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上世纪七十年代有部南斯拉夫电影,</b><b>叫《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b></h1><h1><b>这让萨拉热窝这个城市名<br></b></h1><h1><b>为那个年代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所熟知。<br></b><b>而影片中的“瓦尔特”也成了</b><br><b>据说因为中国游客来萨拉热窝,</b><br><b>老爱向当地人打听瓦尔特在哪里,</b><br><b>所以,萨拉热窝旅游部门</b><br><b>干脆打造了一座瓦尔特的雕像,</b><br><b>以此来满足热情的中国游客膜拜。</b><br><b>“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b><br><b>“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b><br><b>这两句影片中的经典台词,</b><br><b>相信大多数的中国老年游客都耳熟能详。</b><br><b>可能七十年代的中国人民谁也没有想到,</b><b>南斯拉夫会在九十年代解体,</b><b>而今,萨拉热窝成为了波黑首都。</b><b>正义和英雄的化身。</b></h1><h1><b>此次旅游的目的地是素有欧洲"火药库"之称的巴尔干半岛,这不仅是因为那个临海又多山的地区,历史悠久,物产丰富,风光迷人,更多的则是为了追寻四十多年前看过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后,始终留在我记忆中的那些英雄情节。虽然光阴流逝,时过境迁,南斯拉夫后来又经历了一场残酷的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以至国家分裂,人民相残,想必早已物是人非,但我还是一直希望有机会去看看瓦尔特和他的游击队员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2019年7月18日,一个当年影迷寻访偶像之旅,就这样开始了。</b></h1><h1><b>感谢祖国改革开放实现一带一路,让我踏上了这片土地,感谢互联网,让我能更进一步了解这段历史并制作成美篇!</b></h1><h1><b>美篇制作选用《Moment of Peace 和平时刻》作为背景音乐,让我们祈盼和平,拒绝战争!</b></h1> <h1><b>影片里的主要角色扮演者,特别是瓦尔特的扮演者巴塔,生前曾多次来中国访问,为人们喜爱和熟知,中国领导人总理也亲切的接见了电影中的主要演员摄影师的扮演者吉斯!</b></h1> <h1><b>战争影片,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前南斯拉夫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了。之所以喜欢这部影片,是部枪战片又是决战片,是因为它塑造的主人公瓦尔特气质超群,英勇无畏,机敏过人。</b></h1> <h1><b>《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一部抒发爱国主义英雄情怀的大美赞歌,电影里的正面人物如瓦尔特、钟表匠谢德、苏里,摄影师吉斯,警察斯特里,谢德女儿阿兹拉,铁路养路工奥布伦等,反面人物德国党卫军上校冯·迪特里施、党卫军上尉康德尔、德国陆军装甲部队上校汪施道夫、德国党卫军上尉比肖夫、假瓦尔特康德尔、游击队叛徒肖特、德国第510摩托化团团长哈根中校等,都塑造的栩栩如生,使人可信。</b></h1> <h1><b>瓦尔特身上的机智勇敢,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他是那样的英勇善战,神出鬼没,既能密切掌握敌人的动态,又能亲历力行,或化妆成德军上校,或变成火车司机,忽而出现在医院、车站,忽而出现在叛徒家中,忽而又出现在清真寺里,不论是与敌人格斗,还是与敌人巷战,或者是与游击队员商议对策,他都是表现自如,义无反顾,英勇善战,所向无敌,属于绝对的领军人物。当我们看完这部电影,庆幸有这样的英雄在为民族和国家效力,有这样值得依托的头,民族幸甚,国家幸甚。再想想我们的当下社会,有些汉奸卖国贼,颠倒黑白,睁眼说瞎话,公然侮辱我们的先烈,抹黑民族英雄,实在是令人不齿和愤慨。</b></h1> <h1><b>这部电影虽然是前南斯拉夫拍的,但我感觉却一点也不遥远,仿佛瓦尔特就是中国的,为他骄傲和自豪。<br></b><b>而可悲的是,如今的南斯拉夫却因种种原因已不复存在,分成了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国家。