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巅一颤的驼峰

三川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给我们村供销社送货的不是马车也不是拖拉机、汽车,而是双峰骆驼。骆驼是县供销社饲养的,主要任务是专门给各个公社、大队的社员驮运日常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及农具。县供销社的驼队是五到十九头,通常是拉单不拉双。每隔半月二十天,按全县各个公社大队的线路,轮流送货。</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放羊的人叫放羊汉、养猪的人叫喂猪的、照看瓜的叫看瓜的,直截了当,唯独牵骆驼的人的叫法与众不同。不叫牵也不叫赶,而是叫拉骆驼的。既然叫拉,说明拉骆驼的人一般是不轻易骑骆驼。他们既是装卸工,又是饲养员,还是向导。</p><p class="ql-block"> 当时,拉骆驼的人都是正式职工,挣的是工资。他们从县供销社的仓库里提上货,分装在骆驼的驼峰间和肚子两侧,然后送到各个大队。货物是安放在骆驼背上的垛子上,垛子实际上是一个紧贴骆驼身子的木架子。一般用牛筋和两根木棒组合而成。正好卡在驼峰前后。为了稳定,必须用牛筋或者麻绳从骆驼的肚底与木棒绑死。</p><p class="ql-block"> 驼队下村的时候。基本上是满负荷的。他们回城里的时候,又将供销社收购的各种东西用骆驼驮回去。比如社员们编的蓆子、筐子、笸箩、簸箕,传的麻绳,还有回收的鸡蛋、倭瓜籽等农副产品。骆驼垛子来回都不是空的,所以拉骆驼的人想骑也没法儿骑。再说县供销社规定,在驮货的时候尽量不骑骆驼。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因为路远,他们把货物整合一下,挪腾开一峰骆驼供拉骆驼的人骑,被骑的骆驼一般都是领头的那头,叫头驼。</p><p class="ql-block"> 在行进中,最高最大的头驼是驼队的先导,接下来是用一根缰绳作牵引链接在一起的。拉骆驼靠头驼,训练有素的头驼很懂得主人的意旨,人迈多大的步,它就迈多大的步;头驼走好了,后面就能方寸不乱。</p><p class="ql-block"> 驼队里面骆驼带的铃铛叫做驼铃。驼铃分为“叮铃”和“咚铃”。它们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叮铃被拴在最后一头骆驼的脖子上,只要能听到这个声响,就说明驼队正常没有丢失。咚铃壁厚且大,发出的响声是“咚哒,咚哒…”之声,声音比较沉闷,主要固定在运送的货物上面,防止货物丢失或滑落。只要听到咚铃的声音就意味着骆驼身上所背的货物没有丢失。咚铃一般放在离头驼较近的贵重货物上面。</p><p class="ql-block"> 拉骆驼的人或牵着头驼或坐在头驼上,眼看前方、耳听后面。如果听不到最后那只骆驼的叮铃声就可以判定驼队出现了意外,通常情况往往是缰绳断了,因而把骆驼中最后一头骆驼脖颈上的铜铃称作报安铃。</p><p class="ql-block"> 当时拉骆驼的人相当牛气,犹如八九十年代各个单位里的汽车司机。有吃有喝,谁也不敢惹。具体原因想必大家都知道。因为有句俗话叫做“把锅的在里手”。而更牛的是,人家戴个草帽、拿着鞭子,骑在骆驼的双峰之间,前倾一下后仰一下,一巅一颤的,那才叫个耀武扬威,真得羡慕撒小伙伴了。</p><p class="ql-block"> 你别看骆驼“人高马大”,可是,那种动物长得非常特殊,我给它们编了几句顺口溜:</p><p class="ql-block"> 躯长身高大、体毛黄褐色;</p><p class="ql-block"> 背上有两峰、前后有间隔;</p><p class="ql-block"> 头小脖子粗、弯曲如鹅颈;</p><p class="ql-block"> 眉骨高而凸、能挡风和雪;</p><p class="ql-block"> 眼圆睫毛长、水灵眼皮双;</p><p class="ql-block"> 鼻孔常忽塌、遇风能锁合;</p><p class="ql-block"> 嘴深分三瓣、天生刺不怕;</p><p class="ql-block"> 耳小毛发多、防风又阻沙;</p><p class="ql-block"> 腿长四肢细、足厚肉垫大;</p><p class="ql-block"> 尾巴细而短、平衡能散热。