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芳洲黎公行述》

细雨利田

<p class="ql-block">  接到学校通知,要算本学期绩效工资,这是接下来复学无望的迹象啊!好在我提前做了些准备,将知网里下载的一些资料放进了U盘,算完绩效工资后,我便在学校打印了奥屯希鲁、姚燉、李庭等与芳洲公有关人物的史料,省得到电脑上查看,眼睛受不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史、黎两家相隔不远</b></p><p class="ql-block"> 当今之世人们对芳洲诗及黎廷瑞这位宋元时期鄱阳地区有名诗人的了解,缘于清史简将《芳洲集》辑入《鄱阳五家集》后入《四库全书》,这点鄱阳西门史家功不可没!虽说鄱阳西门史家离着丽阳镇有百二十里远,但西门史家在丽阳镇西面、昌江河下游仅一华里的古田村,西门史家的理学名家史桂芳号惺堂先生便常来此村后山居住。惺堂公祖母杨氏墓葬后山,惺堂公竟庐墓六年之久,卒后也葬于古田村后白石山上,又名“天鹅孵蛋山”。“史惺堂先生祠”和“史惺堂先生墓”均在古田,鄱阳西门史氏每逢祭祀活动都要来古田祭拜。故史氏和黎氏只近一里之遥。凭着芳洲公诗名和西门史家藏书之富,利阳镇黎氏族人虽惨遭屠殁之祸,但芳洲公诗有幸也得以保全并流传至今让世人知晓。但令人遗憾的是最能反映芳洲公生平经历由月湾先生吴存撰写的《芳洲黎公行述》却没能录入《芳洲集》,史简录入《芳洲集》的《黎廷瑞传》不知是因为当时其资料残缺不全还是仅凭记忆载录,故今天对比《黎氏宗谱》中记录的《芳洲黎公行述》有不少删改。这一删一改就有了不少误读和遗漏。</p> <p class="ql-block">  以上是四库本《黎廷瑞传》。另外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豫章丛书》集部十一第七四九-七五O页也有辑录。关于黎廷瑞生平,还须细看吴存撰写的利阳镇《黎氏宗谱》里的《芳洲黎公行述》。</p> <p class="ql-block">   这篇吴存撰写的《芳洲黎公行述》,据利阳镇黎氏于乾隆三十六年岁次辛卯仲春月重修的《黎氏宗谱》辑录,世人不得而知。清史简撰写的《黎廷瑞传》基本上据这篇《芳洲黎公行述》删改而成,因吴存对芳洲公同处宋元时期,交往最深,知其生平事迹最详,生活的时代也比史简要早,且“行述”比“传文”内容更为详实,所以我认为更为可信。史简编写的《鄱阳五家集·芳洲集》因入《四库全书》,故《黎廷瑞传》广为世人所熟知,而更为可信的《芳洲黎公行述》却湮没无闻。这一改于是便有了一些误读,一删于是便漏掉了一些重要信息。究竟删改了哪些文字?漏掉了哪些信息?做了哪些改动?有了哪些误读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芳洲黎公行述》改后误读的重要信息</b></p><p class="ql-block"> 因改而误读的重要信息主要有四:</p><p class="ql-block"> 一、吴存撰《芳洲黎公行述》(为表述方便下文均简称行述)中述及芳洲公中进士时“某甲生二十又三年矣”的“三”,而史简撰《黎廷瑞传》(为表述方便下文均简称传文)中记使作“二”,变成“某甲生二十又二年矣”。在传文中将行述中“三”改为“二”。这一简单的数字之改,便将芳洲公生年推断为1250年,因此,凡网络上所查及有关黎廷瑞的生平介绍的文章均记其生年为1250年。行述中除了记为“三”外,而且在行述结尾处还有一段至关紧要的话“公生淳祐己酉,至是甲子一周云”,“传文”中没有,考其淳祐己酉为1249年,与芳洲公中进士时二十三岁正好相符。这与《黎氏宗谱》世系表中芳洲公的记载也吻合。