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上海外滩,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至今保存沿江坐拥的23幢风格各异的历史建筑,全长1.5公里。 </b></p><p class="ql-block"><b> 从南到北,以信号气象台标识起,依次为:亚西亚大楼,上海总会大楼,有利大楼(3-4号),日清大楼,通商银行,大北电报公司大楼,招商局大楼,汇丰银行(10-12号),海关大楼,交通银行大楼,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台湾银行大楼,友邦大厦,麦加利银行大楼,汇中饭店,和平饭店(沙逊大厦),中国银行大楼,工商银行(老沙逊洋行),杨子保险公司(农业银行),怡和洋行(外贸总公司),格林邮船公司(怡泰大楼),中国光大银行(东方汇理银行大楼),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33号),加上百老汇大厦(上海大厦),共24幢建筑。</b></p><p class="ql-block"><b> (外滩22号在中山东二路,临十六铺码头附近,“百年红楼”,因墙体开裂列为危房。1949年划归丰华圆珠笔厂,又称丰华大楼)</b></p> <p class="ql-block"> 没来过外滩,就算不上来过上海!外滩是上海都市形成与发展历史的标识。您游览了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了解了它的前世今生,才会在内心感受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上海,它不仅仅是中国的上海,更是世界的上海” 。</p><p class="ql-block"> (本篇照片中的解说文字,大部分取自本人在2010年为接待江西来“参观上海世慱会”大批次团队,而自我选摘整理编写导游词的笔记本)</p> <p class="ql-block"> “十里洋场烟花地,风云际会上海滩”,这是对清末中国赔钱割地、丧权屈辱下签订《南京条约》下开放的口岸上海滩,百年来景象的形象慨括。</p><p class="ql-block"> 外滩,位于黄浦江西岸,南自延安东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延安东路原是一条小河,叫洋泾浜,洋泾浜也是英法租界的分界线),北至苏州河的外白渡桥</span>这一大片滨江地带。最早的外滩,只是江边泥滩地,曾经是船夫与苦工踏出来的纤道,当时的上海,只是一个并不出名的小县镇,但却是一个“三江汇海”的水运枢纽之地,当年鸦片战争时被英美法帝国看中的-个重要口岸。老县城位置在南市老城厢,县城附近有条小河流,上海人在地名习惯用词中,一般把河流的上游叫作“里”,下游叫作“外”。所开放口岸的这片天然泥滩地是在这条小河流的下游,故称其为“外滩”。</p><p class="ql-block"> 1842年《南京条约》把外滩这一带初约830亩面积作为通商口岸被划定为英帝国租界,英殖民当局便在1849年今圆明园路西南、北京东路近外滩的一段建造了英国驻沪总领事馆(上海外滩的33号位置),开启了上海现代城市发展的起点。由于上海是长江、苏州河、黄浦江水路交汇于东海的水路枢纽,随着贸易的发展,英美法帝国租界的先后割据,在英国领事馆的南边沿黄浦江边一线,陆续出现了沙逊洋行、仁记洋行、宝成洋行、旗昌洋行、天长洋行等洋行建筑。这些建筑伴随着贸易的扩大与繁荣,及百年多来时间的推移,期间又经过了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才慢慢发展成为了今天“十里洋场”繁华的外滩。</p><p class="ql-block"> “协定关税”,口岸开放后的上海江海关,五十年来一直是由洋人来管理的,这个英国洋人赫德管理下的海关机抅,政府税收似乎年年“有所增长”,这与清朝衙门其它部门比较起来,好象还是“清廉“的,可见当时清政府各级官员的极度腐败。 </p><p class="ql-block"> 外滩沿江面至今坐拥保存24幢(包括上海大厦)风格各异的历史建筑,每幢楼房的形式与演变,其后都有着传奇故事,趣闻逸事,且建筑风格各异,代表着20世纪初世界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的一流水平,有古典式的、有折衷主义的、也有文艺复兴式的、还有早期现代式的。展现的是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群”。外滩建筑群尽管当初都是各国各自设计建造的,但在整体上却非常协调地聚集在浦江岸边。