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shine的美篇

Sunshine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向外延伸,向内生长</b></h1> <h3 style="text-align: right">--记东湖高新区2022年秋季“课堂提质”之初中英语主题教研活动(七)</h3> 隔屏守望传真情,初心如磐显匠心。随着疫情大面积铺开,线下教学教研被中断,但是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育研究院秉承着增强教师之间交流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初心,不断创新教师教研方式。光谷初中英语老师于2022年12月14日下午共同开启了自主学习之路。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Part1 线上课研展风采</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陈宇慧老师线上视频课</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陈老师教学反思 </font></h3> <br> 本单元内容主要围绕“礼仪和习俗”展开,讨论不同国家在不同情景下的文化习俗,介绍多样化的礼仪,核心语言结构是be supposed to/ be expected to do sth. A部分要求学生能大致听懂有关国家文化礼仪的简单介绍,在听读中获取相关信息,并能够模仿输入语言,针对各国风俗习惯恰当进行表达。B部分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主要介绍了不同国家的餐桌礼仪,进一步巩固句型Be supposed to,并引入了核心语言结构 it’s+ adj to do sth<br> 本课时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一节听说课。本节课希望达成的目的是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以及听对话的方式获取表达风俗的单词及句型,通过合作的形式,学生能正确使用核心句型 be supposed to 来表达不同国家的风俗,以及学生最后能意识到文化差异并能在新的情境中介绍中国风俗。本节课以Maria 的经历为主线通过听说的方式达成教学目标。1a-1c要求学生观察主题图,了解Maria 错过的迎新会上同学们都讨论什么。以听力的方式输入重点句型 what are people supposed to do when they meet for the first time,了解不同国家打招呼方式的差异,并在核对听力答案是进行句型的操练。2a-2b讲述Maria在朋友家中所犯的礼仪错误,按梯度设计活动,从第一步的check mistakes, 到第二个任务fill in blanks,再到最后学生自己通过听力材料总结出两个国家风俗的差异并且发散到我们中国的风俗,为后面的输出活动做了铺垫,引导学生反复使用be supposed to句型帮助理解和进行表达。最后通过向Maria 介绍中国的习俗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br> 本节课在图片的观察和分析上做的比较细致,培养了学生读图预测的能力,按梯度设计活动学生基本能完成相对应的听力任务。最后输出的环节学生也能运用重点句型介绍2-3条中国风俗。教学目标基本达成。<br> 但是本节课也有很多改进的空间:1. 在学生完成美国与Maria自己国家的差异总结之前应该先让学生再熟悉一下听力稿,可以进行role-play的活动,这样会降低一点难度2.有了提问就应该扩大参与度,但是本节课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3. 在线上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没有办法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4. 指令性语言重复过多。<br> 提高教学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 同时,认真参与每次的教研并慢慢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我相信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在往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实践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和反思中成长。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part2 专家点评促成长</b></font></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东湖高新区初中英语教研员高老师评课</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巧设情景,让学习真实发生</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 --评汤逊湖学校陈宇慧老师的一节在线课</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陈宇慧老师执教的内容为B5 Unit 10 We’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 Section A 1a-2c。