谱中芳洲公世系表中这样记载:“廷瑞公,字祥仲,号芳洲,咸淳辛未年登第赐进士状元张镇孙榜,仕至迪功郎,肇庆府司法参军,至元谢仕,以诗自娱。生于淳祐己酉年,卒于元至大戊申年四月,葬马家坞 ,娶吴谨斋先生之女,生子三镛、熊、稷。”因此,芳洲公准确的生卒年应为(1249—1308),将“三”改为“二”使其生年的重要信息产生误读,这是改后让人误读的第一点。</p> <p class="ql-block">  二、“知举刑部侍郎方公逢辰、殿中侍御史曾公渊子,见公所为文,贯穿出入,沉郁典据,意必老于场屋者。”这句豫章本的“传文”将“曾”改为“鲁”字,因四库体为手抄体,误将“曾”改为“鲁”,手抄体的“曾”很像少写一横的“鲁”字。这一改让我网查“鲁渊子”时怎么也查找不到。倒是查找“曾渊子”时查到他的生平简历与黎廷瑞的事迹正好相印证。曾渊子,字广微,一字留远,金溪(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十年(1250)进士。知新昌县(《万姓统谱》卷五七)。迁右正言。度宗咸淳五年(1269)为监察御史(《宋史》卷四一六《马光祖传》)。官至户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两浙安抚制置大使兼知临安府。恭帝德祐元年(1275)因韩城事迁劾罢贬雷州。端宗在硐州即位,拜参知政事、广西宣谕使。在南宋小朝庭逃亡的路上,杨太后体恤以江万里为首的江氏“三古”满门忠烈,女眷及未成年子孙都随江万里投止水殉国,下旨将曾渊子一女配嫁给当时宋军的实际统帅——江万里之弟当时暗中摄行军中事的江万载的第三子江铭为妻,未及完婚而江铭已在泉州蒲寿庚叛乱战役中战死。宋亡,带女走安南。事见明弘治《抚州府志》卷二二、正德《建昌府志》卷一六。这是改后误读之二。</p> <p class="ql-block"> 三、“行述”中记载“公蹑屦从之,深契旨要”的“屦”字,传文中不管是四库本还是豫章本都改作“屩”字。查字典两字的意义分别为:屦:[jù]古时 用麻、葛等做成的鞋。屩:[juē]一种草编的鞋履,较轻便,适宜行走。两字的意义都能表现芳洲公少年求学时的家境艰难,日子过得清苦。但是“公蹑屩从之”意思为芳洲公少年时穿着草鞋跟从“三吴先生”求学,这不像是少年穷书生的模样。“公蹑屦从之”意思为少年芳洲公穿着麻、葛做成的粗布旧鞋求学倒是更像一穷书生的样子。这里一改,一字之差,细细品读却是不一样的理解。这是改后误读之三。</p> <p class="ql-block">  四、“行述”中对芳洲公卒后诗叹“鄱阳四月十一日,优钵昙花枯一株”的余干诗人记为“胡鄂”,“传文”四库本、豫章本都记为“胡愕”,近期查《饶州府志》又记为“胡谔,馀干人,字文友。性跌宕,才思敏捷,治春秋,长于诗。与鄱阳黎廷瑞、吴存齐名。大德间,江东廉访使粤鲁敦举茂才異等,仕至袁州教授,题《西洲诗集》。”对于《饶州府志》我总心存疑惑,因为我熟知的“奥屯希鲁”被记为“粤鲁敦”,而且黎廷瑞传也记为“黎廷瑞,字祥仲,鄱阳人。登宝祐四年进士,后仕元为学官。博学,善诗……”宝祐进士分明是文天祥榜。现在余干诗人到底是“余鄂”还是“胡愕”抑或是“胡谔”,我一时找不出分明的答案来。这还只能让熟知余干文史的学友帮忙解答了!此其误读四。</p> <p class="ql-block">  “行述”中被改动的地方远不只以上四处,只是因为不会产生误读便不列出,有些改动的地方还能帮我解除疑惑找到答案。如将“卜高未食,焦劳旦暮”改成“饘粥未食,焦劳旦暮”。不管是百度搜索还是翻查词典辞海,我都不明白“卜高”为何意,原来是“稀饭”的意思啊!“传文”的改动正好帮我释疑解惑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