这是中国近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同时也见证着1843年开埠以来百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 </p><p class="ql-block"> 直到1943年8月,外滩上海公共租界于交还于汪伪国民政府,结束了长达一百年的租界时期。外滩于1945年才拥有自己的路名“中山东一路”。 </p><p class="ql-block"> 外滩从北向南依次贯穿了9条马路:南苏州河路、北京东路、滇池路、南京东路、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延安东路。</p><p class="ql-block"> 外滩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b> “气象信号台“,</b><b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外滩建筑群从南到北起点的标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气象信号台于</b><b>1884年由江海关建造的第一个具有报时、预报天气功能的气象信号台。1907年拆除了木制信号杆,由西班牙建筑师设计,改建成如今圆柱形信号台,高48.8米,1993年外滩综合改造时,又将整幢建筑向东平移了22.4米。 </b></p><p class="ql-block"><b> 全世界能够拥有如此规格的气象台建筑只有二处,一处在挪威,另一处在上海外滩,表明了当时上海是世界贸易、金融、经济、航运和科技创新的五大中心,被人们称为“阿脱奴婆”式建筑。</b></p><p class="ql-block"><b> (现场拍摄的一组外滩建筑群镜头,2023.8.12摄)</b></p> <p class="ql-block"> 中山东一路1号,亚西亚大楼(被誉为“外滩第一楼”,原名麦克波恩大楼,英资马海洋行。大楼外观具有折中主义风格,立面为横三段、竖三段式。底段与上段均为巴洛克式造型,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现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所在地</span>,是外滩南起的第一幢大楼,它的右边曾经是一条小河流叫“洋泾浜”(即现在的延安东路),洋泾浜是英法租界的分界线,河对岸南面是法租界,法租界的再南面是老城厢,即老上海县城的所在地。 </p><p class="ql-block"> 亚西亚大楼建于民国二年(1906年),共8层,竖三横三的造型,是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在上海成立的办事处,是上海高层建筑中最年长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中山东一路2号,上海总会大楼(<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华尔道夫酒店,曾是上海最为豪华的俱乐部“上海总会”。</span>属于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有“东洋伦敦”之称,外貌既效法英国古典主义,又参照日本帝国大厦) </p><p class="ql-block"> 现为东风饭店,1910年建。这座有2只小眼睛的建筑,一楼攴厅,二楼海员俱乐部,其余为客房。半圆形铁栅栏式的电梯是西门子公司制造,已有90余年的历史,拥有亚州最长的一条110多英尺的吧台,第一位住进华尔道夫酒店的中国人是李鸿章。</p> <p class="ql-block"> 中山东一路3号,有利大楼(原外滩4号,<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原名有利银行大楼、联合大楼,为美国有利银行所有,</span>英资公和洋行,文艺复兴式建筑) </p><p class="ql-block"> 现为新加坡佳通投资有限公司所在地。民国五年(1916年)建成,有7层,是上海第一幢钢结构大楼,钢材来自德国。该楼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均衡对称的建筑风格,但装饰上又多采用巴洛克风格的漩涡型图案。大楼有二楼专卖店,三楼是画廊,其余全部为美食,顶上有座小小的教堂,是中国最小的教堂,据说到上面去求婚,成功率是最高的。</p><p class="ql-block"> (有利银行在外滩的门牌是中山东一路3号、石刻牌是中山东一路4号)</p> <p class="ql-block"> 中山东一路5号,日清大楼(外滩5号,是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建筑风格相揉和的“日犹式”建筑。