领章邯破除反秦联盟,用的也是这个办法。</p><p class="ql-block"> 当时背景是,魏国公子魏咎归国称王,国都暂时选在临济,今天的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东,南下不远就是魏国的旧都大梁了。</p><p class="ql-block"> 章邯在击败陈胜之后,直扑魏国都城临济刚复活的魏国一下子变得岌岌可危。</p><p class="ql-block"> 魏咎的策略,是山东六国的老办法:合纵求援,赶紧到齐、楚两国搬救兵。</p><p class="ql-block"> 齐王田儋亲自带队出征,楚国则派出了项梁同宗的将军项它(tuó),直奔临济,使章邯陷入了前有坚城,后有两路强敌的凶险局面。这也是反秦阵营第一次高规格的通力合作,并且占据了主场优势。</p><p class="ql-block"> 这一战《资治通鉴》的记载是‘’章邯夜衔枚击,大破齐、楚军于临济下,杀齐王及周巿。魏王咎为其民约降;约定,自烧杀。‘’临济城下,秦军制叛统帅章邯,正是按照兵书的方案:趁着夜色,全军将士衔枚疾走,成功发起突袭,大破反秦联军。 魏王魏咎眼见得大势已去,索性不打了,和章邯约谈投降条件,最后为魏国子民争取一点利益,谈定之后,魏咎自焚而死,魏国再度亡国。</p><p class="ql-block"> 魏咎之死,死得特别与众不同。之所以选择投降,不是因为贪生怕死,而是不愿让魏国子民再为自己枉死,谈好条件之后的自焚,是以传统贵族的高姿态表达自己不向暴秦低头的意志。这样的君主并不多见,但魏咎竟然并没有成为后人交口歌颂的对象,只有零零星星的声音——比如王应麟的《通鉴答问》——称道他“死于仁”,很了不起。</p><p class="ql-block"> 有高手认为,在岁月的无情淘洗之下,成王败寇的法则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那些成就了丰功伟绩的帝王将相才能够头顶光环,脚踏祥云,于千秋万代中接受万众膜拜。即便他们一将功成万骨枯;即便他们视百姓为草芥;即便他们身上凸显着死活都无法遮掩的道德污点。</p><p class="ql-block"> 后人看来,齐国田儋和楚国项它,他们是千里送人头,成就了章邯的战功。</p><p class="ql-block"> 拉回到现在,某两国的战争已近一年,西方大国只出钱不出力打帮帮锤,用人类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财富来杀灭对方。其实,双方不如坐下来谈谈,古代圣人孟子曾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时,各国君主可学习魏王魏咎的大仁情怀。</p><p class="ql-block"> 此外,当下防疫新政之下,个人的应对策略是__衔枚呆家、衔枚旅居、衔枚读书,尽量不聚集,希望这样能躲避开一波一波的病毒冲击,迎来曙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