</b></h1> <h1><b>仔细回味这部影片,竟然发现瓦尔特和游击队之所以成功,不仅是肩负正义,还因为他们身后是众多的劳苦大众支持,与我国的抗战有着惊人的相似背景,都是反对外来入侵,都是在人民支持下打倒了侵略者。</b></h1> <h1><b>旅行记忆~巴尔干半岛十国游<br></b></h1><h1><b>2019年夏,入境第五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 (波黑)<br></b></h1><h1><b>我们在阳光明媚的上午来到波黑首都萨拉热窝,游览萨拉热窝老城区,他和世界上老城区都一样,街道狭窄,市井浓都,我游荡在街头,用手机扑捉萨拉热窝的真实和美丽。</b></h1><h1><b>我们这代人对萨拉热窝耳熟能详,原于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来到这里,急需寻找拍摄电影中的场景。<br></b></h1> <h1><b>入住宾馆,张贴广告。</b></h1> <h1><b>纪念萨拉热窝二战胜利的英雄纪念碑--永恒之火。纪念碑上刻有象征前南斯拉夫国旗颜色,蓝色、白色和红色的文字,前面有一个海湾形的花环,里面有一坛永不熄灭的圣火。纪念碑刻意选取了有弹孔的墙,那是二战留下的永恒纪念碑。</b></h1> <h1><b>萨拉热窝它分为老城、中心城、新城等四个行政区,和煦的阳光下,城市两旁的手工店内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老城的小巷把清真寺、和店铺、咖啡馆、餐厅等串联在一起。连年的战争使这个鲜为人知的小镇成为名闻天下的城市,并成为各派力量争夺的焦点,最终变成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首都。它拥有欧洲大陆最丰富的宗教色彩,因其悠久的历史和宗教文化的多样性而被誉为“欧洲的耶路撒冷”。</b></h1> <h1><b>波黑和阿尔巴尼亚是欧洲穆斯林最多的两个国家,萨拉热窝是个美丽的小山城,不同宗教,文化在这共存共荣。<br></b><b>来到萨拉热窝,急于寻找电影中的场景,来探访“瓦尔特”的足迹,寻找铁匠铺、小酒馆、鸽子广场等场景寻找瓦尔特的踪迹,地下联络点的钟表店、瓦尔特大杀德军的钟楼……。</b></h1> <h1><b>圣心主教座堂,天主教,<br></b><b>是波黑最大的天主教堂,<br></b><b>也是萨拉热窝老城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b></h1> <h1><b>这就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中的钟楼,瓦尔特从窗中用机关枪扫射地面上的德军。</b></h1> <h1><b>我们步行在的清真寺的寺院中,电影场景中瓦尔特就是从这里看到了倒在了血泊中的钟表匠谢德。</b></h1> <h1><b>老城拥有最别具风情、五光十色的集市。在这里可以寻觅到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电影场景:鸽子广场、钟楼、铁匠街、清真寺及其绿色的圆屋顶等。</b></h1> <h1><b>萨拉热窝老城铁匠铺是电影中的拍摄基地,现有儿子经营,只有在此商铺中购买物品才能与他合影留念,合影是团友购买了他亲手打造的萨拉热窝老城风景相框。</b></h1> <h1><b>萨拉热窝老城铁匠铺电影拍摄基地</b></h1> <h1><b>因为是奥斯曼土耳其人修建,老城充满着土耳其的伊斯兰风貌,故也称土耳其老城,至今仍然保留着<span style="font-size: 1em;">500</span><span style="font-size: 1em;">年前的样子。老城街上各种纪念品店铺、手工艺品作坊鳞次栉比,各种土耳其风格的工艺品、日用品琳琅满目,还有大量餐馆,从</span><span style="font-size: 1em;">早到晚</span><span style="font-size: 1em;">都很热闹。</span></b><br></h1><h1><b><span style="font-size: 1em;">因为有地标,</span><br></b></h1><h1><b>我这个十足的路盲便不会迷失方向。<br></b><b>又回到老城区,再见钟楼和宣礼塔。</b></h1> <h1><b>旅行记忆~巴尔干半岛十国游<br></b><b>2019年夏,入境第四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 (波黑)<br></b><b>游览萨拉热窝的目的,就是亲临历史故事发生地看看种种景物,感受巴尔干半岛“火药桶”的核心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b></h1> <h1><b>不少未经修缮的民居墙上弹痕累累,千疮百孔。