陈老师设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div>By the end of the class, Ss will be able to<br>1.acquire some words and sentence patterns to express different customs by viewing pictures and listening activities.<br>2.use the collocation “be supposed/expected to do” to present different customs to others in the forms of cooperation.<br>3.Introduce Chinese customs in new situations and realize the culture differences.<br> 目标中的行为主体是学生,用了具体的行为动词acquire, use, introduce,express, present来表述分项目标,给出了行为的必要条件如by viewing pictures and listening activities, in the forms of cooperation, in new situations等,但目标1和目标2层次感不强,目标3中的意识到文化冲突后,最重要的是克服和尊重文化差异,这一点在目标中没有涉及。<br>下面,我将从点、线、面三个维度来评价教学过程。<br>一、点:三个闪光点和改进点<br>1.导入具有针对性<br> 教师针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为本节课创设了一个主人翁Maria,并通过 “Today, we’ll meet a new friend Maria.” 导入新课,介绍Maria的个人信息,在语境中学习生词“exchange student”。但为Maria贴上喜欢旅行的标签就和后面她在社交中频频出现错误有点矛盾,一个热爱旅行的人应该不会频频出现文化冲突的,所以这个地方的处理不够艺术。 2.情境具有连贯性<br> 为了顺利过渡到主题图,教师又创设了一个图境“A welcome party”,并将Maria再次和整个图片进行关联,其他同学都在参加迎新派对,Maria不在派对现场,她去了哪里?派对上又发生了什么?教师在处理图片信息的过程中教授新单词bow, shake hands, kiss on the sides of the face,be supposed to/be expected to...等。在后面的小组活动中,再次回到Maria的爱好是旅行,她即将来中国,请同学们告诉她关于中国的一些风俗习惯,形成情境闭环。但在这个环节,教师要考虑语用了,首先Maria是来中国观光旅行,应该大部分场所是在公共场所,所以当有一个小组的组长说到:You’re not supposed to eat before the elder的时候,这个语用不得体,所以在设计整个环节的时候,应该考虑语用。 3.问题具有启发性<br> 本节陈老师自始至终通过问题促学,促思。首先通过观察主题图中的人物,推断派对是informal还是formal,并且追问如何判断这是正规派对。通过询问这些人是否来自同一个国家,引导学生关注细节;通过提问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引导学生回到话题;在预测的活动中,进一步提问How might Maria feel? 可以让学生关注Maria的肢体语言,推断Maria很尴尬,产生文化不适。在讨论环节,which country might Maria come from? 这个问题设计得很好,可以关联前面刚学的不同国家的人的见面方式不同,融语言、文化、思维一体;另一个很经典的问题:What should Maria have done before she went to the party?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Culture shock,实现用英语做事情的目的。当然,整节课中还有一些经典的提问,不一一枚举。但在应对学生的回答的时候,陈老师还可以处理得更细腻,这也涉及到评价的方式,教学评一体化还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理答上,如果不仅仅用Good这样的定性回答,而是就学生的答案进行追问或者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互评,这样的学习才更高效。 二、线:两条主线<br> 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定有一条十分清晰的主线,主线不明的课堂一定是思维混乱的课堂。明晰的教学主线就好比一条精品的旅游线路,把学生带进处处都是风光的景点。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应该并存明暗交替的两条主线,一条明线是知识主线,一条暗线是育人暗线,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本节课以Maria为线索,巧妙地将三个主体环节连接在一起,以“目标语言的呈现—理解—控制性操练—真实情景输出”为本课语言明线,让学生在完成课堂活动及任务中实现语言从无到有的逐步输入和有效输出;以Maria面临的文化冲突到帮助她克服来中国的文化不适为暗线,为同学们创设了语言使用的真实语境,运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克服文化冲突,落地核心素养。<br>三、面:多面手<br> 陈老师是一个多面手,她做事效率很高,接下任务后很快完成了教学设计的同时,也克服诸多困难完成了在线录课;就在12月13号,她觉得自己发烧的情况下,还完成了课后反思的录制,为她的敬业精神点赞!