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新课标理念 践行新课标教学——蓟州区开展践行初中语文新课标教学研讨活动

李无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冬日共研,催开一树梅香;追梦语文,沉醉一路芬芳。为了更好地践行新课标理念,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2月13日,蓟州区教师发展中心初中部通过腾讯会议召开以“践行新课标暨教学体系课题研究成果交流会议” 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会议由教研员张蓬华老师主持,全区初中学段语文教师参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上,张老师从“如何在课标实施过程中创设课题理念”入手,阐释了什么是课题、一线教师作课题的必要性、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等系列问题。张老师指出:课题研究是一个过程,要始终扎根于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并结合对新课标中“情境”“核心素养”等内容理解所创建的“初中语文诗词专题‘三境式’教学实践研究”课题进行阐述:课题如何选题、课题研究的一般流程、课题研究的分类、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课题研究的注意事项、提高课题研究质量措施等七个方面,对一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进行深入浅出的解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对课题研究和课题主持人提出三点要求:一要有“欲穷千里目”的教育情怀与专业追求;二要有“擅把金针度与人”的专业技能;三要有“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教育获得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会教师认真聆听并记录笔记,对义务教育阶段创建精准教学、精准教研、精准学习的课题研究有了新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下来,桑梓镇初级中学的李慧老师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情境”一词的分析解读入手,分享了在基于张老师创建的“初中语文诗词专题“三境式”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实践中进行的“以‘情’感染 以‘境’激发”为主题的“三境式”教学探索经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老师在教授《咏雪》一课时,创设“集”学、“咏”雪等几个活动情境来进行情境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语文时,体验实践要比单一的课堂听讲有效得多。因此,李老师采取创设户外真实活动情境“玩”雪——打雪仗的方式进行本课的教学激趣,学生通过多感官真正地体验雪。李老师又通过衔接雪“圈”、“赏”雪的分层作业设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语文学习素养,也更深地感受到了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拉近了学生与古诗文的心灵距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桑梓镇刘家顶初级中学的齐靖宣老师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借助情境为切入口,在对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诗歌进行综合分析时,确定以“山水田园诗主题的阅读与鉴赏”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并进行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实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齐老师通过任务设置,巧妙地将张蓬华老师提出的“三境式”理念融入诗歌阅读与鉴赏中。让学生在“读诗韵”环节中,自主收集诗人生平资料、开发课后补白部分进行诗歌诵读引导,将学生现有知识储备联系起来,从而浓厚学识情境;在“入诗境”环节中巧妙设置视频、材料阅读,丰富了学生的阅历情境;在“悟诗情”环节设置活动,创设联想情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堂教学中评价量化表的设置,助力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测自评,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习效果反馈,并为后续教学环节实施等提供调整依据,从而促成一节完整有效的情境式教学实践活动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最后,教研员张蓬华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点评。张老师高度评价了两位老师以及各学校语文教师团队在线上线下教学期间所做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指出本次活动是基于教学目标达成和教研需求为导向开展的有实效意义的研修活动。针对线上线下教学工作的开展,张老师提出:我们的教学要做到“真、问、活、实”,希望语文教师们争做学术、技术和艺术“三术”合一的专业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也是挑战。相信我们能积蓄力量,和着冬季的节拍齐心协力,共同拼搏,谱写蓟州初语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编辑:李慧</p><p class="ql-block">审核:张蓬华</p>

教学

课题

情境

新课标

教师

语文

实践

学生

张老师

张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