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篇《修路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 曹世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故乡的老街,随着城市建设向北拓展规划,早已走完了它沧桑的岁月而不存在了,但有那么一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老人让人难以忘怀。老人住在老街的下场口,从事着各种鞋子的上线和修补,人们都习惯称他周皮匠或周师傅,很难听到有人直呼他的真名——周柏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儿时的故乡,在当时的区公所(新中国成立前为一大观音庙)后面有座小山丘,山丘的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土地,在风调雨顺的时节,绿茵茵的小草将贫瘠的土地掩盖。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因贫穷、饥饿而死的人,就掩埋在这不高不大的小山丘上。因此,当地人就把这座小山丘习惯地称之为“棺山”。棺山的半坡有一棵几人才能合抱的大黄角树,每逢赶集的日子,这里就成了生猪(牛)的交易市场,所以,这里就有了猪市场(猪市堡)之称。平时,这里和老街周边的化龙石坝、王家石坝一样,就成了男孩玩坐滑轮车(又叫滚珠车)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八十年代后,随着城市的扩展和乡镇企业的兴起,棺山坚硬的青石就被发掘出来,成为建城市、修公路的基础材料,“棺山”便有了一个新的叫法——“采石场”。从二一零国道至老街,原有一条供城乡物资交流用的马拉车便道,从煤坪经羊奶场、邢家桥、何家堡、食品站进入老街的下场口,然后再用人力运送到区公所或相关单位,下场口就无形地成为城乡物资交流的集散地。同时,老街又成了采石场石头外运的屏障。因此,区、乡两级协调,从下场口经画龙石坝沿街后面修了一条简易公路至“棺山”采石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煤坪到老街的这条简易马路,起源于何时,无法考究。因为是便道,没有专门兼职的道路维护人员,乡里也没有道路维修经费。在我的记忆中,我沿着这条路上学或放学的时候,经常能看到老人修路的身影。早上,他肩上扛着一把宽宽的锄头,一手拿着撮箕还牵上一只头上长有一对湾曲角斑的棕黄色的山羊,有时也有一只小山羊跟在后面,在道路需要修补的地方,他将羊栓在树或石头上,才开始搬石头、挖泥土修路。一次,他在雨后维护邢家桥与何家堡斜坡上的道路时,因为取土与农民发生争执,农民说他破坏“农业学大寨”,影响了农业生产,将他扭送到乡里。乡里了解情况后,对农民们说,周师傅放下自己的生意,抽出时间取土修路,把道路维护好了,市里、县里的各种农用物资才能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乡里,又将乡里的土特产品和农副产品运到城里,不仅促进了农业发展,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更是他老人家在以实际行动支援“农业学大寨”呀。随后,乡里还为老人取土修路发了文件,要求沿路各生产队(组)只要是老人取土修路都要给予支持。如果遇到雨水毁路较严重时,乡里就组织那些被称为“黑五类”(在当时那个年代指的是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和右派)的人来进行突击抢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取消了“黑五类”,加之后来有了采石场,遇到需要大修时,采石场就组织务工人员来整修,以确保道路畅通。再后来,这条简易的道路就被迅速兴起的城市建设所吞食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街在没有吃上自来水前,雨后下场口的饮食店、医院等几家单位和几百居民的饮用水都只能到几百米外的王家井或唐家井去挑水,通往这两口井的小道均为农田田坎,路滑难行。每逢这种天气,老人就找些煤灰或碎石铺在小道上,减少或避免挑水者跌倒摔伤。</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老人不计报酬、任劳任怨,义务修路几十年如一日,这种精神令人钦佩。我想如果放到当今这个时代,老人一定会被评为时代的道德模范人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二篇《我的街坊赵世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曹世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风春雨春日暖,人勤人贤人心和。人贤自由乡邻助。我的街坊赵世秀,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艰难的岁月里,不离不弃地照顾瘫痪的丈夫,在人和一带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当年的江北县(现在的重庆市两江新区)人和场仅有500米长、3米宽(不含街沿)的主街和一条不到200米长的新街。