陈老师的个人素养很高,音色优美、指令清晰;学生的表现也是多面的,除了语言知识的学习,学生在小组活动环节体现了合作和探究的学习策略;通过老师步步设问,学生不断打开思维,让学习真实地发生。<br>课堂的亮点点燃教学热情,主线描绘教学思路,多面体现教学温度。面对新课标和旧教材,老师们要做的事情就是用过去的知识教现在的学生应对将来的生活,让我们以课标为点、以育人为线,开创教育教学新局面!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part3 同伴交流以致远 </b></font></h1> 陈老师带领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活动,探究派对文化的主题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知识的,发展语言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构建文化意识。各位老师在认真观课后,纷纷发来评课稿,她们在高度赞扬本课的同时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她们是来自于光谷二初的李晶老师、林海霞老师、熊天琪老师 、杨恒老师、章梦洁老师、章雪蓉老师、熊天琪老师;光谷三初的邱翠霞老师、魏妍老师、马睿昕老师;光谷四初的高娟老师;光谷实验的魏萍老师、张一帅老师、汪舒玮老师、尤美然老师、库晓亮老师、石宇飞老师;华科附中的叶竹老师、杨林老师;光谷八初的高俊老师、曹敉静老师、冯丹丹老师、程思老师;光谷七初的黄娟老师;左岭一初的张莹莹老师、马利老师;汤逊湖学校的龚倩老师、熊萍老师、吴林老师、刘玮华老师、易冬俊老师、龙姚念老师、段晓帆老师、汪辰老师、张丽老师、邓申老师;光谷未来学校的江雪老师、江敏老师.、雷莎老师、李萍老师、瞿紫娟老师、唐爽老师。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光谷二初李晶老师评课</font></h3> <div> 1. 听前:教师多次利用课本上的原图,引导学生根据图片信息对即将听到的对话进行预设,让学生提前进入语言情境,为后面的听力埋下伏笔、降低难度;同时,学生们带着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进入听力训练,能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的锁定所需的答案,有助于听力过程顺利进行。<br></div><div> 2. 听中:教师在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后适时追问,引导学生理解听力材料字里行间的意思,揣摩主人翁Maria的心情;通过“Did Maria do it on purpose?”这一追问,引出“culture shock”这一话题,紧接着运用目标语言be supposed/ expected to do sth.对本节课所涉及到的different customs in different countries做出总结,进一步对教学重点进行了复习巩固。<br> 3. 听后:通过“Let’s discuss”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对听力文本信息进行深入剖析,并给Maria提出合理化建议,学以致用。此外,利用“Let’s share”环节,将本节课所学的外国习俗迁移到中国的文化范畴,真正体现了英语语用的功能,这才是我们英语课真正要教给学生的。<br> 4. 整节课以Maria为主线展开情境教学,各个教学环节均以此人物贯穿,且过渡自然,整节课极具完整性。最后用Summary进行总结,并给出了习语“入乡随俗”,非常应景。<br> 5. 美中不足的是,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听说课,“听”体现的很足;但“说”好像有点不够,特别是在1a-1c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多一点生生对话,让学生对目标语言更多的操练,做到“脱口而出”,教学效果应该会更好。<br> 6. 总体来说,个人认为,本节展示课是一节真正的优课,看似普通实则一点也不普通。各个教学环节都有其深意,值得所有老师学习,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光谷三初魏妍老师评课</font></h3> <div> 认真观摩汤逊湖学校陈宇慧老师的这节听说课后,我发现了以下几个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br></div><div> 1.主线清晰,整堂课都是围绕Maria是否在派对上出现展开的,先介绍Maria的身份,然后看主题图发现她不在(What),再通过预测和听力等活动分析Maria未能及时参加派对的原因(Why),最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解决类似的问题(How);<br> 2.学生的学习活动层次分明,从感知注意(看主题图&听听力材料)到应用实践(练习对话),再到迁移创新(向Maria介绍中国的习俗),由浅入深,逐步递进;<br> 3.注重学生语言输出的完整性,陈老师在课堂上不止一次提到“answer the questions by sentences”,并且在最后的report环节,也给学生提供了范例样本(Hello, Maria! We are... We really hope you can have a good time in China等),提醒学生关注语言的得体性和完整性;<br> 4.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思考方案,教师在课堂中无声地传递了一种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br> 与此同时,我认为也有几个可以优化的地方:<br> 1.