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黄浦江源头有这样一个地方,亭台古树相伴、古树花木相倚、古桥长廊相连、古桥湖水相印……这里就是紧邻黄浦江上游取水口的一座古典文化生态园林——上海韩湘水博园。</p><p class="ql-block"> 水博园是上海闵行区马桥镇原彭渡村三千余名村民迁离世世代代居住的故土,2003年由政府投入巨资建设成这座生态园林。</p><p class="ql-block"> 整个生态园区一派古朴、和谐、充满野趣的园林风光。身处其中,可在湖畔的茶楼里依窗而坐,品一茗香茶,赏一湖春色,或可在竹林中漫步,在凉亭中小憩,在岸边垂钓,这是何等的惬意和享受。</p> <p class="ql-block"> “浦江魂”巨石重约八十吨,是广西产的“水冲石”。巨石表面有清晰的水冲痕迹,此石经过约半个月的长途跋涉,才於2003年春到达“韩湘水博园”安家落户。</p><p class="ql-block"> 黄浦江的历史形成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春申君开挖大黄浦一事。此后,许多历史名人、朝廷命官和上海百姓都为黄浦江的最终形成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立此碑,志在传承先人不断开创,不懈努力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禹是炎黄子孙治水治河的先驱,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更是万代传颂,奉为楷模。</p><p class="ql-block"> 彭渡村村民为保护黄浦江上游水源,建起这座以保护母亲河为宗旨的生态园林。他们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园内矗立大禹塑像,</span>就是要激励自己并告诫后人:保护水源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水博园内的不少建筑设计堪称是神来之笔。如座落在湖中的捧月亭,以三座矮亭托起一座高亭,似三星捧月,一飞冲天;刻有“一帆风顺”四个大字的石帆是一块高8米、宽3米、厚0.4米的巨石,它矗立在江边的木船上,仿佛在为江中航行的船只祝福、祈祷;以韩湘桥为中心的古桥群落,把拱桥、廊桥、平桥及古戏台连为一体,形成一个庞大的、四通八达的古建筑、古石桥群,在湖水的映衬下,如蓬莱仙境,令人神往。</p> <p class="ql-block"> 千年古樟是上海第一香樟,主杆高18米,胸径为2.2米,須四个人合抱;它伟岸挺拔,直指云端。虽然其生长已近千年,但健康状况非常良好。在若干年之后,它的树冠可覆盖五百平方的地区,成为一把绿色巨伞。夏日,游人可在它的遮阴下纳凉、品茶,谈天论地,尽享生态旅游的快乐。千年古樟是游人的绿色屋宇,也是“水博园”的镇园之宝。</p> <p class="ql-block"> 园内的繁茂古树,形象生动、形态各异。</p> <p class="ql-block"> 多子香樟林</p> <p class="ql-block"> 这香樟树也太粗了😊</p> <p class="ql-block"> 与古树相伴的石头,它们形象生动、行态各异、 取自不同地域、重达几十吨、上百吨的巨石:太湖石、三江红、钟乳石、火山石、灵璧石。有的如群峰巍然、有的似仙女晨读、有的象如来打坐、有的如大鹏展翅、有的更像远航的风帆,给人以鬼斧神工之叹!</p> <p class="ql-block"> 浑然天成,像不像骆驼🐫啊?</p> <p class="ql-block"> 多像一匹骏马</p> <p class="ql-block"> 这块:“ 江南水乡甲天下”的石板高高矗立在感恩桥旁边,引人瞩目。</p><p class="ql-block"> 这些多层屋檐的房子不多见吧!</p> <p class="ql-block"> 平板曲桥连石拱,桥桥连通。</p> <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座古桥,或聚集、或散落在园区的各个角落,千姿百态,犹如黄浦江畔的古桥博物馆。与其说是水博园不如说是石博园更为贴切。每一座桥都有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让人们在游园中仿佛与历史相伴,与古人同行。</p><p class="ql-block"> 韩湘桥”是上海仅次于朱家角“放生桥”的五孔古石桥。