</p><p class="ql-block"> 注:忽塌即闭开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老人们常说骆驼很神奇,肚子里有个大水箱,一次能喝100多斤水。还说,骆驼长了两层毛,里面绒细外面粗长、冬暖夏凉。还说,骆驼力气大出路快,一次能驮四五百斤重物,每天走100多里路。</p><p class="ql-block"> 骆驼走起路来始终高扬着头,头顶与驼峰基本在一条水平线上,可谓昂首阔步。每头骆驼脖子下面都挂着一个大铃铛,在行进的当中,远远就能听到“叮铃叮铃”“咚哒咚哒”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小孩子们听到这种声音,立马变得异常兴奋。因为驼队给拉来饼干、糖块、柿饼等好吃的。于是小孩子们拽着妈妈的袖子开始磨缠。“我要买蜜枣”“我要买饼干”,爱学习的孩子们是“我要买铅笔”“我要买石板”。妈妈们通常给孩子们花上三五分钱最多不超过两毛就把自己的孩子安顿住了。村里的媳妇们听说驼队来,忙放下手中的活,快步赶往供销社,看看驼骆给拉来啥好布料、好头巾了。</p><p class="ql-block"> 驼队来了本是件好事,可是,卸完货以后站拦柜的(售货员)才开始点货。通常点货需要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大人孩子都在耐心地等待。这个时候,由于有的小孩儿深怕家长不给掏钱买东西,一直磨缠家长,有哭的有闹的。家长们一不耐烦,“叭”一个耳光就打在孩子脸上。</p><p class="ql-block"> 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真的是“为嘴伤心”。孩子们为了吃块糖,挨打是经常的。但是,再挨打也经不住那些好吃的的诱惑。只要家长掏钱给买,挨打心甘情愿。</p><p class="ql-block"> 卸货前,骆驼们仍然像行进中一样,自觉地排好队,卸完一驼再卸下一驼。卸完货以后,连同垛子被一块儿卸下。这个时候,骆驼开始吃干草。我们当地人把晒干的谷杆叫做干草。骆驼吃饱以后,开始喝水。喝完水卧倒身子,开始倒嚼,也就是书上说的反刍。骆驼倒嚼很有趣儿,把起初吃进肚子里的东西,一口一口地吐出来,然后再细嚼慢咽。嘴角的唾沫白白的、黏黏的,吐出来又吸回去有点恶心,但孩子们看得很好奇。</p><p class="ql-block"> 胆子大点的孩子,趁骆驼卧倒的机会,摸摸骆驼的头、骆驼的峰,甚至给骆驼挠挠痒、拽拽骆驼的尾巴。通常情况下,骆驼是很温顺的,不伤人。但只要你对它吼叫或者做出恐吓的动作,甚至粗鲁地真的动手动脚、用棍子挑逗,骆驼立马就翻脸了。</p><p class="ql-block"> 骆驼有个看家本领,就是用鼻子喷粘液袭击人。如果你对骆驼不礼貌,人家立马开始提防你,然后就开始积攒鼻涕,当积攒到差不多而你又不注意的时候,突然照住你的脸使劲一喷。哈哈,脸被糊住了、鼻子被糊的出气困难了,身上的衣服也弄脏了。最让人难忘的是,骆驼吃完青草喷人的那种东西,绿绿的粘液,气味十分难闻。就是这样,孩子们每次都忘不了逗骆驼。 </p><p class="ql-block"> 骆驼休息好以后,拉骆驼的人又将收购回的东西装在垛子上。然后县供销社再供应给市民,或者与其它公社互通有无。</p><p class="ql-block"> 驼队就要离开村子里了,女人小孩儿们又都跑出去,不光是为了再看看骆驼,更主要的是为了捡骆驼粪。骆驼粪形状像板栗但比板栗略大一点,外表光溜溜的,一点儿也不粘手。这种东西有什么用呢?用处大的很。人们把捡回的骆驼粪晒干,然后装进铁簸箕里,放在炭火上面焚烧,烧完后余下又细又白的灰渣。女人们用这种白粉一是为了装粉线布袋,以备缝衣服、引盖窝划线用。二是为了给孩子们爽身,相当于现在市面上卖的爽身粉。</p><p class="ql-block"> 儿时对骆驼的记忆很深,知道它们的长相、了解它们的习性。给我的感觉是:骆驼是非常有灵性的动物,性格温顺、任劳任怨。只要你好好对待它们,它们与你相处得很好。但是,你不能对它们有敌意、不能粗鲁地对待它们,更不能恐吓或殴打它们。否则,骆驼会毫不客气地喷你、咬你,甚至用蹄子踢你。