在第一次听力结束后,老师让学生进行对话操练时,可以充 分利用现有素材,直接使用课本的主题图。<br></div><div><br></div> 2.学生在回答Maria’s feeling 的时候使用了“embarrassed”一词,老师选择纠正了孩子的答案。我个人认为该回答是非常出彩的,其实文化差异给人们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尴尬的”,虽然学生没有使用听力原文中的“terrible”,但是学生很好的描述了这个状态,恰恰说明他有自己的思考,教师是不是肯定该学生的回答更好呢?<br> 3.在Let’s share这个环节,教师给出了非常明确的三个评判要求“content, emotion, fluency”这一点非常好,但是遗憾的是,在学生分享以后,却未能按照这三个标准对学生的输入进行有益的评价,其实这是一个进行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的好时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光谷四初高娟老师评课</font></h3> <div> 今天有幸聆听到光谷汤逊湖中学陈宇慧 老师的一节网上录播课,内授课内容是人教版英语九年级Unitl0 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 SectionA 1a-2e.本节课是一节听说课,陈老师语音纯正,设计巧妙,组织有序,让我颇有收获,分享如下:<br> 一、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大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学习各个国家不同的风俗习惯,因为涉及多个国家,授课过程中容易出现零散化,碎片化的情况。但本节课上陈老师以课本人物Mαria为切入点,紧贴课本创设了两个场景,即两个party,虽然其中前一个Maria没有参加,但也与她有关,因为她去参加另一个party了,这样的设计把课本上原本零散的两个部分,两段对话,由主人公Maria串联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场景,充分体现了大单元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运用。<br> 二、深度研读文本,课堂活动层层深入。在本节课中,陈老师带领学生以课本为依托,仔细观察图片中的人物,场景,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挖掘其中隐含信息,自然而然导入目标语言,如bow,shake hands等。在对第二幅图片的观察中除了引导学生观察场景,人物的动作、衣着外,还让学生大胆猜测人物的情绪及原因,为后面的听力练习及深层次训练做好铺垫。对两段听力材料的处理也是有梯度的,从听前观察,教授单词,听后的pairwork,discuss和groupwork,从信息的输入,到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提取以及最后学生信息的输出,陈老师设计的课堂话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活动方式多种多样,以至最后教学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br>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本节课上完成第二段听力材料的相关训练后,陈老师有意对比了两个国家不同的风俗习惯,并引导学生进行了“Maria是否有意犯错”的深层次思考,究根溯源让学生明白这是因为Maria不懂美国的风俗习惯,顺势引出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这一俗语,成功将课本知识延伸内化为文化意识,培养了学生素养。<br> 最后个人的一点小建议:在最后语言输出即groupwork环节中,学生表达不是非常顺畅,可能是因为老师要求学生介绍中国的相关风俗习惯,但本节课上并没有重点呈现相关内容,而介绍中国相关风俗习惯尤其是餐桌礼仪在Section B部分才出现。可以将这活动内容改为Maria再次受邀下周末去Pau|家,她应该怎样表现,或Maria回邀Pau| 去她家做客,Pau|应如何表现,相信有了前面听力训练内容的铺垫,学生会完成的更好。<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光谷实验汪舒玮老师评课</font></h3> <div> 陈宇慧老师执教的内容为英语人教版九年级Unit10 We'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ection A 1a-2c。本节课环节完整,过度流畅,重难点清晰,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观课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我感触深刻:</div> 第一,陈老师对于教学内容进行了情境的创设。在课程刚开始时,陈老师将Maria作为主人公进行展示,设置身份为an exchange student,贴合了本课时文化交流的背景。展示单元主题图时,陈老师利用问题Was Maria at the party?引导学生观察,并设置了She missed it because she was having dinner at her American friend's house的原因,由她未能参加的a welcome party和她参加了的her American friend's party两次聚会串联起教学内容。