“韩湘桥”紧邻黄浦江上游取水口,属“韩仓村”。相传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在韩仓有一片很大的宅院,在这里留下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如今,站在“韩湘桥”上,浦江风光尽收眼底。水博园的古树、古桥、古建筑更为韩湘子的传说,增添了几份想像。</p> <p class="ql-block"> “韩湘桥”下的这只千年负重神石龟由云南运来的。</p> <p class="ql-block"> 醒狮桥:始建于明末,原桥名为:“太平桥”。抗日战争中被毁后,当地百姓同仇敌忾,纷纷加入抗日游击队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直到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抗战胜利后,当地民众重建了“太平桥”,并将桥名改为“醒狮桥”。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已经觉醒,只要有人胆敢来侵犯,我们会像一头勇猛的狮子扑向敌人,消灭敌人!</p> <p class="ql-block"> 双福桥为明朝时期的跨梁式平桥。</p><p class="ql-block"> 相传,浙江山区的一个村落里,有一位寡妇,早年丧夫,她一个人含辛茹苦把两个儿子抚养成人。虽然生活很艰难,但总是救济比她更苦的人,因此她在当地有极好的人缘和口碑。儿、孙们在她的教育下也非常争气。后来一个孙子做了官,要为她造新居,而她却把银子拿去造了座桥,让乡亲们同享儿、孙之福。大家就把这座桥叫做“双福桥”。</p> <p class="ql-block"> “龙凤桥”系清朝时期的单孔拱桥,原建于浙江某地。</p><p class="ql-block"> 据传有一个村庄的大户人家,长子娶妻后三年不育,到庙里烧香求神也不见灵验。一日,一云游和尚前来化缘。临走前,他在大门上留下了:“积德送子”四个字。这家人想自己一向积善行德,还要怎么积德呢?思来想去,前些日子乡里老人过小木桥时不慎掉进河里,还是建座桥吧!说来也巧,桥建好后,长子之妻便生下了龙凤胎,于是“龙凤桥”就这样叫开了。</p> <p class="ql-block"> “环秀桥”是明清时期的古石桥,原建于浙江,因高速公路建设而被移建到此园进行异地保护。“环秀桥”因河道成环形而得名,而河道为何成环形?这里有一个故事,相传:在环秀桥一带居住的是战乱时从北方迁徙到这里的村民,在遭到当地村民袭击之后,便在四周挖河以形成一道屏障,“环秀桥”是他们与外界唯一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 通往大禹广场的这些桥,各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 没有栏杆的桥</p> <p class="ql-block"> 这座有鱼🐠的桥柱是水博园内的唯一。</p> <p class="ql-block"> 桥的中央镶嵌着一块硕大的刻有圆形图案的石块</p> <p class="ql-block"> 这座桥面上刻的图案,虽不引人注目,却延传着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雕刻技能。</p> <p class="ql-block"> “迨吉桥”为明朝跨梁式平桥,原建于浙江某地,2004年移建到此。</p><p class="ql-block"> 相传,当地一布商因火灾而使全部财产付之一炬。这时,邻里街坊纷纷出资相助,让他东山再起,布商感恩不尽。从此生意上更加尽心尽力,生意也越发红火。为了报答乡亲们的互助之恩,他修建了这座“迨吉桥”,方便邻里乡亲们的出行。</p> <p class="ql-block"> 陆家浜在上海老城厢南,是黄浦江的一支支流,全长约2.44公里,民国初填浜筑路,今已成为陆家浜路。</p><p class="ql-block"> 据清乾隆《上海县志》记载:“在立雪庵港东,(黄)浦水入…会陈家浜,西南合陈泾庙浜”。故陆家浜位置及趋向与今南市陆家浜路基本吻合。</p> <p class="ql-block"> 此桥两旁雕刻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凤凰桥”是明清时期的古石桥,原建于江苏,因开发区建设被拆,后移建至“水博园”内进行异地保护。