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县全面推行了林长制工作以来,中村镇以“统筹规划、分区施策、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的森林资源新机制组建镇、村(社)两级林长制组织体系暨秦岭生态卫士队伍,进一步完善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林业生态保护发展机制。<br> 一、科学规划有方向。结合镇域自然条件、资源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依据国十空间规划,合理区划林地、自然景观等生态空间,将全镇16个村(社区)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将森林覆盖率较高的中村街道社区、十八盘村、洪河寺村、梅岔村、王家碥村、沟口社区划分为生态保护区;将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黄家村、孤山村、碾沟村、回龙寺村划分为生态修复区;将交通便利有较高发展空间的沟口社区、中村新区社区、洛峪街道村、洛峪沟村土桥村、上湾村、下湾村划分为生态培育区。<br> 二、严守底线有目标。严格执行《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商洛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山阳县秦岭保护实施方案》,持续加大秦岭生态保护力度,加快推进林业保护体系建设步伐。在生态保护区内,加强生态资源监管,严禁乱砍滥伐、乱挖滥采、乱捕滥猎,做好退化林修复更新工作,严格控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在生态修复区内,完善天然林管护制度,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挖滥采、乱捕滥猎,持续提高天然林质量;在生态培育区内,加强野生动植物资保护力度,因地制宜种植具有经济价值的经济作物,确保森林资源有序健康发展。<br> 三、强化措施有抓手。深入实施天保公益林、退耕还林、防护林等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在生态保护区全面实施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等措施生态建设发展;在生态修复区,坚持以人工造林、飞播造林等措施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查处违建图斑、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在生态培育区以人工造林、全面植树等形式深入推进森林乡村建设,全镇森林覆盖率逐年提升。到2025年,使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br> 四、提质增效有成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提升森林资源价值。在生态保护区全面推进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不断提升森林生态服务、林产品供给能力,在老林退化更新过程中,适当栽植良种,产生更多价值;在生态修复区结合矿区实际,加速修复生态,在保障生态健康稳定的同时,加大野生中药材科学管护和林下种养业产业的发展;在生态培育区聚力做好核桃、板栗、中药材(连翘)乡土特色苗木的提质增效和林下种养业,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绿色富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br> 五、预防灾害有措施。严格执行《森林防火条例》《陕西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条例》,建立健全森林有害生物防控机制和防灭火体系,加大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和野外火源管控。在生态保护区入山路口设立防火检查站和警示牌、张贴防火码、悬挂(张贴)森林资源保护宣传标语;在生态修复区加强预测预警预防,有效治理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森林病虫害危害;在生态培育区加大护林员巡查检查力度和频次,以保护和发展为目标,全面提升林业资源价值。<br> 六、动态监测有力度。全面推广《全国生态护林员联动管理系统》应用,建立镇、村、护林员“三级重点区域”实时监控网络,不断完善森林资源“一张图”动态监测体系。明确镇级林长、村级林长、护林员监管范围、监管责任。在生态保护区严格落实镇级林长周巡视、村级林长周报告、护林员日巡查制度;在生态修复区不定期检查镇级林长、村级林长、护林员巡查林区修复情况;在生态培育区,持续加强林业行政执法力度,依法查处乱砍滥伐林木、非法占用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案件,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br> 七、健全机制有保障。严格执行《山阳县森林防火“人盯人+”工作方案》,要求护林员每天到自己负责片区各巡查一次,要求村级林长每周到自己负责片区巡查一次,每个村组建不少于50人的扑火队伍。在生态保护区适时开展林业知识学习培训,不断加大对破坏林业发展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行为打击力度;在生态修复区不断加大对宜林区的管护力度,采取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双管齐下”的措施,力争用最短时间见到修复实效;在生态培育区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邀请林业专家,因地制宜,培育良种,培训技能,全面科管,有力有效提升林业质量效益。<br> 通过分类实施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培育,在全镇形成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林业生态保护发展机制,组织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生态产品和林业产品供给能力全面增强,森林覆益率保持稳定并有所提高,更好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