在课程的最后,落脚于Maria的中国旅行,让学生给出一些符合中国习俗的建议。这样的情境设计,让教学形成更完整的系统,帮助学生沉浸在情境中学习。<br> 第二,陈老师利用合理的问题,对课文图片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对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引导。对1a部分的主题图,陈老师先利用问题Is this party formal?引导学生观察聚会上人们的穿着,形成观点If you are invited to a formal party,you are supposed to wear formal clothes。这里既点到了本单元的语言目标what you are supposed to do,也进行了重点句型的铺设。紧接着,陈老师再次利用两个问题Do they come from the same country?和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对话内容和每个人不同的表达,得出了How to greet people in different countries的结论,顺势引出各国不同的打招呼方式,进行新单词的学习。对2a部分的图片,陈老师则设置了Where are they having the party?What is Maria doing?How about other people?How might Maria feel?How about other people?来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用Pay attention to their hands and facial expressions,Pay attention to the clothes来辅助学生根据图片进行猜测,感受图片想表达的意思和氛围,实现了对后续听力内容的合理预测。通过对两张图片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合理的猜测,学生对于后续设置的环节有了更高的接受度,掌握的更好。<br> 第三,陈老师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排布,将重难点进行反复的呈现和操练。在并不了解文化背景时,很难将1a部分的匹配正确完成,所以陈老师对课本的任务进行了更改,设置为听录音写习俗,避免了学生在此环节中的盲目猜测,也可将此听力文本的重点进行清晰呈现。在回答的过程中,陈老师又呈现了目标句型,并给学生示范,帮助学生使用目标句型进行问题回答,并对听力文本进行挖空二听处理,充分利用了听力材料,再辅以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依次递进的方式,对重点单词和句型进行了充分的操练。<br> 第四,陈老师这节课全程都是立足文化交流背景下的文化冲击展开。在最后输出的过程中,通过Why did Maria make so many mistakes?Which country might she come from?What might others think of Maria?What should she have done before going to a party?多个问题的追问,学生逐渐形成了文化冲突的概念。在后续输出的设置上,陈老师采用了辅以重点句型帮助学生介绍我国习俗的方式,让学生有了更深入更真实的拓展,回归我国文化,展现文化自信,让本课有了更高的立意。<br> 在观课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自己的小建议。第一,在课件中,有一处人名Maria拼写有错误,需要更改。第二,在最后展示的过程中,学生的准备时间不够充分,若能适当的延长,辅以老师的一两个例子,学生可能会有更好的表现。但瑕不掩瑜,陈老师这节课任务设置得当,环节过渡流畅,没有硬着陆,处处铺垫都体现了陈老师的用心和巧思,合理的发散和拓展,做到了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非常值得我学习。<br>最后,感谢高老师为我们倾力创造学习成长的机会,将优秀课例分享给我们,相信每一次观看都会有新的收获,常读常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华科附中杨林老师评课</font></h3> <div> 今天观看了陈宇慧老师的一节课,虽然我仍是一个“小阳人”,精神状态不如常日,但这节课我却聚精会神了听完并觉得意犹未尽。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div><div> 1. 要重视对课本图片的解读<br> 图片的阅读也是阅读能力的一部分,学生需要具备解读图片的能力。我平时也会让学生描述课本图片、根据图片预测信息,但是没有陈老师做得这么充分、有效。陈老师先鼓励学生自己观察并输出信息,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图片更多的方面,比如:解读Marie这张图片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表情和衣着,让学生学会关注这些容易被忽视的信息,还为接下来的听力做了良好的铺垫。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欠缺后面这一步,以后会尽量落实在实践中。<br> 2. 要重视对人物感受和意图的解读<br>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体会人物的情感和目的对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学生惯性从己度人,却常常出现极端情况下的解读而非常规情况。