</p><p class="ql-block"> 相传,在建“凤凰桥”时,桥面上的石板怎么也合不密。正当石匠们一筹莫展时,一天傍晚,一只美丽的凤凰从远处飞落到桥面上,它转着圈、扇动着翅膀,然后就飞翔而去。第二天,石匠们发现桥面上的缝隙不见了,整个桥面合缘地非常漂亮。于是“凤凰桥”便由此传开了。</p> <p class="ql-block"> 廊桥是中国南方山区特有的一种建桥样式,山区的人用来躲雨、乘凉、歇脚、聚会,是他们一个很重要的场所。尤其以贵州兴义,浙江泰顺等地的廊桥最为著名。</p><p class="ql-block"> 水博园的“古韵廊桥”是江南古建筑和廊桥结合,融汇的产物。它既有廊桥的韵味和功能,又有江南水乡的特质及神采,让人身处江南园林又恍若亲临异地他乡。</p> <p class="ql-block"> “益民桥”是民国时期建于马桥本地的跨梁式平桥,长约十五米。</p><p class="ql-block"> 据传,当地一富家子弟赴国外留学归来,其父母见儿子学成返乡,光宗耀祖,决定大办酒席,宴请乡邻。儿子认为,与其办酒席,不如建一座桥,方便乡亲们出行,酒肉下肚就没了,而桥可以一直保存下来,让乡亲们受益。其父母觉得有道理,于是就建了这座桥,并提名为:“益民桥”。</p> <p class="ql-block"> 杨树浦是上海市区流入黄浦江的主要河道。杨树浦之名始见于清朝康熙年间所刊的《古今图书集成》。清乾隆年间,迎禅口堵塞,船舶改由杨树浦经周塘浜至引祥港镇。杨树浦南比黄浦江,北连走马塘,全长约5.6公里。</p><p class="ql-block"> 50年代初曾采取人力挖掘疏浚;60年代为解决垃圾、粪便运输和排水需要再度疏浚,疏浚后自长阳路桥至黄浦江的河段可通航十吨级以下的船只。</p> <p class="ql-block"> “泰顺桥”为清代拱桥。</p><p class="ql-block"> 相传,那个地方,那几年不是闹干旱就是闹水灾,风不调雨不顺,老百姓叫苦连天。一天,一道士路过此地,便驻足查看,发现当地的一条河有暗流涌动,十分凶隆。于是对村里人说:要在最凶隆的地方建一座石桥镇住这股暗流,村民们听了他的话,便建起了这座桥。从此以后,这地方太平了许多。安居乐业的百姓把这座桥叫做“泰顺桥”。</p> <p class="ql-block"> “感恩桥”是明清时期的古石桥。</p><p class="ql-block"> 相传,有一年江南发大水,一个六岁的男孩被母亲放在一个大木盆里,母亲在齐胸的水里推着他逃生。忽然,母亲脚底一滑,倒在水中,被大水冲走了。小男孩被漂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被人救起收养。长大后,他为了感恩母亲、感恩养父母和所有乡亲,用了十年的时间凿石造桥,并把桥取名为“感恩桥”。</p> <p class="ql-block"> “咸泰桥”俗称“富家桥”。原址在马桥镇望海村境内,始建于民国年间。该桥原为花岗石质三跨平梁桥。2004年,因市政建设需要咸泰桥被拆除,构件放置在马桥镇彭渡村。2007年,水博园南部重建,仅用了中跨桥板,并加筑了石桥栏,作为园内景观曲桥一段。今桥面为三拼,长4.95米,面宽2.2米,呈南北走向。</p> <p class="ql-block"> 龙华港旧称百步塘,又称白婆塘。西起穆家塘与漕河泾港汇合,东经龙华镇入黄浦江,全长3.7公里。</p><p class="ql-block"> 原龙华港自黄浦江进口迤西,在龙华寺东白婆桥分两支流。其中一支西流,过今龙华镇路,经蒲汇塘过虹桥镇;西进七宝、莘庄、泗泾、抵松江,北经新泾港,可达苏州河。曾为龙华镇的形成和发展起过较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这座桥的特点是:它的台阶呈斜坡状,下来的时候会感到头晕😇</p> <p class="ql-block"> 淀山湖位于青浦西部,与江苏省的吴江、昆山毗邻,属太湖水系,是上海最大的天然湖泊,蓄水量约1.1亿立方米。</p><p class="ql-block"> 淀山湖上游接太湖吴江地区来水,经急水港 ,大米犀,白石帆等24条河港入湖,以急水港为主流,下流出水河道,经拦路港东西泖河、斜塘,下泄入黄浦江。</p><p class="ql-block"> 淀山湖是黄浦江最主要的源流。</p> <p class="ql-block"> “外婆桥”是清代单孔拱石桥,外观以青砖装饰。</p><p class="ql-block"> 相传,此桥是一个富商所建。富商的父亲早年去世,幼年被寄养在外婆家。外婆家依山傍水、青砖石桥,环境十分优美。