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千年宝刹,今见尊容</p> <p class="ql-block">小雨淅沥,快马御风</p> <p class="ql-block">山一程,水一程,莫高笑相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p><p class="ql-block">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p><p class="ql-block"> 王维的这首西出阳关,脍炙人口,意境深远,不喜欢此诗的人不多,怕多能脱口吟出。阳关属敦煌,当有个机会让你走进敦煌,在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活上一回,是不是很浪漫呢?</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第二次敦煌行正是此刻此景,天灰蒙蒙的,有些很低的云彩像骑着马儿一样,很快捷的在天上飘,空中不时洒下一些雨滴,干渴的大漠,从来是视雨如甘霖啊!可今天他就那么飘飘洒洒的来了,像个纯情的小姑娘,叫人莫名的开心。</p><p class="ql-block"> 通往景区去的电动大巴高大而宽敞,平稳的行进着,车窗外是一马平川,不是良田千顷,不是沟壑纵横,却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你仿佛走上了荒无人烟的月球。咋就那么多石头啊?大者如石碾,中者如西瓜,小者如土豆鹅卵,偶尔突兀,有快房子般大小的石头赫然就在地当间立着。在一望无垠的戈壁上,稀稀疏疏的小草萎萎缩缩的从他们中间挤出瘦弱的身影,远看如轻烟,似有似无,透出一层浅浅的绿。偶尔也能看到有成片的羊群,如移动的白云一般,东游西串。同样生而为羊,生在这里的羊群,和水草肥美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羊群,生活的境遇何其天差地远啊!导游朋友告诉我们,现在我们行进的地方都属于景区的辖区了,这里边连野骆驼都有呢! </p><p class="ql-block"> 随着车辆行进,我心中大感困惑,难道这就是我心仪已久的敦煌?咋个看不见我的九层楼,看不到金光闪闪的三危山呢?文字解语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原来,我们所看到的既大且盛的敦煌就是藏在这一堆堆的烂石头和荒漠里面吗?</p><p class="ql-block"> 原先开心的事儿,突然就不开心了,因为我注意到,车窗外的小雨渐下渐大,去西北旅行有几人带伞的?一车人有些焦灼,要是淋个落汤鸡连个换洗衣服的地儿都没有啊!事情就这么可人,待我们的车进到敦煌石窟的时候,这稀稀沥沥的小雨,竟是停了,真是好雨知时节啊!</p><p class="ql-block"> 我日里梦里,一直苦思冥想的敦煌原来是这样的,一条并不高大的小山脉,灰灰的横亘在你的前面,他的名字叫三危山。一条宽宽的蜿蜒河道,就从山脉的前面穿过,河道里因为下了雨而湿湿的,但却没有水流穿过。河面上有桥,参观的人从宽敞平坦的桥面穿过,就算进入了景区境界了。天气阴阴的,空气中润满了水汽,路面上还有刚下过雨后形成的水洼洼,水洼里亮晶晶的如一面小镜子,镜子里是一株株参天的大树。这些树木该是经过多少代人的培植啊?葱葱郁郁,倔强峥嵘,大漠中能有这么一方绿色的宝地,当真不易呢!这儿的树在我看来,依然是榆树,抑或是胡杨呢,总之是没叫出名字,好像他们也被佛心感化了,一律向佛窟的方向倾斜着,好像在集体鞠躬礼佛!</p><p class="ql-block"> 我们也终于要拜真佛了!</p><p class="ql-block"> 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红色建筑,飞檐斗拱,气宇不凡,走近了,才知道,这就是人们常称道不已的九层楼,才知道这就是敦煌莫高窟的最大坐佛弥勒佛造像,九层楼高下,人走进去,跟佛的脚趾头高矮差不多。说他是释迦摩尼后的第二代继承人,五十七亿七千万年后转世。届时,天地光明,人间大同。人常说,借我一双慧眼吧,这双慧眼大概就是能洞穿一切!还说,龙眉凤目,可是这龙凤都是世间没有的啊!那他们的眼眉又该是怎样的呢?我想就应该是面前这尊伟岸大佛的眉眼呢,很是顺溜好看。虽然此时洞内聚集了上百的参观者,但大家没有一个说话,连脚步都放得很轻,都十分虔诚。一边屏息聆听导游小姐那悦耳的解说,一边把尊崇的目光投给面前这尊享誉世界的弥勒巨佛。而参观者一旦注视到佛的眼睛,这你就算妥了,你会觉得佛也在注视你呢!他的眼神里似有光,温暖,纯净,似乎也还有三分喜悦,怜悯之情?总之,你会觉得很舒服,春风拂面,我想就是你此刻的心情。后来坐在回程的车上,我还时时回想起佛的那双眼睛,真像活的一样啊!过去人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要是一个人老做亏心事,会不会在那双眼睛下感到不自在呢?我不知道,但我觉得自己很从容!</p> <p class="ql-block">好雨懂我,视时而停</p> <p class="ql-block">莫高古刹,岁月峥嵘</p> <p class="ql-block">大树有趣,都集体朝向佛龛造像的地方倾斜,如同致敬!</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的石窟很多,有些人挨个的数过,有735个之多,每一个石窟的佛龛造相都各有特色,也都很传神生动。他们有的肃穆庄严,也有的温婉平静,有的怒发冲冠,也有的玩世不恭,甚至解说还示意我们,看,这尊菩萨有没有一点蒙娜丽莎的味道?维纳斯,思想者……一个一个都会从你的面前走过。从衣着上说,他们有的是异域风情,毡帽皮靴穿裙子,典型的西域风格,更多的还是咱中原本色,衣袂飘飘的,很是自然生动。