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豫西伊川—汝阳地区新生代玄武岩特征及岩浆起源》一文中提到,我们这里的玄武岩以低硅富碱和钛为特征,属轻稀土元素富集型。玄武岩岩石化学成分比较均一,以碱性橄榄玄武岩为主,微量元素镍和铬含量低,一这些特征指示了该玄武岩属上地幔低度部分熔融产生的原生岩浆快速喷出地表的产物,起源于地下60~85km的上地幔范围。</p><p class="ql-block"> 矿物成份主要由基性长石和辉石组成,次要矿物有橄榄石,角闪石及黑云母等,岩石均为暗色,一般为黑色,</p><p class="ql-block"> 据省地质部门化验,这里玄武岩款物质含量二氧化硅47.78%、二氧化钛2.36%、氧化铝13.96%、三氧化二铁5.99%、氧化亚铁4.68%、氧化镁6.17%、氧化锰0.22%、氧化钙9.73%、氧化钠3.89%、氧化钾1.80%、五氧化二磷0.85%、二氧化碳0.38%。</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带的玄武岩,是生产“铸石”的好原料。建于大安第二劳教所铸石厂曾将玄武岩经过熔化铸造、结晶处理,退火而成各种铸石零件它比合金钢坚硬而耐磨,比铅和橡胶抗腐蚀。岩棉厂还把玄武岩制成岩棉被、岩棉管等保温材料。</p><p class="ql-block"> 常渠村东岭西侧山脚下是由东岭上雨水常年经数十米厚玄武岩层的下渗过滤,涌出冬暖夏凉甘甜的山泉。人们常把这个地方称之为“上泉源”,泉水流经的地方便是常渠河。</p><p class="ql-block"> 常渠村西岭西侧也就是杜康村东南侧,山脚下涌出的泉水被人称之为杜康泉,这里的水形成的河便是杜康河。</p><p class="ql-block"> 两岭北侧山脚下,便是清泉流径的"宝应寺″,解放后先后设为汝阳二中、县委党校。</p><p class="ql-block"> 这里水质清澈,味甘质纯,属于天然的玄武岩地质构造。</p><p class="ql-block"> 据1990年中国地质矿产部、中国卫生部等单位组成的13人评审组的鉴定报告显示:这里的泉水存在第三纪下层玄武岩之中,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天然矿泉水的标准,属含偏硅酸和锶的重碳酸——钙型矿泉水。</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国家地质科考队考察后发现,位于杜康造酒遗址的玄武古泉在经过七千万年玄武岩洞裂涌出的泉水清澈甘洌,大旱不降,大涝不升。而科学检测发现,泉水中竟然富含高达40多种天然矿物质和微量元素。</p><p class="ql-block"> 在常渠村“上泉源”附近住的居民,常饮这种山泉水身体都很健康,这里有许多九十多岁的老寿星,最大的达102岁。</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距常渠村6公里外的陶营乡小北西村有个精明人,看准商机,天天到常渠村去拉山脚下流出的矿泉水到四乡去卖,据说一年赚了17万元。</p><p class="ql-block"> 寨坡下无数清泉涌出。最大的一股泉水如胳膊粗,清澈甘冽,冬暖夏凉,常年川流不息。经过数千年的冲刷,坚硬的岩石台面上冲出一道深深的凹槽。</p><p class="ql-block"> 泉水急速通过岩台凹槽跌落河水中,不停的发出嘟嘟的声音。因此人们习惯把这一山泉处称为“嘟嘟流”。</p><p class="ql-block"> “嘟嘟流”流出的泉水,温度比较衡定,给人们冬暖夏凉的感觉,即使在气温零下十几度的冬天,这里泉水的温度仍然在十来度,冒着热气,川流不息。</p><p class="ql-block"> 每天早上,“嘟嘟流”是全村最繁华的地方,人们在泉水处洗 衣、淘菜、洗脸、洗头等,人多的时候还需要排队等候。人们相见时的打招呼声、说笑声、洗衣时棒捶声和嘟嘟的流水声交织在一起,奏出美妙的交响音乐曲。</p><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前,村中修公路时通过嘟嘟流时,人们不忍泉水受阻,在泉水通过的岩台上的公路下,用砖砌了一个小涵洞。夏日晚上不少人在小涵洞里洗矿泉水澡。著名书法家、王长才老师特意书写的“欢泉乐道”的匾额,嵌镶在小涵洞的上方。</p><p class="ql-block"> 后来乡村建设时,在泉水流出处增加了两个圆形洗衣水池,泉水直接入池。以前入河时嘟都流景象不见了。但在台壁和池上分别刻上了著名书法家王长才和王柏献书写的“神泉"二字。</p><p class="ql-block"> 在干旱缺水的年代,方圆十里八里的年轻姑娘路过这里,都会被这股美丽的山泉和用泉水洗衣淘菜的景象所迷倒,呆呆望着,久久不愿离去,心里暗暗发誓,以后非嫁到这个村不可!</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以前这里的人们虽然守着寨坡下的矿泉水,但祖祖辈辈仍过着等天靠雨吃饭的生活,因全村95%以上的耕地都分布在坡岭旱地。粮食产量没有保证,人们的生活很艰苦。在常渠村曾流传这样一句话:</p><p class="ql-block"> 常渠有水哗哗流,洗洗刷刷不发愁。</p><p class="ql-block"> 有水不浇常渠地,一遇天旱人发愁。</p><p class="ql-block"> 穷则思变,后来常渠人大干苦干,引水上山,灌溉了千亩良田。</p> <p class="ql-block"> 图片 山青</p><p class="ql-block"> 编辑 仁爱乐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