该楼是由日本清汽船株式会社与犹太人合资建造,英资德和洋行,日本近代西洋式建筑) </p><p class="ql-block"> 现为华夏银行和锦都实业总公司。楼高6层,占地1280平方米,底三层装饰比较简明,上三层有古典立柱和雕刻花饰,凹凸感强。整个建筑立面均用花岗石贴砌,与外滩的其他建筑交相辉映。 </p> <p class="ql-block"> 中山东一路6号,中国通商银行(外滩6号,1897年中国人自筹资金开设第的一家银行,<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此掀开了中国人在金融史上新的一页。属维多利亚哥特式建筑,该楼外墙采用花岗石贴面,</span>大楼第四层有五个尖顶层面,原先还有十字架,大楼第四层是尖券形的窗户,一、二层是典型哥特风格的花窗棂窗户。<span style="font-size: 18px;">拥有一排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尖角,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滩的典型建筑。</span>英资玛礼逊洋行)。</p><p class="ql-block"> 现属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是外滩现存最老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中山东一路7号,大北电报公司大楼(英资通和央行,文艺复兴式建筑,大楼<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己经4度易主。先后为大北电报公司,中国通商银行,长江航运公司,现在是泰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和泰国盘谷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span>) </p><p class="ql-block"> 泰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一座非常具有巴洛克主义风格的建筑,整体讲究的是统和对称,给人一种稳重古典的感觉,它的每一根柱子都是具有一种美感的,而且黑窗白瓦又给了我们一种视觉上的冲击。这栋大楼1907年落成,中间有一只隶属于天龙八部的迦楼罗造型,它是泰国皇室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中山东一路9号,招商局大楼(英资玛礼逊洋行,文艺复兴式建筑) </p><p class="ql-block"> 轮船招商总局大楼,这是整个外滩唯一一栋红色的建筑,作为中国人第一家自主经营的新式的轮船企业,轮船招商局于1901年在这儿创办。座西向东,三层的砖木结构,也成为中国股份制企业的诞生地。别看它外观小而低调,但却掌握了50%以上的港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滩建筑的典型,盛宣怀投资白银220万两,无论就具历史性或是艺术性而言,到了外滩都值得您去瞻仰一番。</p> <p class="ql-block"> 外滩的金牛“牛气冲天”! </p><p class="ql-block"> 美国的华尔街“牛”,在中国的上海外滩同样也“牛”。这头牛与华尔街上的牛,有异曲同工之妙处。它的设计者,都是来自一位美籍意大利的设计师,叫阿图罗.迪.莫蒂卡先生。</p> <p class="ql-block"> 中山东一路10~12号,汇丰银行大楼(英资公和洋行,古典主义建筑) </p><p class="ql-block"> 现在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解放后,这里曾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汇丰取“人聚可旺财、行汇能丰利”之意。<span style="font-size: 18px;">美德等国商人在香港注册了汇丰银行,</span>继1847年英国丽如银行入驻上海后,步丽如后尘,1865年汇丰抢滩在上海开出分行正式营业,并迅速膨胀成为在华最大的银行、外国殖民当局对华实施经济侵略的桥头堡。 </p><p class="ql-block"> 这幢老楼于1921年5月5日开工,于1923年6月3日竣工。当时的造价为1000万两白银,这笔庞大的建造费用几乎是汇丰银行两年的赢利,占外滩所有建筑造价总和的一半以上。是外滩横向展开门面最宽,占地面最广(3.2万平方米),造型庄重宏伟,彰显其雍容华贵,在外滩建筑群中实属罕见。 </p><p class="ql-block"> 汇丰银行这座罗马复兴式兼西腊建筑风格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是外滩建筑百科全书中最精彩的一页。东立面采用了严谨的新古典主义手法,正中高双翼低,正中的一个半圆形皇冠顶形形成构图中心。上下五层,横三段和竖三段划分得十分清晣和谐,横向是双柱廊和两翼,纵向分割成三中下三部分,主次分明,主体上顶部是巨大的古罗马圆穹顶,穹顶部先前为皇冠标志(1955年4月修缮,上海市人民政府从江西中路老市府大楼搬入汇丰银行大楼,曾在这办公过,并将皇冠标志改为了五角星),底部是三个典型的罗马式石拱门。罗马万神庙式的大半球穹窿顶,顶部小巧别致的巴络克尖塔,希腊科林斯柱,和罗马式石拱门,的造型“四美”,大楼无不在显示“银行王国”无可比拟的强大经济实力。 </p><p class="ql-block"> 汇丰大楼有三件稀世之宝,(1)是守护在三扇青铜门前南北两旁的一对铜狮子,由英国专门铸造,据说铸成后立刻将铜模毁掉,狮子成为绝版珍品。左边的一头张着嘴巴的狮子叫“史蒂芬”,史蒂芬是当时香港分行的总经理,右边的一头闭着嘴巴的叫“史迪”,史迪是上海分行的总经理,门口两旁伫立一对狮子嘴巴的一张一闭,代表的是资金吐纳之意。(2)是进入大厅内八角亭顶部的8幅彩色马赛克镶拼成的壁画,分别描绘了20世纪初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等8大城市的建筑风貌。画旁有文字“四海之内皆兄弟”。(3)是营业大厅内南比两侧各两排爱奥尼克式的28根13米高的意大利采集的天然的大理石石柱,其中有4根是整根采集没有任何拼接的。世界上总共才有6根,另外2根在法国的卢浮宫当中。 </p><p class="ql-block"> 这座耗资1000万两白银的汇丰银行大楼,被誉为“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考究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中山东一路13号,江海关大楼(汇丰银行的“姐妹楼”,英资公和洋行,“海关“三次改建时结合采用的是中国特色式、英国新歌特式,和典型的折中主义特点的建筑) </p><p class="ql-block"> 现仍为海关大楼,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12月19号),雄伟挺拔,与雍容典雅的汇丰银行大齐肩并列,相得益彰。是外滩中非常有名气的新古典的希腊式建筑,并吸收了欧州古典式建筑,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海关大楼总高十二层,其上部四层钟楼具有装饰艺术派特征,屋顶旗杆是当时上海的地理位置标志。外墙用金山石砌筑,门楣下是4根罗马花岗石的大柱子,整个大厦以上面的钟为中轴线设计,挺拔而立。上面的钟塔高33.5米,仿建的是英国伦敦议会大厦的大本钟,由英国乔伊斯公司造好后运到上海组装,据说花费2000两白银。钟楼分机芯房、铜钟座,旗杆台三层。直经超过12毫米的纲钢絲蝇代替了精细的钢絲,下面连接着三个巨大的钟摆,最大的重达一吨多,亚洲第一大钟。是世界最著名的现存唯有的三座威斯敏斯特大钟之一,另两座是在英国国会大厦,和俄罗斯红场斯巴斯克大钟。最早逢刻必奏英国皇家名曲《威斯敏斯特》报时曲,文革时改奏报刻乐曲《东方红》(每隔15分钟奏东方红曲中的一小节,每整点时完播放奏东方红)。声音洪亮而又慷慨激昂,向世人展示:中国人回来了!</p> <p class="ql-block"> 汇丰银行大楼和海关大楼,分别以外滩“第一大”和“第一高”(79.2米)的和谐组合,成为了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中最经典最完美的地标形象。 </p><p class="ql-block"> 两楼均出自建筑界赫赫有名的设计师乔治.威尔逊的大手笔。一个属于英资财产,一个是中国政府自己的产业。一个占业最多,体量最大,尽显雍容华贵,一个占地狭小,垂直向上英俊潇洒而挺拔。一个象似尽显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魅力的“贵妇人”,一个象似挥洒折中主义流派建筑特色的“白马王子”。两楼风格各异,却相得益彰,“她俩”横竖相邻,高低相衬,长狭相比,圆方相交,古典美与现代美融合,同塑起了上海建筑群跻身世界的一幅形象图。</p> <p class="ql-block"> 中山东一路14号,交通银行大楼(匈牙利鸿达洋行,装饰艺术派建筑) </p><p class="ql-block"> 现为上海市总工会,由鸿达洋行设计,建于1940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陶馥记营造厂承建,是上海解放前外滩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一幢楼,</span>属近现代主义风格。