</b></h1> <h1><b>继续沿河前行就到了Vijećnicas市政厅,是奥匈帝国占领萨拉热窝时期建造的最富丽堂皇的建筑,是东西方完美的建筑结合,后来为萨拉热窝政府所在地。二战后,作为为波黑国立大学图书馆。</b></h1> <h1><b>两个战争让我记住了这个国家,"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波黑战争"是二战后欧洲发生的最大的局部战争。<br></b><b>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在这座桥的北端枪杀,引发了第一世界大战。历时4年,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南斯拉夫时期这座桥叫"普林西普"桥,南斯拉夫解体后,这座桥改为"拉丁"桥。这是立于桥头的介绍牌。<br></b><b>不少未经修缮的民居墙上弹痕累累,千疮百孔。<br></b><b>萨拉热窝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地方,它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山城,更主要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全城群山环绕,米里雅茨河由东向西穿城而过,城市房屋很多依山而建,红色屋顶,鳞次栉比。印象更为深刻的是,铁托领导下的游击队抗击法西斯的故事,历史上的一些重大的事变就发生于此。</b></h1> <h1><b>旅行记忆~巴尔干半岛十国游<br></b><b>2019年夏,入境第五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 (波黑)</b></h1><h1><b>波黑首都萨拉热窝游览古城,一派祥和景象,孩子们在广场上追逐鸽子,稚气、清脆、悦耳的欢笑声不时传入耳中,孩子们雀跃的身影闪现在眼前,让我心生喜悦。有谁能想到25年前这里曾经历了战后欧洲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历时三年,萨拉热窝几乎变成死城。沉重的话题,用手机记录所见所思。<br></b><b>游览首都萨拉热窝,虽然战争留下了很多痕迹,为了不忘那段伤痛的历史。幸而,战争己结束,人们走在街上轻松愉快,鲜花也兀自灿烂地盛开,并努力告诉人们:这个世界还是有美好的东西存在。</b></h1> <h1><b>这些人当年还是孩子,躲过了那场血雨腥风,是否会记住历史,不让历史重演。</b></h1> <h1><b>这位老人一定经历了那场战争,静静的望着窗外的宁静,是否会想起当年的枪声。</b></h1> <h1><b>作为母亲,尽管宗教信仰不同,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们永远不要遭遇战争,永远幸福平安。<br></b><b>几千名儿童死于波黑战争,我们行车路上曾见到纪念死去儿童的纪念碑。</b></h1> <h1><b>这里的工艺品充满了异域风情。居然在艺术品中看到用战争中残留的子弹和炮弹皮做成的工艺品,是提醒人们不要忘却战争?还是好了伤疤忘了痛?</b></h1> <h1><b>游览首都萨拉热窝,虽然战争留下了很多痕迹,为了不忘那段伤痛的历史。多彩的民族服装表示这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一个上午游览这个古城,让我了解了许多……,消灭战争,和平永恒!</b></h1> <h1><b>旅行记忆~巴尔干半岛十国游<br></b></h1><h1><b>2019年夏,入境第五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 (波黑)<br></b><b>入住波黑的比哈奇小镇乡村酒店。曾被称为“火药桶”的波黑比哈奇,一边是遍布弹孔的墙楼,一边是遍布鲜花盛开的住房,自然环境优美宜人。<br></b><b>参观费特希耶清真寺,位于比哈奇市中心,是比哈奇的标志之一。最初建于1266年,是哥特式风格的帕多瓦圣安东尼教堂,1592年左右在清真寺重建。是为数不多的欧洲伊斯兰教崇拜哥特式建筑风格之一。</b></h1> <h1><b>在比哈奇,到处可见外墙布满弹孔的建筑,那是战火纷飞年代留下的见证。但同时,家家户户窗前又摆满盆花,而一栋栋小屋窗前,也是鲜花盛开,人们笑意盈盈,友好地向我们招手致意……,那里很少有外国人尤其我们中国游客到此来游。<br></b><b>据说,当年铁托带领游击队在周边山里打游击,德军根本无法施展他们的现代化武器,因为这里的山看似不高不陡,却密林重重,不熟悉此地山势的人踏进就找不到回路。