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最是自然

柏树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覺 ,混混沌沌</p><p class="ql-block">無欲無求,圓圓滿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看了曾点教育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一直觉得心中有话想说,但又不知从何说起。今天翻阅谁最中国公众号《不知不觉》一文,豁然开朗,引用文中句典对孩子们的作品略做玩味。</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并不是一个晦涩的词。</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写作文:不知不觉冬天就过去了,不知不觉电影就结束了……然而好像直到近来,才越来越领会到,人生中“不知不觉”的妙处。</p><p class="ql-block"> 它可能是一个人最登峰造极的人生状态;可能是“无心插柳柳却成荫”的佳作偶成;也可能是一场意外的相遇;又或者,还可能是很多人一辈子可遇不可求的福分。</p><p class="ql-block"> 而,仅仅,它也注定只能是“可能”。因为它必然发生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之下,自然而然,没有丝毫强求,更容不得一点点拧巴。因为当你有知有觉的时候,往往一切的妙意,就如同一排多米诺骨牌被轻轻巧巧一下——就顺势全盘推翻了。</p><p class="ql-block"> 总之,不知不觉的妙,妙在不可言,妙在混混沌沌,妙在无欲无求,却又终于圆圆满满。</p> <p class="ql-block">  的确,回看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名帖”,真是不乏这样好玩率真的例子。甚至有时候,看笔画的流动间,真就有点耳朵不小心听到哪个淋浴间里传出来的“美妙歌声”一般,透着一股子“真气”。</p><p class="ql-block"> 比方王羲之的《奉橘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p> <p class="ql-block">  给你寄了三百只橘子,还没有降霜,不能多摘啊,连为什么就只送三百也郑重地写在了上面。异曲同工的,还有王献之的《送梨帖》,“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概因为是书信,才会有细节,才会有“不假思索、没有负担”的笔韵流动。</p><p class="ql-block"> 张旭的《肚痛帖》,更是率真。“忽肚痛,不可堪。”肚子忽然好疼,忍不了了……这一情节搭配上草书的放肆,更有任它南北东西的气概,越看越觉得有意思。</p><p class="ql-block"> 还有被称为“天下第五行书”的《韭花帖》,不过就是感谢朋友寄来韭花,“配上羊肉,我吃得好开心”,可就是在这样亲近的生活日常里,没有什么书法大家的架子,也没有什么流芳百世的包袱,字间反而更有了“活气”,变得那样生动、活灵活现。</p> <p class="ql-block">  老子认为,从自然之道上看,拙,是超越工巧,呈现本真,蕴含大美的。拙,发乎于本心,它是不争,不强为,不造作,无机心。</p><p class="ql-block"> 因其发乎于本心,所以自然没有那些雕饰,没有机巧营造出的绚丽,却更有一种浑然笃定的力量,无挂无碍的生命本体,抨撞人心,就像入冬之后褪去树叶的枝干,苍曲嶙峋,直指晴空。</p> <p class="ql-block">  孩子对于绘画的创造,源于内心的天真烂漫。</p><p class="ql-block"> 画画的是什么?众说纷纭,都是又都不是,至少很多看法都是外在的。如果要对绘画做一个最本质的了解,恐怕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它的主体上,即“画为心声”。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画”背后的心性是超越了形而下的支配因素。</p> <p class="ql-block">  孩子没有太多的工具意识,规矩意识,功利意识,有的只是澄澈的心灵和模糊的自然。《道德经》云:“槫气至柔,能婴儿乎?脩除玄监,能勿有疵乎?”,呼吸吐纳,运气周身达到心平气和,能够达到像婴儿一样的状态吗?清除内心的杂念,澄清心境,能够做到一尘不染吗?孩子能够做到,之所以孩子的作品清纯动人。</p> <p class="ql-block">  中国画讲究用线,线是中国绘画笔墨语言的精髓,线所承载的内容也必然是直接的,孩子们的线是律动的,是有生命的,没有成人僵化之态。</p> <p class="ql-block">  画贵有神韵,有气魄,皆从虚灵中来,若专于实处求力,虽不少规矩,而未知入画之妙。成人易入俗套,往往从实处求力,唯恐不详。反之,孩子在表现自我,景物之情形,景物所生之情绪,皆自我感应,正是这样的绘画状态才完美的表达了景物之所以。</p> <p class="ql-block">  其实不遑是绘画,有时候我们阅读、旅行,也常常会有这样的体验:越是随性的东西,越是不知不觉,越有可能产生意外的惊喜。反之,刻意而为,反倒有可能过滤掉了最珍贵的细节。</p><p class="ql-block"> 比方了解一个名人,看他的书信集恐怕要比传记有意思得多,再比方,去一个地方旅行,跟着千篇一律的攻略,有时不如边走边看,不知不觉,与未知的风景不期而遇。</p> <p class="ql-block">  总觉得,不知不觉的妙处,不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逻辑,而是,当你回过头来看,你发现你可能知道“妙”的原因,可你终究还是不可能再复制得了。</p> <p class="ql-block">  我想,所有“无法”,皆因“自然”。不知不觉,无所求时,抵达,自然而然就是满载而归的圆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