建筑设计强调垂直的线条,外立面简洁明朗。底层外墙用黑色大理石贴面,庄严华贵。进门两侧有紫铜栏杆装饰的人造环形大理石扶梯,上到二楼大厅,满目红色,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 中山东一路15号,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国民党中央银行、上海航天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都先后在此办公。德资倍高洋行,古典主义建筑) </p><p class="ql-block"> 现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竣工。该建筑结构坚实,装饰精致,以正门为中轴线形成对称结构底层大门有双立柱四根,两旁有洞形窗户。二至三层东立面有爱奥尼克柱子,窗户两边也有古典立柱装饰。外墙用白色釉面砖和花岗石相拼,色调和谐,底楼外墙用苏州花岗石轩石勒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外滩贸易中心</b></p> <p class="ql-block"> 中山东一路16号,台湾银行大楼(招商银行外滩分行,原是台湾银行大楼,又名中国农民银行大楼。大楼是外滩三座日资老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现今招商银行上海分行之所在大楼,建于1924年,占地904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带有日本近代西洋风格,同时又广泛吸取各国建筑的长处,如东立面又配有四根欧洲古典主义式的柱子,赋予大楼欧洲古典主义的风格。成为一个多种风格建筑的混合体。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之后,又在上海设立分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将台湾银行划归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所有。</p> <p class="ql-block"> 中山东一路17号,友邦大厦(原为上海字林西报大楼,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英资德和洋行,后期文艺复兴式建筑) </p><p class="ql-block"> 现为友邦保险大楼。是上海第一幢高层建筑,1923年竣工的字林西报大楼(1951年改名为桂林大楼),高8层,连地下室、夹层和顶上的两个亭子。可算是11层,曾是外滩当年最高的大楼。《字林西报》创刊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是英国人办的一张英文日报,也是在上海开设最大的新闻出版机构。《字林西报》起初只是一份4页的英文周报,刊登商贾行情、船期航班等交通信息,后因时常刊登英租界当局的文告、新闻公报,被称为租界工部局的喉舌。1951年停刊。大楼室内有白色大理石地坪、黑色大理石墙面和金色马赛克穹庐顶。</p><p class="ql-block"> 1957年交由市房地局管理后,租给中国丝绸公司上海分公司、香港中国旅行社驻沪办事处等单位。在1996年外滩房屋置换中,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在半个世纪之后又重返中山东一路17号,1998年正式开张,大楼也因此而易名为友邦大楼。</p> <p class="ql-block"> 中山东一路18号,麦加利银行大楼(外滩18号,英国丽如银行,由总经理麦加利命名而称,英资公和洋行,文艺复兴式建筑) </p><p class="ql-block"> 1955年,上海的房管部门接管此大楼,并改名为春江大楼。先后进驻大楼的使用单位有:上海家用纺织品公司、中波轮船公司、上海市水产局、上海水产协会等。</p><p class="ql-block"> 最早的英国丽如银行,1853年被渣打银行购得,后以其在华总经理的名义又称麦加利银行,是英国在华的重要金融机构,获取了对清政府财政金融事务的某些控制。1923年麦加利银行凭借实力,设计建造了这幢仿西方古典主义的银行建筑,1949年后改名为春江大楼。是一栋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市级经典保护建筑。2004年11月20日修复后的外滩十八号楼进门4根古希腊式的大理石柱是原装,来自200年前意大利托斯卡尼荒废教堂的遗物,它们便经英国人之手辗转来到上海。两盏量身定做的三米高威尼斯红水晶吊灯,全部由空心玻璃管组装而成,每盏灯由一百八十五个零件拼装起来。