</b></h1> <h1><b>旅行记忆~巴尔干半岛十国游<br></b><b>2019年夏,入境第五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 (波黑)<br></b><b>游览亚伊采和特拉夫尼克,露天博物馆和加布保垒及蓝河。<br></b><b>这里和萨拉热窝一样被山包围,不同的是规模很小,更像是在山幼里。其实这座城市有山有历史人文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放到中国绝对是要深度挖掘旅游项目的地方。</b></h1> <h1><b>特拉夫尼克在现在是中波斯尼亚州的首府,1697-1850年是波斯尼亚的首都,因此这里留下了众多文化遗产,最著名莫过于StariGrad 特拉夫尼克城堡。这座堡垒建于13-14世纪,在当时起防御作用,是 波黑 保存完好的要塞之一。亚伊采除去堡垒清真寺教堂这些波黑 各地的常规景点,最出名的大概要算是亚伊采瀑布了。瀑布位于两条河的交汇处,是一个少见的位于城市中央的瀑布。<br></b><b>我们在古城内转悠,北门这里特别是北门外面可以看到城墙一直延伸到山上的堡垒,通过城墙与其他军事防御设施连接,这个巨大的圆塔和炮台。</b></h1> <h1><b>旅行记忆~巴尔干半岛十国游<br></b><b>2019夏,入境第五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 (波黑)<br></b><b>游览莫斯塔尔古桥,就是那座著名的古桥,甚至是波黑乃至整个半尔干半岛最著名的景观之一。也被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对即将要去的远方充满了憧憬,感谢互联网,将遥不可及的世界瞬间变得触手可及。</b></h1> <h1><b>石材的坚固质地,加上河水的柔情,</b><b>使老桥虽被炮轰,却并没有粉身碎骨,内雷特瓦河用母亲的胸怀,保护了这些拥有四百多年厚重历史的石材让后人依旧可以读懂她的沧桑和美丽。</b></h1> <h1><b>桥中央赤膊男子一直在做跳水自杀的惊险动作,正奇怪边上的人怎么都无动于衷,旁边知情人说,他是行为艺术家,要凑满20欧元的赞助,才会做一次跳河自杀表演。</b></h1> <h1><b>莫斯塔尔老桥是当地地标性建筑,连结两岸的两种宗教文明,一边是清真寺的唤拜楼,另一边则是天主教教堂,内战摧毁后复原重建的石桥,是不同文化、种族和宗教社会之间和睦相处的代表。</b></h1> <h1><b>基于其辉煌的历史和受到广泛的喜爱。 2005年7月,老桥和整个老城正式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莫斯塔尔古桥1557年奥斯曼土耳其的苏莱曼大帝下令建造这座桥。工程花了九年时间。五百年来,从东方土耳其来的商旅,经由这里去亚得里亚海和意大利 。而从西方采购的货物,依然从这里运往东方。东方的穆斯林,西方的基督教,也经由这道桥连接起来了。1995年桥两岸的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发生内战,古桥被炸塌,2001年开始重建,把掉进了河里的石料捞上来,不足部分从本地取材。至2004年竣工,修复得跟原来一模一样。</b></h1><h3><br></h3> <h1><b>旅行记忆~巴尔干半岛十国游<br></b><b>2019年夏,入境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 (波黑)<br></b><b>整个莫斯塔尔老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地方,浓浓的土耳其奇风情,和中国的古镇一样,也是商业味浓重,但对于女人们来说,这些琳琅满目的商品未必有什么不好,反倒是一头扎进去出不来了。</b></h1> <h1><b>我们所乘汽车抵达莫斯塔尔后,停在了新城教堂附近的停车场,步行前往不远处的莫斯塔尔老城。途中,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是,这座具有现代水准的天主大教堂,修长挺拔,高耸入云,线条简洁,在蓝天映衬下显得格外秀美,这是我们看到的莫斯塔尔第一道亮丽的风景。听导游说,这座教堂曾经在二十多年前的波黑内战中受到严重破坏,不久前刚刚修复完工,现在以崭新的面貌重现于游人面前。<br></b><b>地上硕大的鹅卵石,</b><b>是奥斯曼土耳其时期留下的产物,由圆形鹅卵石铺砌而成的古城库君斯鲁克在老桥两侧延伸开来,城中随处可见出售各类商品的小店,感觉这里穆斯林人居多一些,不管是游人还是当地人。</b></h1> <h1><b>墓碑上的这个年轻人,</b></h1><h1><b></b><b>生命定格在二十九岁。</b></h1><h1><b>但其实公墓中的很多很多人,<br></b><b>他们在人世间的历程都只有二十年左右,</b><b>有的甚至只有十七八岁。<br></b><b>不知至今还健在的那些母亲们,<br></b><b>埋葬着波黑战争中的牺牲者。