所以,在平日教学里,我们要重视对人物情感、意图解读的训练,像陈老师这样,将这项训练融入在一个个小环节中,在解读图片时、在解读听力文本时、在读后思考时……<br> 3. 要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br> 不难看出陈老师上的是一节网课,这学期时不时的网课让老师们最头疼的就是互动了。但是从这节视频课来看,陈老师和她的学生并没有因为网课致使互动受阻或互动质量降低,这点真的非常值得赞叹!陈老师学生反应敏捷、积极开口,师生之间默契十足,给他们点赞。<br> 大道至简,这节课没有花里胡哨的设计,但是一环套一环,学生跟随着老师的引领,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culture shock、输出了Chinese costom,是一节实实在在学生有所得、有所获的课。<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光谷八初冯丹丹老师评课</font></h3> <div> 本单元主要围绕“文明礼仪和风俗习惯”这一话题来展开。本节课是一节听说课,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谈论不同国家的习俗,了解中西方人们见面礼仪的差别,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div> 陈老师这节课不论是在听前预测、听中练习还是听后训练中,都设计了符合学生实际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运用所学进行表达。比如听前预测时,从Maria 的穿着及面部表情入手,培养了学生读图的能力,为获得听力信息作准备。陈老师口语流利、发音优美,教学流程设计合理,有较强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英语和增长知识的快乐,增强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br> 另外,我还有一些自己的思考:<br> 1、导入部分 陈老师从Was Maria at the party? 到提问 Is this party formal? 过渡有些生硬。<br> 2、教授新生词时可引导学生先把图片中的礼仪自己分析出来,或者利用动图展示礼仪的动作,再教授新词是否效果会更好?<br> 3、展示国家的时候是否可以利用世界地图,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地理位置,培养地理学习素养。<br> 4、在完成听力材料挖空时以及在听后练习中,是否可以请不同的学生回答,完成角色扮演,让学生参与到真实情景对话中。<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光谷七初黄娟评课</font></h3> <div> 人教版九年级Unit 10 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 归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范畴,涉及的子主题为“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语言与文化”。本单元围绕世界各国的礼仪和习俗展开,学生通过了解不同国家的礼仪和习俗, 学会在不同场合恰当表现,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div>陈老师的这节听说课为本单元的起始听说课,对学生初步感知跨文化差异和交际至关重要。本节课的主要亮点有:<br> 一、教学设置有情境<br> 设置了较为真实的教学情境。课程导入环节,将2a听力部分的主角Maria前置,作为贯穿整节课的人物主线,设置巧妙。Maria作为一个exchange student的特殊身份,为1a部分formal party上Maria的缺席、而在2a部分参加非正式派对提供了真实的理由;Maria的兴趣爱好是旅游,也为听后活动Maria来中国旅游埋下伏笔,为听后小组活动——学生向Maria介绍中国礼仪与习俗提供了真实的情境,一举两得。<br> 二、教学活动有梯度<br> 教学活动的设计,从易到难,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br> 1.在听前进行了新词汇和表达的输入,在1b部分先听,让学生写出相应国家的问候礼仪,设置合理。且在Check环节,教师提供了完整的句式In..., people are supposed/ expected to... when they meet for the first time. 让学生在核对环节操练目标语言,比单纯机械地回答词组更有意义。<br> 2.1b 再听并填空,将核心语言抠空,进一步强化和感知本节课核心结构be supposed/ expected to。<br> 3.听后通过师生问答、学生自问自答的方式再次操练。<br> 4.听力活动2a先让学生听后选择Maria的举止错误,难度不大,有利于学生树立信心;然后再听并填空,让学生进一步掌握Maria举止错误的一些细节,遵循了moving from the general to specific的规律。<br> 5.听后进行拓展讨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引出文化冲击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培养入乡随俗的文化意识。<br> 三、课堂追问有价值<br> 有效的课堂追问可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这也是本节课的另一大亮点。每一次呈现主题图时,陈老师都进行了巧妙地问题设置和追问。