长大后,他离开外婆家外出谋事。后来外婆去世了,他又忙于经商,再也没有回到童年居住的地方。但他很念那里的情景,特别是那座小石桥,外婆常带他坐在那里唱着歌谣、讲着故事。所以,他照着外婆家的样子建了一个院子,里面有一座他最爱的“外婆桥”。</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也成了外婆,站在“外婆桥”上,思绪万千!</p> <p class="ql-block"> “缘通桥”是明代圆拱石桥。</p><p class="ql-block"> 相传:当地有一财主,富甲一方,但人缘不太好。自己做寿、儿子结婚、孙子满月,街坊邻里都不愿意去捧场,原因是他对乡里的公益活动不热心,更不愿意出钱。后来,他到庙里烧香拜佛,一高僧给了他几个字:“缘不通、财不发、族不旺、命不福”,回到家,他想了几夜,决定修一座桥,取名为“缘通桥”。桥建成后,他和乡邻的关系大大改善,家族也更加兴旺发达了。</p> <p class="ql-block"> “双桥”是明清时期的古石拱桥。</p><p class="ql-block"> 相传,此桥原建于江南一官宦人家的私家花园内,原名叫“赏月桥”,它的特点是桥面比桥梯宽,形成一个四周有石栏相围的平台。有一年,这家已进门多年而未生子的长孙媳妇终于有了身孕,而后生下了双胞胎男童,让这官宦人家欣喜不已。为了以示庆祝和纪念这多子多福的喜事,于是把“赏月桥”改成了双桥。</p> <p class="ql-block"> “万金桥”又名“状元桥”,是明朝时期的单孔圆拱桥。</p><p class="ql-block"> 相传,这个村里有一个穷秀才,为赶考无盘缠而发愁。左邻右舍得知后纷纷慷慨解囊,让穷秀才得以成行。几年后,穷秀才中了举人,又中了状元。回到乡里后,他拿出了许多银子来酬谢乡亲们,但都被拒绝了 。乡亲们说:“你要报答我们,就建一座桥吧,让乡亲们出行方便就抵得上黄金万两呀”!于是,就有了这座“万金桥”。</p> <p class="ql-block"> 站在“万金桥”边,祈福小外孙学习如日中天,蒸蒸日上!</p> <p class="ql-block"> “丰泽桥”为明朝时期单孔拱桥,桥面呈弧形,无踏点。</p><p class="ql-block"> 相传, 有一年该地区河流干涸,土地龟裂,庄稼颗粒无收,饥荒蔓延。身为父母官的李县令多次率众求雨却都无效。一日,他入睡后,梦见一蛟龙在头顶上盘旋,并对他说:“在县衙门前,建一座桥”,说完就腾空而去。李县令十分纳闷,心想:县衙门前并无河道,为何建桥?但他又不敢怠慢,赶紧下令建桥。谁知桥建成后,天上突降大雨,河道流水奔腾,田野重现生机。于是,李县令挥毫写下“丰泽桥”三个字。</p> <p class="ql-block"> “香泾桥”是清朝时期的单孔圆拱桥。</p><p class="ql-block">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要经过这个地方,但这个地方原来只有一座很窄的平板桥。为了迎接乾隆皇帝的南巡,当地的乡绅们就决定修一座拱石桥。此地还盛产茉莉花,为了让乾隆皇帝留下深刻印象,在他光临这天,桥上桥下都撒满了茉莉花瓣,香气四溢。于是,乾隆大悦,赐桥名为“香泾桥”。</p> <p class="ql-block"> 韩湘古戏台原建于清朝末年,后因战乱损毁。2003年,“韩湘水博园”建园之时,根据老人的回忆,逐将古戏台复原重建。但考虑到“水博园”是以水文化,水趣为内涵的,故将古戏台从地面移到了水中,使其与廊桥相接,与湖水相连。演戏时,演员可以从廊桥处拾级登台,观众也可泛舟湖中或在韩湘桥上观看,使演出多了几分灵动,几分水趣。</p> <p class="ql-block"> 在古戏台内休歇</p> <p class="ql-block"> “吟春桥”是明代的折边拱桥,为什么叫“吟春桥”呢?其实,在里面有一个小小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相传,一个秀才看上了一个富家小姐,,他知道小姐每天要上靠院墙边的楼阁观景弹琴。于是,他每天在与楼阁相距不足十米的桥边吟诗作画,引起了小姐的注意。日复一日,秀才吟诗,小姐弹琴,以声传情。终有一日深夜,俩人相约后花园,顷吐爱慕之情,遂结良缘。日后,人们就把在座桥叫做“吟春桥”。:</p> <p class="ql-block"> “含碧桥”为清代拱桥。</p><p class="ql-block"> 据传,那个地方河水常常断流,河床露出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后来,当地一个石匠翻山越岭,在一座大山后找到了新的水源,于是,他带领全村劳力开山凿璧,把水引到断流的河床里。