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时我所见过的任井夫

连着江行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文 梁建新</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图 连着江行(珍藏)</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前段时间,看了孝义市原任副市长,我在城关镇任副镇长期间,时任市委常委、镇党委书记张建文,写的《英雄迟暮——我所见过的任井夫》,想起了我的父亲,他们是一同跟随华国锋同志在交城打游击的战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几天来一直回味着小时候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大概在我能记事以来,常听父母亲提到任井夫的名字,但不知道是谁。后来我渐渐长大了,听得多了慢慢也就知道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任井夫,孝义旧城桥南人,解放前在交城是与父亲一道参加武工队,开展对敌斗争的战友。解放后,长期担任晋中地委委员兼平遥县委第一书记、晋中专署副专员等地县级领导,后来在省里也任过职。而我的父亲也由交城调往孝义工作。看了建文市长的文章,才知道当年任井夫已是十二级干部,在我看来属于高级干部。他虽然经历了岁月沧桑,能做到心胸开阔,豁达大度,视事如常,不愧是“三八式”的老干部。不由得想起,在我幼年时见到任井夫的情景,记得文革时,任井夫在晋中任职期间,每次回到孝义桥南老家,总要抽出时间来我家与父亲叙旧,毕尽他们是交城山上一道打游击的战友。每次到我家,第一个看到任井夫的,总是我的姥姥,因为姥姥不是在门口忙碌的做活计,就是坐在院子里做针线活,每当任井夫走到前院过道时,姥姥看见就起身招呼:“老任来啦”。任井夫也紧走几步,走到姥姥面前,握着老人的手关切地问一声,老人家身体可好。看着他那魁梧的身材,充沛的精力,三步并作两步就跨上我家五层高台阶,父亲赶紧出门相迎…… 总有一种战友相见,分外高兴的感觉,一杯清茶,促膝而谈,但就是连一顿饭都顾不上吃,就匆匆走了,只是为的战友相见,而情义深长…… 这是我幼年时对任井夫仅有的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说起战友情,父亲与任井夫一起出生入死并肩战斗的情义可以说是一往情深。还有一种情叫做:不是战友胜似战友的情义,也是难以忘怀。就像郭贵成老师看了建文市长的文章后,在《天下孝义人读者一群》里,感憾万分写的一段话里,提到当年在孝义打游击的王兴。他和任井夫都是孝义旧城桥南人。说到王兴与我父亲的相识,也是通过任井夫认识的,可以用一见如故来形容,当年王兴在孝义,我父亲在交城,虽不是并肩打游击的战友,却胜似战友,这也是因为他们经过岁月的磨练,有着共同的志向和经历,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据说那个年代,任井夫住进了在石家庄的中央学习班,又被下放到河北阜城县农场劳动锻炼,后来居住山西…… 我的父亲在那个年代也被打成走资派,被批斗,被下放回老家---交城县成村劳动改造。恢复工作后回到孝义,后来调吕梁地区任职,这段时间就很少能见到任井夫了,但在这期间,我也常常听到父母亲在念叨起任井夫。所以,这么多年来,在我的记忆中,还清晰地记着任井夫的名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直到上世纪的1990年9月,华国锋回到老家交城,当年一起打游击的战友从四面八方会聚交城与华老相见。父亲回到孝义带回战友们与华老一起的合影照片,我看着照片,除了华老和我的父亲外,凭着小时候见过面的记忆,模糊中还是一眼就认出站在后排中间的任井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上图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交城县华国锋与当年战友的合影,第一排正中为华国锋,左二为我的父亲,后排左七为任井夫,这张照片一直由我珍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近几年看到我的哥哥收藏的一本《交城平川地区对敌斗争纪事》拍照的图片(下图),我截屏哥哥拍照的几张书页里,有包括父亲在内的好多人,其中有任井夫,书作者李高等人,深感此书描述和记载了交城人民,在华国锋的领导下,开展对敌斗争的历程,截屏后用在了我写的父亲的文章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哥哥还保存有华国锋1990年9月回到交城,部分武工队员的合影的两张照片(下图),我截屏留作为资料保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两张照片是华国锋回到老家交城,战友们看望华老后,于1990年9月5日部分战友的合影。上图:前排左二为我的父亲梁德重,左五为任井夫。下图:左四为任井夫,左七为我的父亲梁德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建文市长的文章最后有这样一段话:“英雄迟暮,依然英雄…… 历史不会忘记创造历史的人物”。也有网友以“英雄迟暮,依然英雄。英雄创造了历史,最终历史没有忘记英雄”给予留言。有人说,平民的历史才是最真实的,但我觉得在那个年代,任井夫打仗受过重伤,死里逃生,“打仗,我可以生死不顾…… ”。 正是有千千万万的革命先辈,以一个普通民众的身份投身到战火中去,书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壮丽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我觉得革命先辈,他们在那战火烽飞的年代,出生入死,英勇杀敌,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不是为了当“官”,而是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说起“官”,自己幼年时也感觉父亲是个当“官”的,因为经常能听见别人称呼父亲:梁书记,梁县长,父亲也就是个七品小县官,还是个副职。比起任井夫,十二级干部,就像建文市长文中提到的:当他说到往事,不紧不慢,语气平和,平静如水……,经历的磨难多了,打仗受重伤,死里逃生,解放后也风风雨雨,都能承受得住,似乎轻描淡写一般。所以说,在别人看来,有当“官”的父亲是一种自豪,但从我记事起,我还不懂得什么是自豪的时候,说实在,那时我看到的包括父亲在内的那一代人,也就是很普通的一个干部,因为我觉得那一辈人,经过战争的洗礼初心不忘,不论任何职务,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以事业为己任,一心扑在工作上,就觉得没有自豪的资本。因为亲身感受到,我的父亲与常人一样,看不出高人一等,吃得是28斤的供应粮,买菜排队,买副食品凭证,上班步行,下乡骑车,吃派饭,付款掏粮票,穿的戴的和常人没有两祥。唯一不一样的是头上多了一顶官帽(职务)而已,但我认为那是党组织赋予一个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职责所在,他们那一代人做到了,因为干革命的初心始终没变,这就是我对那个年代当“官”的评价和认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