</b></h1><h1><b>莫斯塔尔老城高处的一块地方,埋葬着波黑战争中的牺牲者,</b><b>鲜有人愿意来到这里,对世界充满探索精神的我,从来不避讳坟墓、不同国家的丧葬文化等,一些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东西。</b></h1> <h1><b>弹痕累累的围墙,因了美女涂鸦而生动无比。始于1992年终于1995年的波黑内战,是继二战结束以来,欧洲境内规模最大的战争,不仅是波黑人难以忘怀的一场大灾难,也是人类历史上的灾难。波黑内战给这个城市带来的伤痛,至今让人触目惊心。战争是人类最不可饶恕的罪恶,如果说自然灾难属于客观因素,那么战争就是人为制造的最大恶行。可恨的是,至今世界上依旧纷争不断,那些无家可归的难民,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问题。</b></h1><h1><b>拍了这么多照片,也算是到此一游吧!再见了波黑!</b></h1> <h1><b>旅行记忆~巴尔干半岛十国游<br></b><b>2019年夏,入境第六国阿尔巴尼亚🇦🇱。<br></b><b>阿尔巴尼亚对中国不少年轻人而言是陌生的,难怪导游提醒说:“别以为他在非洲”,好在我们团友基本都是60岁左右的老年人,大都记得毛泽东称他为“欧洲一盏社会主义明灯””。这次巴尔干半岛20天行程有机会去这山鹰之国看一看,这盏“明灯”是否还亮着。</b></h1> <h1><b>好在阿尔巴尼亚刚刚推出对六国免签政策,中国是其中之一,好事让我们赶上了,边境口只有我们一个团队,很快就过关了。<br></b><b>驱车沿地拉纳SH1号公路北行,二十多公里拐进一条小公路,车行几公里翻过一座小山,一座仿佛神话中的古城悄然耸立在半山崖间,让人眼前一亮,这就是阿尔巴尼亚的另一座历史名城克鲁亚。这座保持着土耳其文化原素的古城,在15世纪曾是阿尔巴尼亚反抗土耳其侵略武装的根剧地。小城上端的古城堡,城堡脚下原汁原味的土耳其巴扎像在对游人诉说着往昔的风流。<br></b><b>1982年,在克鲁亚古城堡内建立了一个斯坎德培博物馆,详细介绍了斯坎德培的一生。这个博物馆是由前社会主义时期领导人霍查的女儿和女婿设计的,博物馆本身设计成城堡的样子。<br></b><b>"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阿尔巴尼亚这个坐落在亚得里亚海岸边的神秘国度,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冷战时期,阿尔巴尼亚曾被我国誉为"欧洲的一盏社会主义明灯",因此,它也成为在我国所有对外援助的国家中人均受援额最高的国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政体变换,斗转星移,阿尔巴尼亚国旗双头鹰上的五星早已摘除,"同志加兄弟般的友谊"更是不复存在,这里依然是欧洲最落后的地方。</b></h1> <h1><b>旅行记忆~巴尔干半岛十国游<br></b><b>2019年夏,入境第六国阿尔巴尼亚🇦🇱<br></b><b>到阿尔巴尼亚旅游,首都地拉那是必经自然去打卡的。地拉那是阿尔巴尼亚首都和第一大城市,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相对阿尔巴尼亚悠久的历史来说,眼前的地拉那显的过于年轻。市中心以民族英雄斯坎德培名字命名的大广场,广场上有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立马横刀征战的塑像。中国援建的国家历史博物馆。</b></h1> <h1><b>中国援建的国家历史博物馆。</b></h1> <h1><b>博物馆内的珍藏品</b></h1> <h1><b>霍查亲自设计制造的金字塔,现己成为烂尾楼。</b></h1> <h1><b>阿尔巴尼亚,算得上欧洲大陆的奇葩国家,但虽然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上帝并没有亏待这片土地,给了她丰富的旅游资源。自从九十年代社会变革以来,周边国家和欧洲各国游客逐年增多,旅游业也开始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br></b></h1><h1><b>阿尔巴尼亚,作为欧洲的第三世界,虽然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配套服务卫生状况不如人意,但作为一位旅行者,你可以感受到当地人的热情友善,特别是作为中国人面孔的你我,更加普遍受待见。而低廉的物价会让你每一次的消费都觉得值。<br></b><b>第六国游结束了,再见了阿尔巴尼亚!<br></b><b>巴尔干半岛十国游美篇待续…</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