看着眼前的景像,你会情不自禁想,咱们的古人真是了不得,一块烂生生的泥巴,他们怎么能表现着丝绸之柔软呢?可你看呀,真就那么生动?这圣地,这般圣境,真是乱了你的心,花了你的眼,你只会想好好骂一句,妈妈的,咱们的古人,可真能!</p><p class="ql-block"> 敦煌石窟的第158窟是朝拜者必去之圣地,这里是释迦牟尼佛涅盘时候的造像.随着参观的人流,我也进到了这个石窟中,我的耳边听到了一声声惊叹,真是太美了!</p><p class="ql-block"> 我面前的释迦牟尼佛要涅磐升天了,他侧躺在一个平台上,十五六米的身躯,比例匀称合体。他头枕莲花枕 ,一手托腮,一手很舒适地贴着身体。他的眼睛半睁半闭,嘴唇微笑着满含春意,面相平静如水,全无一丝悲苦之意。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多次造访过的香山卧佛寺,那中间的卧佛的匾额就是咱们最喜欢游山玩水的乾隆爷所提的:得大自在!要说人生悲苦,莫过于生离死别。而在此处,你会看到林林总总的众生相,最尊重最热爱的人要去了,他们有的在嚎啕大哭,有的在黯然垂泪,有的在冥思苦想,有的又在引亢高歌,这些簇拥在佛前面的众人,每个人都有故事,都是传说,都在给你诠释着无尽的真理,站在他的身前,任何人都会浮想联翩,都会觉得,氛围很难得,心情难平静,在这种氛围下慢慢参悟,参悟透了,你也就成了智者,成了神圣!</p> <p class="ql-block">面如秋水,参透人生</p> <p class="ql-block">干渴之地,甘霖成镜</p> <p class="ql-block"> 在敦煌莫高窟,我一直处于很恐慌的状态,脚下的步态总是慌慌的,急如星火。眼睛也是四下寻找着,寻找着我当年在京所看到的那尊要把自己魂魄勾去的佛,可又上哪里找得到,看这个有三分像,看那个也有三分像,可究竟又是哪个,我就只有困惑了!时间,时间,真是太快太快了,偌大的石窟群只给我们三个半小时的游览,一个一个洞窟看完小跑都不能够呢!可是你要取舍,又是哪个必看,哪个可以忍痛割爱呢?</p><p class="ql-block">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于是自己就只有慌慌的急如星火了!其实慌的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自己要极力寻找隐匿在石窟中的藏经洞!</p><p class="ql-block"> 1900年5月6日,道士王圆禄在清理石窟沉沙时无意中发现,石窟中的一个墙壁是空的,敲开来看,竟是一个堆满了宝器的藏经洞。里面有公元4至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娟画,法器等文物五万余件。这无意间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叩开了敦煌这座宝山的机关大门。这是泼天大事啊!不敢不报告,王圆禄将此事报告官府,本以为官府会重赏自己,不曾想官府昏聩,不稀罕这些破烂,王圆禄为生活所迫,也想用这些器物,换些维修石窟的银两,就这样无价的宝物被花言巧语的英国商人斯坦因,用二百两银子换去了20车东西,真是价值连城,损失惨痛啊!以后俄国人,德国人法国人日本人美国人如蝇逐臭,纷至沓来,几乎将藏经洞的宝物洗劫一空,只留残片在中国!以至人们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西方,在日本。中国的学者要想了解史料,必须得上人家博物馆去抄录,我的心在流血!敦煌在流血!</p><p class="ql-block"> 呜呼哀哉,我心痛彻!</p> <p class="ql-block">鳞次栉比,千年建设</p> <p class="ql-block">发现藏经洞的王圆禄道士,人虽然瘦瘦小小,委委缩缩,但却在敦煌史上,却就是绕他不过。</p> <p class="ql-block"> 在即将走完敦煌石窟的远端,我终于走进了第17号号洞窟。就是这个不大的洞窟,王圆录无意间石破天惊,敲开了藏经洞,诞生了敦煌学。这个洞并不大,目测一下也就百十平米的样子,洞窟成方形,覆斗形顶,有一禅床,上端坐一高僧,人说这是洞窟的主人洪巩!很清瘦的一位长者,目光平静地看着我们!这也是他的弟子们为他做的本身像。设想当年,这个被堆满了万卷经书宝藏的秘室,就这样伴着他的主人,或者说他的主人在用生命呵护着这一室的宝贝,他一定连呼吸都会觉得很局促,但他全然不顾呢,一护千年,一眼万里!</p><p class="ql-block"> 对这位以生命护卫我中华文化的密室主人,理应得到我们后来人的真诚尊崇与礼赞!</p><p class="ql-block"> 当我刚从光线暗淡的藏经洞中走出时,阳光已大好,眼睛被耀眼的阳光晃的难受,就恍若自己刚从封闭的旧时代完成了一次穿越。十七洞窟的迎面就是一处高敞的院子,鳞次栉比,串起不少的房间,门上写着藏经洞博物馆,进去,才晓得这处院落还就是当年道士王圆禄的住所。能住得起如此宽敞的王元璐,还上哪里说寒酸?想必由于有了藏经洞的开掘,他完成了一个从穷苦道士到富翁的飞跃!晚年的他,小日子生活一定不错。</p><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有成语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知怎的,这个成语,最让我勾起的,就是这个猥猥琐琐,其貌不扬的道士。王元禄,你呀你,该怎么夸你呢?</p><p class="ql-block"> 唉,那么些个宝贝,如今都在外国,真是可惜了的!</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沙漠中的聚宝盆</p> <p class="ql-block">荒漠中的一团绿色</p> <p class="ql-block">石窟不语,千年智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