大堂的24K金砖马赛克壁画是全手工制作,其被打造成为国际知名时装、珠宝、名表、美食、娱乐、艺术中心。</p> <p class="ql-block"> 中山东一路19号,汇中饭店大楼(<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央饭店,</span>英资玛礼逊洋行,文艺复兴式建筑) </p><p class="ql-block"> 现为和平饭店(北楼),建于1854年,是第一家带餐饮业,现存最古老饭店之一。大楼门楣上刻有的1906,是翻新建造年,这是一幢以砖木为主并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的建筑。饭店高六层,其外观最出彩的是白色面砖,水平腰线和窗套细脚用红砖相饰,典雅秀美,“有声有色”,显示出典型的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屋顶上的露天花园与东西两端各一座巴洛克式风亭,成了坤士名媛品茗喝咖啡纳凉休闲,观赏黄浦江的最精彩一处,1965年改为和平饭店南楼。 </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1911年12月29号,中国同盟会借汇中饭店大厅召开了欢迎孙中山海归大会,17省代表选举了孙中山先生为南京政府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首次在此发表了三民主义演说。</p> <p class="ql-block"> 中山东一路20号,沙逊大厦(<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华懋饭店,</span>上海和平饭店,英资公和洋行) </p><p class="ql-block"> 现为和平饭店(北楼)。1965年,相互竞争的中山东一路19号的汇中饭店,与对门而屿的北楼中山东一路20号的华懋饭店“握手言和”,戏剧性的合并为一店,共谋旅游大业。 </p><p class="ql-block"> 和平饭店不是人们传说中的杜月笙建的,而是靠贩卖鸦片发财起家,上海首富,巴格达沙逊家族“后起之秀“维克多•沙逊所建,所以叫沙逊大厦。这位“跷脚(曾在第一次大战中受伤致残)沙逊”在投资炒作房地产又飞黄腾达了,1877年买下了占据“统帅”地住的南京路口这块地皮,野心勃勃地要在此建造堪称“远东第一楼沙逊大厦”。 </p><p class="ql-block"> 沙逊大厦三楼为自留办公,三楼以下租给商店银行,四至九楼为华懋饭店。饭店250间客房中最令人称奇的是分别按中英美德法日意西印九国不同特色的风格装饰套房,每套均面向黄浦江,号称“上海酒店业一绝”。 </p><p class="ql-block"> 华懋饭店(沙逊大厦)创建于1926年,共十三层,钢架结构,高达77米,平面呈A字形,屋面为高19米的墨绿色金字塔形铜顶,立面处理简洁,室内装饰精致,是当时外滩最豪华的1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鹤立鸡群,不可一世,成为了外滩的第一高楼,上海一座地标式建筑,有“远东第一楼“之称,1956年改为和平饭店。 </p><p class="ql-block"> 饭店目前还保留着一支比较古老的爵士乐队,成为了人们对上海比较古典的印象。 </p><p class="ql-block"> 在和平饭店的南、北楼之间,是中国很有名气的商业第一街,现在叫“南京东路步行街”。</p> <p class="ql-block"> 中山东一路23号,中国银行大楼(英资公和洋行,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 </p><p class="ql-block"> 中国银行大楼,位于中山东一路23号,外滩建筑群中唯一由中国人出资,中国人主持设计,自己承包建造的大楼。中国银行是由1905年清政府成立的户部银行,1908年改称大清银行。中国银行于1923年花费63万银元买进的原德国总会大厦,总部从北户迁入上海。以与驻上海的欧美银行相抗衡。 </p><p class="ql-block"> 1934年决定由著名建筑师、本行的建筑课长陆谦受主持设计,原设计方案为34层,将超过77米高的英商沙逊大厦。但因引起“跷脚沙逊”及英国等出面阻挠,中国银行廹于无奈,只得修改方案,降低建筑高度,改为15层,比趾高气扬的沙逊大厦金字塔顶还矮了30厘米,这段屈辱史实在社会广为流传。 </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建成。东部建筑十七层,采用框架式钢结构;西部建筑四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外墙用平整的金山石饰面,顶部采用平缓的尖锥形屋顶。