第一张主题图出现,陈老师问了三个问题:Is this party formal? Do they come from the same country?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分别从三个方面:交际场合的正式与否、关键句型提示及猜测可能的话题对主题图进行了充分的解读,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在呈现第二张主题后,教师又追问:How does Maria feel? 让学生感知此时Maria的尴尬心情,无形中认识到得体交际的重要性。而在第二个听力内容结束后,教师又进行追问:Did Maria do it on purpose? 回答是No. 进而引出背后的根源:Culture shock.<br>教学建议:<br> 一、教学评价可多元<br> 本节课依然还是教师主导居多,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建议设置更多元的教学评价。比如:在最后Group work的环节,教师已经给出了3个维度的评价标准,可以在小组成员展示后,邀请其他学生进行点评。<br> 二、深层思考需引导<br>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没有被充分激发,生成的环节还是教师完成的。比如在引出culture shock的环节,教师提问:Did Maria do it on purpose? 回答是No. 这个环节应该先引导学生关注:Maria在遵循礼貌性原则的前提下依然犯了错,这时我们就要关注交际的得体性了,最后再探讨引起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文化冲突。而在文化冲突的比较中,总结三点:time/ greeting/ dressing, 这个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而课程最后,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整节课最后的价值生成也是教师直接给出,没有让学生积极思考得出结论。<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左岭一初张莹莹老师评课</font></h3> <div> 看了陈老师的实录课,我发现了这节课中的三大亮点。第一,陈老师很擅长带领学生读图。从课本中的一张Maria的图片引入,再带领学生仔细观察1a的图片,用四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首次见面不同国家的不同礼仪。基于图片自然而然地引出生词并带读生词。再自然地过度到2a的图片,Maria参加一个户外的非正式聚会。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发现Maria与图片中其他人格格不入,犯了一些错误,为后面的听力做了充足的铺垫。学生很容易能抓住听力中的重点,迅速完成听力练习。第二,陈老师的听后拓展活动设置的很巧妙。学生听出Maria所犯错误后,她顺势问学生Did she do it on purpose?来引出话题culture shock. 让学生意识到什么叫文化冲击,再带领学生分析中国,美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不同礼仪来深入了解文化冲击体现在哪些方面。随后再让学生思考遇到这样的文化冲击时,应该怎么做,自然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最后,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应该怎么应对文化冲击,所以陈老师设置了一个组内活动:向Maria介绍中国的习俗。并给出参考图片和相应的句型,让小组成员最终能顺利生成报告。第三,陈老师善于用简单的话语和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环节设置层层递进,环节之间的过渡流畅。与学生的问答自然,用简单易懂的话语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课堂以Maria参加聚会为一个主线,慢慢向前推进。推动学生逐渐理解社交礼仪。紧扣本单元的主题:人与社会。</div> 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在1a听力填空完成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问礼仪和回答的句型。这样学生能更清楚目标句型。在最后的总结环节也能更好地总结出学过的句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汤逊湖学校吴林老师评课</font></h3> <div> 作为汤校九年级教师,我们有幸见证陈宇慧老师的课例想法初步形成、修改以及最终定稿。她的效率很高,在决定上课的当周就把做好了课件。之后在高老师的不断指导下,反复修改了课件,然后又在不同的班级试讲,最终成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九年级老师也间接从她的课以及高老师的知道上学习到了不少东西。仔细观摩这堂课后有以下想法:<br> 一、陈老师的这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br> 1.课例主题和主线明确。单元大主题为culture, 本课以Maria为主线,讲述到她在美国的culture shock。<br> 2.较好的落实了核心素养。对于语言知识的重难点陈老师反复教后在后面的活动中检查、确保学生已掌握。通过听前预测和不断的读图,锻炼了学生的预测能力以及训练了学生不断思考的能力。