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老门东,因处京城南门以东而得名,是南京老城南商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牌坊黛瓦马头墙,明清古巷;世家商贾杂居地,荟萃人文。</p><p class="ql-block"> 沿着老门东的主道往前走,看到积善亭。积善亭旁有条道叫三条营,再沿着三条营走到底,老门东另一个出入口前的三条营18号是一个名人故居,蒋寿山的住宅。这是何老师在这堂课上布置的一个定向任务内容。我们小组也是第一个完成搜索名人故居的。</p> <p class="ql-block"> 蒋寿山是淮阴清江浦人,生于1829年。家中贫寒,他小时候给人家看驴子,后靠赶毛驴发家致富,人称“蒋驴子”。当年蒋寿山随父流落南京以赶驴为业,运货的行规是“十运九偷”,但是蒋父并未这么做,而且也这么教育儿子,很快他们赢得大家的信任。太平军攻破南京后,蒋驴子投军养马,被忠王李秀成赏识,升为驴马总管。据说后来他得到太平天国的窖藏,而富甲江南,人称蒋半城。蒋寿山虽然做了富翁,但为人善良,常常捐资修桥铺路,赈济灾民,也曾冒着危险资助太平军死难将士的遗孤。所以蒋寿山是个大善人。</p><p class="ql-block"> 积善亭的名称可能因此而来的。积善亭有副对联,写得很好。“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这给我指出有两件大事要做:做善事,勤读书。不管是蒋寿山的故事,还是积善亭的对联,我都会好好学习的。</p><p class="ql-block">C班韦振岳 全文502字 用时1小时 12.11</p> <p class="ql-block">妈妈手记:红帽子抢到啦!这次鼓励他还有最后一次课就能完成一学期的红帽子王,特别的期待呢。组队时,居然可以主动找人了,可能之前已经开始敢去找,但没有被妈妈瞧见,所以这次我看的还是很欣慰的,感觉等这一天已很久。上课时记了笔记,还帮助年龄比他小的小伙伴。总共拿到9分。写作上,因为去了南京最喜欢去的地方没有之一,所以速度也很快完成。</p><p class="ql-block"> 因六年级学习功课紧张,《道德经》背诵进展停下了,但每天会巩固之前所背。还得继续加油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碗凉粉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老门东,有家很小的店铺,小到买完小吃后只能站着吃,因为他家只有一张桌子,那就是老南京人来夫子庙都会光顾的黄记凉粉。</p><p class="ql-block"> 原来的黄记凉粉是开在老江南贡院街,牌坊边角的一个小摊子。摊子很破,几张塑料布遮挡,摆了几张小桌子小椅子,小本生意却出奇得好。老板动作真够快的,给凉粉淋醋、淋辣椒酱,简直就是“流水作业”。这凉粉不是切成块状的,而是用一个特制的圆形的象浅勺般上面布满圆孔的的铁皮——锼子一圈圈在大凉粉块上盘旋,粉条就从那一个个圆孔中出来了,然后装在碗里,加上红的辣椒酱、绿的的榨菜粒、麻油、香醋、细盐、大蒜汁等调料。只有这样细丝丝的粉条才能浸透卤汁,赋予它新的味道,搅拌一下,吃起来多重味蕾在舌尖绽放,清凉爽滑的感觉,为夏季一道风味美食。凉粉的吃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凉拌,二是煎粉。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称北宋时汴梁已有“细索凉粉”。 </p><p class="ql-block"> 我对它的感情是从一次发烧说起。小时候有一次高烧不退,一吃就吐,闻不出饭香,整个人都不好了。等着第二天自己被妈妈叫醒灌点粥时,发现居然嘴里的味道有了,酸酸甜甜还有点辣油的香.......一下来了精神。原来前一天妈妈看我啥都吃不进去很是着急,就问我想吃什么呀?我迷迷糊糊的说凉粉。妈妈其实自己也会做凉粉,但是她好像知道我心里想吃的是夫子庙的凉粉,不顾天晚也不顾路远去夫子庙帮我买了回来。我被感动到了,也有点惭愧。因为之前我说过妈妈做的凉粉没有夫子庙的好吃,所以妈妈才没有自己去做。</p><p class="ql-block"> 现在,黄记凉粉搬到了老门东的小店铺里,改叫黄勤记了。记得原来最早是5毛到现在的10块一碗了。我每次去还是会必点一碗,回忆下儿时的味道。现在的我,更喜欢吃妈妈的凉粉,很甜很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