中国银行大楼设计师大胆而出奇,融合了中国民族建筑鲜明的特色和纯正民间的建筑符号:蓝色琉璃瓦覆盖着典型的四方攒尖大屋顶。檐口下的是中国建筑特有的斗拱装饰,正面两侧从上到下配有中国古代钱币式的镂空花格窗,门檐下有孔子周游列国的浮雕。两扇巨大细雕的紫铜门前,蹲立着一对威武吉祥的天禄,寄托着辟邪迎春、招财纳宝、事业拓展的美好愿望。 </p><p class="ql-block"> 建筑是无言的史书。这是外滩唯一具有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一座高层建筑,也是20世纪30年代外滩唯一的中国建筑师主持设计和自己建造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中山东一路24号,老沙逊洋行(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英资公和洋行,新古典主义建筑)</p><p class="ql-block"> 现属中国工商银行, 1924年,横滨正金银行大楼,现属中国工商银行,为老沙逊洋行行址。</p> <p class="ql-block"> 中山东一路26号,扬子保险公司大楼(扬子大楼,英资公和洋行,折中主义建筑) </p><p class="ql-block"> 现为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1918年建,原为扬子保险公司大楼。</p> <p class="ql-block"> 中山东一路27号,怡和洋行大楼(外滩27号,影子思九生洋行,文艺复兴式建筑,原属英商怡和洋行)。</p><p class="ql-block"> 现为外贸总公司大楼,1922年建,怡和洋行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创办于广州,是英国最早进入中国的贸易商行。 </p><p class="ql-block"> 怡和洋行大楼,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典型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横、竖方向均作三段式划分,用科林斯柱装饰立面,外墙全部采用花岗石垒砌,基座和转角处粗石墙面表现出巴洛克风格,是上海最早采用石料做外墙建筑材料的实例。</p> <p class="ql-block"> 中山东一路28号,怡泰大楼,原格林邮船大楼。1921年竣工,占地1750平方米,呈东西长(70米)南北狭(仅20米)的长条形,考虑到临外滩一侧彰显尊贵,因此设计者仍将东向大楼和南向一侧做成主立面。建筑为近代复古主义风格,形成一种既厚重又古典的特有情调。值得一提的是,设计师充分考虑到建筑外观与功能的统一与协调,在临外滩的屋顶上设计了屋顶亭,犹如巨轮上的瞭望台,这也是上海为数不多的仿生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中山东一路29号,东方汇理银行大楼(英资通和央行,文艺复兴式建筑)。 </p><p class="ql-block"> 现属中国光大银行,1911年建,为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立面采用明显的三段式,中段列柱采用爱奥尼克柱式,内部居中设置楼梯,顶部设天栅,为当时银行建筑中的通用形式。</p> <p class="ql-block"> 中山东一路32号(外滩最北端,32号半岛酒店则是2009年新建成开业的大楼,便不纳入外滩群作介绍)</p> <p class="ql-block"> 中山东一路33号(英国驻沪总领事馆 ,外滩源壹号,南苏州河路口,外滩建筑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1843年11月8日,首任英国驻沪领事巴富尔抵达上海,先在县城内租屋办公。总领事馆(即上海外滩源壹号)<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建于1849年,是上海租界及上海现代城市发展的起点。区域内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官邸、原教会公寓、原新天安堂和原划船俱乐部五幢建筑是“上海外滩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1870年12月24日被一场大火无情烧毁 ,1872年6月1日开始重建,1873年完工。是外滩第一界面现存最早、现存完好的建筑,是格罗斯曼和鲍伊斯设计重建后的建筑,立面呈英国文艺复兴风格,并带有外廊式建筑特征。</p><p class="ql-block"> 后来由国旅上海分社、上海外资委等机关入驻,现为上海半岛酒店。