经过十几个春夏秋冬的艰苦努力,山那边的水哗哗地流进那条河,在两岸树木的映照下,流水象翡翠一般清绿清绿。所以,人们把那座桥叫做“含碧桥”。</p> <p class="ql-block"> 夏元吉,明代江西德兴人。明成祖即位后成为户部尚书,卒年六十四岁,谥号:“忠靖”。</p><p class="ql-block"> 永乐元年(1403年)他受命治理苏松大水。着布衣徒步,亲自踏勘,广泛听取意见,开挖范家浜(今黄浦江在外白渡桥至复兴岛东一段),解决太湖水系出海不畅的问题,形成了“以浦代松”的水系变化。黄浦江从此成为太湖泄洪的主要通道,并为日后上海港的建立和上海地区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建此“忠靖亭”以纪念夏元吉对黄浦江形成之功绩。</p> <p class="ql-block"> 园内的长廊、亭、台均为灰砖黑瓦,或朱红着色。</p> <p class="ql-block"> 长廊中的大鼓</p> <p class="ql-block"> “三江红亭”因亭内的三江红巨石而得名。三江红产于广西僮族自治区境内的红水河一带,红水河的水因含有铁矿质而显红色。滚落在河水中的岩石经过上万年的冲刷、浸泡而变成红色且表面十分广滑。</p><p class="ql-block"> 此“三江红石”重约十二吨,是中国著名教练,人称“足球教父”的徐根宝所贈。因为这块巨石看上去象如来佛打坐,所以不少游客会抚摸巨石以求保佑。</p> <p class="ql-block"> 太公亭依水而建。</p><p class="ql-block"> 姜太公钓鱼是世人所熟知的一个故事。姜太公弃暴君纣王而去,又去诸侯姬昌那里用古怪的方式“钓鱼”,以引起姬昌的注意。被姬昌封为太公,后又被提升为丞相。最后,姜太公辅佐文王、武王消灭了纣王,建立了周朝。由此看,姜太公的钓鱼,实为钓官,而钓官又实为除暴君。这其中的智慧和正义感才是后人应该敬佩的。</p> <p class="ql-block"> 姜太公钓鱼,我上钩了。</p> <p class="ql-block"> 古井亭内有一古井。相传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在此地有过一片很大的宅院,这口井就是韩湘大宅中的一口井。</p><p class="ql-block"> 据传,一年大旱,周边河流干涸,百姓遭遇了严重的干旱。韩湘子得知此情后便施法术,把一碗水从他手指间缓缓流入井口,少顷,只见白花花的水从井口喷涌而出,持续不断地流进农田,流进干涸的河道。方圆百里又见一片葱绿,一片生机。</p> <p class="ql-block"> 三座矮亭托起一座高亭</p> <p class="ql-block"> 廊桥内景,木板通道。</p> <p class="ql-block"> 五层飞檐层层叠叠</p> <p class="ql-block"> 飞檐斗角冲云霄</p> <p class="ql-block">马头高墙水榭,飞檐斗角。</p> <p class="ql-block"> 这幢从贵州山区大户人家移建过来的苗家吊脚楼;是全木结构,有近百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非常遗憾,我们去的那天在维修,不得进入。</p> <p class="ql-block"> 韩湘水博园内的这些古老建筑,每一幢都各有特色,它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工匠精神。</p> <p class="ql-block"> 在水博园到处可见用毛石板铺就的弯弯曲曲的小径。</p> <p class="ql-block"> 打造一个具有古风、古韵的生态园林,这就是水博园决策者的建园理念。也是以历史为轴线,倒退、再倒退,把万年的石头、千年的古树、百年的古桥以异地保护的方式集聚在韩湘水博园中,并通过它们向人们展示岁月的沧桑、大自然的神奇和传统文化的精深,在这个意义上说,倒退是一种进步,是一种回归和传承,是为找回已被迷失的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的一种努力和探索。</p><p class="ql-block"> 这里没有精细的制作,却有精心的安排,没有高贵的气质,却又耐人寻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