</p><p class="ql-block"> 骆驼记忆力特别好,不仅能听懂主人的语言,甚至能非常准确地辨别出其他人的声音。主人说卧倒,骆驼立马执行;主人说起来,骆驼就像听到了行军命令,赶快起来,抖抖身上的土,准备出发。但骆驼也有不听主人话的时候,就是当你恐吓或攻击它的时候,它不听任何人的阻拦,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p><p class="ql-block"> 骆驼的报复心理特别强,如果你对它曾经粗鲁过,它肯定会把你记得死死的,一旦有机会,它会全然不顾地报复你。我们村的“四大肚”曾经用点着火的棍子烧骆驼的耳朵。那头骆驼就记住他了,只要“四大肚”一靠近,骆驼立刻就有了非常警觉的反应,然后想尽各种办法袭击他。</p><p class="ql-block"> 有一回“四大肚”终于给了骆驼一次机会。趁他不注意时,骆驼愣愣地准确地喷了他一脸绿绿的浓液。“四大肚”的眼睛一下被糊得啥也看不见,差点掉到骆驼蹄子跟前。要不是周围的大人拉了一把,估计最起码落个半死。所以,我们要善待骆驼、善待动物,特别是有灵性、为人类服务的动物。</p><p class="ql-block"> 骆驼的长相非常有特点,但跑起来样子特别难看。前后四条腿怎么看也不协调,该跳起来的没跳起来,该踏下去的没踏下去,简直无法用语言去具体描述。所以,我们当地人有句歇后语叫做“骆驼撒欢——四大没样”。</p><p class="ql-block"> 骆驼跑起来,速度是相当可观的。它们跑得时候,头不再是抬起的而是头低下来脖子前伸,身子一扭一扭的,驼峰在不停地左右颤动。如果是在土地上狂奔,扬起的土雾会遮天盖地。所以,我们当地人还有句歇后语叫做“骆驼撒欢——蚊子遭殃。”</p><p class="ql-block"> 经过训练的骆驼,主人让跪就跪下来,这样就可以方便把货物放在它的背上。如果压在骆驼背上的货物太多太重,跪着的骆驼就没法站起来。但只要骆驼驮着重物能站起来,不管货物有多重,它都不会再跪下,而是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到达目的地。在把骆驼压倒在地之前,你可以往它背上放任何东西。当骆驼背负的重量已达到它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时,哪怕只加一根稻草,都有可能把骆驼的背压断。所以便有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p><p class="ql-block"> 骆驼每年都要脱毛,我爹就托人弄点驼绒回来,让我妈妈用“八吊”给捻一些粗细不等的毛线。细线织手套、帽子,粗线织袜子、背心。驼绒织出来的东西相当暖和,在那个年代也算作“奢侈品”,所以倍加爱惜。</p><p class="ql-block"> 骆驼是有寿命的,一般情况下,在老死之前就会被人们像牛马一样杀掉。但是,人们是极不情愿杀骆驼的。骆驼得了病或者岁数太大不能干活时,最后免不了挨上一刀。让人觉着很心痛!</p><p class="ql-block"> 杀骆驼之前,要把骆驼的双眼用破布蒙得死死的,然后绑在树上,特别是要把头固定死,否则不好操作。骆驼骨架大、肉多,所以,我们当地人还有句俗话叫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我小时候吃过骆驼肉,肉丝粗粗的嚼不动,还微微有点酸味,口感不是很好。</p><p class="ql-block"> 现在想想,人有时真得很残忍。骆驼那么通人性,而且为主人服务了一辈子,最后主人竟然一点情面也不给留!</p><p class="ql-block"> 当年,应县供销社的驼队为调剂和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做出了较大贡献,应该值得纪念。但驼队坚持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就陆续地退出了历史舞台。随着胶皮轱辘大马车这种新式运输工具的出现,曾经辉煌一时的驼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和记忆,但那清脆悦耳的驼铃声仿佛还回荡在我的耳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