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武平县武东镇有个安丰村。宋代即有廖氏、萧氏和其他姓氏在此开基,自明洪武二十九年萧姓外迁后,这里主要有廖氏拓殖家园。该村如今有600多户2000余人,1.2万多亩山林,1700多亩耕地。 </p><p class="ql-block"> 这里走出了开国少将廖步云将军。将军故居称“肯构堂”,“肯构堂”典出《尚书·大诰》:“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况肯构主屋乎?”“肯构肯堂”原来带有贬义,取堂号“肯构堂”,旨在提醒和期望后代,不负祖望而建功立业。“安居只把农桑劝,丰乐常将孝悌伸”“上大人积德绵长肯堂肯构追祖德,贞小子接祖承宗曰耕曰读育后人”,在安丰村留下的古对联里,有宗族光荣的历史,有族人美好的愿景,有为人处世的哲理,更有不惧困难、教人努力前行的动力。 </p><p class="ql-block"> 安丰村是红色的,那是一种戮力奋斗的色彩。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油箩寨成立了党支部,安丰3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编入武平独立团,后来整编成为红十二军三十四师,参加“湘江战役”,廖荣生(营长)、廖三仁、廖其敏、廖添生、廖唤桂、廖增本等战士与敌人顽强血战,英魂永留湘江之畔。廖树青在战斗中腿部中弹,历经千难万险回到家乡。廖步云(1914—2008年),1931年参加工农红军,历经三、四、五次反“围剿”,参加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功卓著。新中国成立后永葆老红军本色,长期在艰苦的四川和西藏工作,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廖氏族人历来崇文重教,清朝廖揆本创办“新文书院”,民国廖建康、廖养成、廖建树兴办“安丰初级小学”;改革开放后,旅台宗亲廖建安、廖小芙父女出资设立“安丰小学道德奖教奖学金”。前些年,在中国原驻瓦努阿图共和国大使廖金城的努力下,新文书院重新开办,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传播正能量。2018年,廖金城从北京把自己收藏和撰写的论文、书籍1000余本,赠送给“新文书院”馆藏,供村民阅读交流,提高了村落文化品位,助力乡村振兴。</p> <p class="ql-block">廖金城,1938年9月出生,福建省武平武东乡安丰村人。1951年2月就读于武平一中,1956年7月一中毕业后考入福建师范学院(现为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1960年7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国家对外文化联系络委员会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1971年10月调入外交部,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30年的外交生涯中,曾担任过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副处长和处长、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参加过联合大会及其法律委员会会议,联合国禁止酷刑公约会议、亚非法协会议、中英联合联络小组香港问题会议、与邻国边界联合检查委员会会议等工作。1996年10月4日,国家主席江泽民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任命廖金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瓦努阿图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廖金城大使于11月15日向瓦努阿图共和国总统让—玛利·雷耶正式递交了就任国书。1995年12月,廖金城根据本人对邓小平外交思想的认识和体会,撰写了题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邓小平关于和平解决国际领土争端的新思路及我国外交实践》的论文,并在外交部举行的邓小平外交思想研讨会上宣读。随后,该论文被编入《邓小平外交思想研究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中。其它论文还有:《威灵顿评传》(外国历史人物))、《评布朗宁、丁尼生、史沫特莱、韩素音》(《外国名作家传》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