</p><p class="ql-block"> (题外话:外滩33号是外滩建筑群系列介绍的最后一幢建筑,或许有人好奇问道为什么从外滩29号跳到了33号?19世纪中叶,原外滩30号为共济会会堂,原外滩31号为鲁麟洋行,但后来经过地产变更,直到解放,外滩30号及31号一直没有进行特别的改建,最终这两个门牌号便没有保留下来。外滩32号半岛酒店则是2009年新建成开业的大楼,便不纳入外滩建筑博览群系列)。</p> <p class="ql-block"> 外白渡桥,在中山东一路的最北端,与东大名路之间的苏州河河段上。1907年建成,是上海第一座钢铁结构桥,跨度52.16米,宽18.3米。 </p><p class="ql-block"> 上海人喻为“外婆桥”的外白渡桥在苏州河的最下游,与黄浦江交汇处,后来过桥不付费了,故称其名为“外白渡桥”。</p> <p class="ql-block"> 百老汇大厦(今上海大厦,外滩第24幢建筑)</p><p class="ql-block"> 说到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就不能不提百老汇大厦,这是因为:1.百老汇大厦与外滩许多楼宇都为同时代建筑,有血缘联系。2.外滩楼群和外白渡桥,上海大厦连线构成了典型标志的上海城市形象。3.上海解放时,第一面五星红旗从这大厦升起。 </p><p class="ql-block"> 百老汇大厦,位于外白渡桥之北,旁边原是美租界的百老汇路(今大名路),1934年由英商所建,大厦高76.7米,22层,平面形状成一字型,两端开叉,不显得单调,外贴面呈古铜色调,风格凝重,雄姿挺抜,和谐统一,迎合当时现代主义建筑潮流,大厦原址是上海英商电车公司。 </p><p class="ql-block"> 登上上海大厦18层上的观景平台,浦江两岸的风情尽收眼底。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陪同尼克松就是在上海大厦,眺望上海的。 </p><p class="ql-block"> 1951年5月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改名为“上海大厦”,现为挂牌五星级涉外饭店,</p> <p class="ql-block"> 黄浦公园是外滩的起点,始建于1886年,是外滩百年沧桑的见证人。</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公园,以人民英雄纪念塔为主景。人民英雄纪念塔矗立在公园东北部的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塔高60米,三块枪状塔体宛如擎天巨柱,象征着鸦片战争、五四运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 上海外滩建筑在结构和表现形式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p><p class="ql-block"> 第一时期以两层、三层的砖石结构为主,建筑形式采用欧洲古典式、文艺复兴式或券柱式。 </p><p class="ql-block"> 第二时期的建筑类型表现出多元倾向,欧洲新古典主义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并行,出现了钢筋混凝土和五层以上的建筑结构。 </p><p class="ql-block"> 第三时期(1925~1937年),欧美现代主义风格的“国际式”建筑传入,逐渐取代简化的仿古典主义和与商业化社会融合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十几层到二十几层的高层建筑迅速崛起。</p> <p class="ql-block"> 当您走过外滩那一栋一栋的房子,那一片一片的建筑,去了解去感悟历史的那一瞬又一瞬间时,您才深刻地理解到“这不仅仅是中国的上海,更是世界的上海”!</p><p class="ql-block"> 此时您耳边听到海关大钟正在报时播放低沉洪亮的东方红曲声时,您将从内心感叹到“中国,我们回来了”!</p> <p class="ql-block"> 浦东东方明珠动建前后的一组照片(1991年7月动建,1994年10月建成)。</p> <p class="ql-block"> 上海浦东开发前后的一组照片。(1990年4月18日,上海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务院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战略部署,制定了“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开发方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