听后的总结以及反思,训练了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等方面的思维品质。在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方面,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懂得了到了入乡随俗的道理。<br> 3.有深度进行文本研读。这一点在对图片信息的挖掘上体现的比较明显。比如第一个对话,有猜测Is it formal? Are they from the same country? 第二个对话更是对图片中的信息进行了进一步深挖,包括Maria的着装,行为以及心情和背后的原因等。同时听完一二个对话后又让学生进行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以及如何应对。在深度挖掘文本的同时促进了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br> 4.践行了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本课有学习理解类活动,有应用实践类活动和迁移创新类活动。涉及到本课重点句型be supposed to以及主要单词,陈老师有带学生反复读,并在应用实践活动中进行检查,确保学生已掌握。最后的迁移创新活动Maria来中国需要注意的点,活动也比较真实,并且用到了关键句型,做到了输入和输出的一致性。<br> 5.适当地运用了信息技术。作为线上课,陈老师有让所有学生开视频(录课中无法展示)来增加课堂氛围,同时后面的小组讨论有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从一定层度上缓解了线上课学生参与度不够的问题。<br>二、陈老师的课在以下方面还可以进行提升<br> 1.可以更好地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比如在刚开始介绍Maria时,教师说一句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介绍。再就是2a读图时,Maybe Maria is late.这句话也应该是引导学生说,而不是教师自己说出来。还有后面地culture shock也应该引导学生说,最后实在说不出来时,教师总结为culture shock.<br> 2.听前预测训练。在1b挖空的练习中,学生第一遍没有填出来,因为语速太快了。实际上这部分学生没有听之前是可以预测部分答案的。可以让学生听前先预测答案,然后再听。<br> 3.教-学-评主体要多样化。整堂课只听到师对生的评价,没有生生互评等。<br> 4.信息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如何在网课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进行口语练习,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光谷未来学校江雪老师评课</font></h3> <div> 今天有幸在区教研活动中观看了来自汤逊湖学校的陈老师的课例展示,在这样一个艰难的时期,这堂课首先给我的感受是不容易。线上教学,老师们可能常常觉得头疼的问题是抓不到学生,没有了面对面的沟通,直观的课堂,好像很多活动都难以开展。但是陈老师的这节课中学生的参与度是非常高的,同时整节课进行下来也非常的流畅。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线上课程如果老师在前期准备得非常充分,一样也是可以出彩的。<br> 另一方面,从教材的处理上来看,陈老师面对九年级的听说课的处理仍然是很细致的,从人物的导入,到图片中的细节处理。在问题的设置上,都是带领学生启发式的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得出答案。同时,在听力练习的处理上,陈老师一直要求学生用完整的句子来回答问题,这个也是我在课堂一直坚持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可能慢慢会羞于开口说,这样的要求也是把握住了每一个练习的机会。<br> 最后,陈老师在课程中也适时的渗透了文化知识,设计了相关的教学活动,首先是从听力材料中比对不同国家的习俗,然后请各小组向Maria介绍有关中国的习俗。个小组的活动报告中运用到了本节课的目标语言,是语言习得的输出,很流畅与自然。看到课程的这个部分,自己的脑袋里蹦出一个想法,就是在对比了几个国家的习俗之后,是不是还可以插入一个小的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去介绍一下他们所知道的不同国家的习俗呢?这样在文化渗透这个方面可能会更充实。大家交流之后,再回到我们中国的文化。<br> 以上是个人看了这节课例之后的一点感想,不当之处还请高老师指出!<br></div> 此次区级教研活动不仅推动全区英语线上教学,促进了我区线上授课经验的交流、沟通与切磋,更是惠及我校师生,收获满满。老师们表示在今后的线上教学过程中要不折不扣落实新课标要求,千方百计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以期真正实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font color="#167efb">供稿:汤逊湖学校初中英语组</font><div><font color="#167efb">供图:东湖高新区初中英语教师</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审核:高娟<br></font></div>

学生

陈老师

老师

听力

教学

本节

引导

光谷

图片

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