街坊邻居间多为木头穿逗架子加竹编石灰夹壁墙,街面为方形石板铺成。这个小集镇虽然不大,它却被人们习惯地分为上场口、中场、下场口和新街四大块。赵世秀一家就住在上场口一个狭窄的小巷里。</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初期,刚与人和群运队职工郑行忠独立成家不久的赵世秀,同人和场群多的群运队职工一样,为响应“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号召,被安排到农村安家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p><p class="ql-block">七七年初,丈夫郑行忠患上了内风湿疾病,经多方住院治疗,仍无好转,且日渐严重,逐渐失去了劳动能力,后来连生活起居都不能自理。虽然经公社上报批准,一家人从农村迁回街上,每月又有了固定的供应粮,孩子上学也方便了,但却没有了经济来源。</p><p class="ql-block">面对瘫痪的丈夫和三个幼小的孩子,家庭生活要开销、孩子上学要用钱,该怎么办?倔强的赵世秀,擦干眼泪,四处奔跑,八方求人,试图申请办理开设茶馆的营业执照。可是相关部门负责人心中的余悸未消,称没有政策不敢审批。就在赵世秀夫妇心急如焚之际,人和区公所的领导、人和公社的领导、人和工商所的领导针对她家的实际情况,一致认为:党中央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落实到我们基层,群众能吃得起饭才是“硬道理”。在新的政策没有出台之前,就要创造条件为困难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让她把茶馆先开起来再说。这就叫“先上船,后买票”嘛。</p><p class="ql-block">有了领导的支持,街坊邻居鼎力相助,腾出房子,搬来桌子,凳子不够,邻居们就从采石场搬来石头做成石凳……没有资金,农业银行人和营业所为她开办茶馆贷款提供方便,为她开办茶馆、满足群众文化生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领导的关心支持,街坊邻居的热情帮助,增强了赵世秀办好茶馆的决心与信心。</p><p class="ql-block">赵世秀以一种妇女少有的顽强毅力,挑起了这个家。她一边要照顾久病卧床的丈夫,一边又要为孩子的生活操劳,一边还要经营茶馆,那股辛苦劲,旁人是难以理解的。她凭着三张桌子、几根条凳及十多个石凳,以及她那双勤劳的手,于一九七八年的六月,终于在人和场上场口拉开了全县第一家以个体户为单位的茶馆。在短暂又漫长的日子里,尤其是赶场天,生意特别红火。</p><p class="ql-block">每天来喝茶的茶客中,既有年迈的老人,也有身强力壮的青壮年。如何让来茶馆喝茶的客人在喝茶过程中,既喝茶聊天、洽谈生意、沟通信息,又能得到健康文化的熏陶呢?这个问题犹如一块心病,在赵世秀的脑海里徘徊了好多时日与不眠之夜:如果舍不得花钱买一点文化用品,就难以满足茶客们的文化需求,也就留不住茶客。后来,赵世秀鼓起勇气把自己的想法告知丈夫,达成了共识,及时用贷款购买了一部大仙笛交直流收音机、长牌、扑克、象棋等文化用品。再后来,随着生意的发展,她不仅扩大了茶馆的店堂,还购买了电视机和放相机,同时,经相关部门批准,茶馆增设了香烟和花生、糖果经营业务。为了搞活搞好茶馆生意,每逢赶场的日子,赵世秀还会邀请一些民间艺人到茶馆里为乘客们说评书、讲故事。这样一来,更加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深受乘客们和街坊邻居的称赞。</p><p class="ql-block">经过几年的艰苦打拼,赵世秀经营的茶馆由原来的两间平房变成了砖混结构的小楼房,桌子也由原来的三张增加至八张,原来的石凳全部换成了木凳。店堂的扩大,经营业务的增加,三个孩子都在上学读书,难有时间协助母亲打理生意上的事。丈夫看到妻子因日夜操劳而渐渐消瘦,恨自己不能分担她的家庭责任,成了家庭的负担。每当他在懊悔的时候,又深情地对妻子说道:“我不但没有给你幸福,还拖累了你……”她安慰丈夫:“你看,我们的家不是一天天好起来了吗?!”</p><p class="ql-block">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漫长的岁月里,无论是阳光明媚的春天,或是三九严寒的隆冬,只要街上(区公所院坝里)放映电影、或是文艺演出,她总是毫无怨言地背着丈夫出现在这样的公共场所,陪伴着他观看电影或文艺节目。</p><p class="ql-block">在那艰难的年月里,她不但要一日三餐护理丈夫,而且把茶馆生意做得如此活跃,富有生气,撑起了一个健全而幸福的家,真是一个男子也难以做到的啊!</p><p class="ql-block">有一首歌的歌词唱的“生活是一杯酒,醸造着生活的酸甜苦辣……”经营和繁琐的生活杂事,有时也有不顺心的时候,总有一些“好心人”建议她与他离婚,可她每次都毅然回答道:他虽然因病致残,但他更需要得到家庭的安慰和照顾,更需要享受一个家庭的天伦之乐,我不能昧着良心抛弃一个因病而失去生活能力的他而去过那享乐的生活,我们既然建立了这么一个和睦的家庭,我们就要齐心协力地划好这只家庭小船,淌过奔腾的浪涛,渡过激流的漩涡,闯过重重暗礁,驶向光明的未来、幸福的明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