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好生活相遇——回民区第七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实践分享记

回民区第七幼儿园

<p class="ql-block">  生活是有温度的,也是多变的,有时充满花香,有时充满烟火。在特殊时期的生活中,我们和孩子、家长一同寻找成长之路。12月13日下午3时,我园进行了第一阶段“线上生活化课程”的分享活动。</p> 活动缘起 <p class="ql-block">  随着疫情时间变长,线上推送活动开展的情况逐渐呈现出参与度降低、反馈减少等情况,师幼家三方都出现“疲态”。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两位教研员提出“生活化课程”的线上活动思路,我园将教师定期主题式推送活动调整为以幼儿生活实际为主的生活化课程的探索。</p> <p class="ql-block">  经过对生活化课程的学习、交流与思考,通过调查表与线上谈话等活动,对家幼双方反馈信息进行整理,筛选问题,结合教师自身考量,制定“个性化”的生活化课程实施方案。</p><p class="ql-block"> 小班——居家成长记——自理能力为主</p><p class="ql-block"> 中班——我的一天——生活中的服务</p><p class="ql-block"> 大班——呀!土豆&有趣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以年级组为单位,以月为周期,开展为期两个周期的实践探索。</p> 你好,生活 <p class="ql-block">  小班组教师从自理能力入手,从理念→内容→反馈三个方面,呈现了“一日生活作息”、“我的小手真能干”、“种植日记”三个板块中的师幼互动和家园互动。</p> <p class="ql-block">  中班组教师首先阐明了主题来源与主题选择的预设意义,并且介绍了幼儿记录表的使用方式和温馨提示,多角度的考量了居家生活的实际。随后以“作息时间”和“劳动故事”为探索方向,从课程的支持、教师的支持、家长的支持三方面用实例分享。</p> <p class="ql-block">  大班组教师充分梳理了第一周期的活动内容,并且以“在哪里”为思考主线,从“活动在哪里”、“儿童在哪里”、“学习在哪里”、“课程在哪里”四个方面呈现了以儿童为主的家庭式主题教学的活动内容和指导策略。</p> 交流共享 <p class="ql-block">  经过三组分享,交流可见:</p><p class="ql-block"> 1.教师的观念不断转变,从理解到运用,逐渐展开自己的实践。</p><p class="ql-block"> 2.教师有自己的成长节律。三组教师的分享各有特点,教师们都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向更高的层次迈进。</p><p class="ql-block"> 3.表述的内容有层次,思路清晰。</p> <p class="ql-block">  分享结束后,教研主持人李杨指明活动目的是拓宽彼此的思路,寻找适宜的实践路径,分享实践策略,把握基本方向。从呈现结果来看,既有亮点,也存在提升的空间。对于内容的分享可以把握“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个点,从幼儿、教师、家长三方面具体论述。对于教师在其中推送的部分,可以做整体的表格呈现,在需要的地方,用典型案例予以说明。小、中班组可以鼓励幼儿、引导家长,让幼儿自己表征内容。</p> <p class="ql-block">  谢芳副主任指出生活化课程可以理解为行动化的课程,幼儿在其中观察、探索、发现、表达与欣赏。这在大班组的呈现中最为突出,可以作为一个参考的范例,便于后续活动的开展。同时,她给建议,课程的梳理可以更加完善,有领域体现,在现有基础上开展追踪式的引导与支持。</p> <p class="ql-block">  王丽荣副园长听完分享后表示教师的成长就是在这样的共同体之中的,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能够在表述中听到作为幼儿教师的“小幸福”,这对于专业化成长尤为重要。分享中大家能以实例为证,有理有据的阐述。有与家长、幼儿的线上交流互动,用不同的方式增强情感链接与观察的可能。幼儿彼此间的分享,使得幼儿成为生活化课程真正的主人,这都是我们要继续探索、延续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  心守一抹阳光,静待一树花开。我们要心中充满希望,坚定自己的信仰,在岁月里,在生活中,与美好的未来相遇。</p> <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李杨</p><p class="ql-block">素材提供:全体教师</p><p class="ql-block">审 核:王丽荣</p>

生活化

课程

教师

分享

幼儿

班组

活动

家长

探索

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