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白马鸡,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别名雪雉。是属脊索动物门、鸟纲、鸡形目、雉科、马鸡属的一种大型雉类,体长80-100厘米。共4个亚种。是中国特产鸟类。通体大都白色,头侧绯红色;头顶具黑色短羽,耳羽簇白色,呈短角状。胸淡灰色或白色,飞羽灰褐色,尾羽特长,大都辉绿蓝色,末端沾紫色光泽,羽枝大都分离,披散而下垂。黄昏时栖于枝上发出响亮粗犷的“嘎、嘎、嘎”叫声,远处可闻。</p> <p class="ql-block"> 白马鸡,雄鸟头顶密被以黑色绒羽状短羽;耳羽簇白色,向后延伸成短角状,但不突出于头上。上下体羽几纯白色,羽端分散呈发丝状。背微沾灰色;颏、喉沾棕,较长的尾上覆羽和翅上覆羽稍沾暗灰色,初级覆羽内翈暗褐色;外翈暗灰褐色而具白色羽缘,次级飞羽黑褐色而具紫色光彩。</p> <p class="ql-block"> 白马鸡,初级飞羽和小翼羽暗褐褐色;尾特长,辉绿蓝色,基部灰色,末端具带金属光泽的暗绿和蓝紫色;中央一、二对尾羽大部羽枝分散下垂。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体型稍小,羽色较暗淡。 虹膜橙黄色,脸部裸出,呈鲜红色,具疣状小突;嘴粉红色;脚,趾红色,爪角色。雄鸟具距。</p> <p class="ql-block"> 白马鸡,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和亚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带,这里的主要树种有红杉、岷江冷杉、云杉、高山栎、油松和高山松;有时也上到林线上林缘疏林灌丛中活动,冬季有时可下到2800米左右的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带活动;高山灌丛和草甸是白马鸡垂直分布的上限。</p> <p class="ql-block"> 白马鸡,留鸟。喜欢集群,常成群活动,特别是冬季至春季,有时集群多达50-60只。白天活动,通常从清晨一亮天即开始活动和觅食,一直到黄昏。中午多在树阴处休息,晚上栖于树上。善奔走,飞行速度慢,通常不远飞。受惊时常往山上狂奔,至岭脊处才振翅飞起,滑翔至山谷间。白马鸡不象蓝马鸡、褐马鸡那样怯懦,有时接近村落也不畏惧。叫声洪亮。在鸣叫时,昂首引颈,嘴几乎直向上方,尾也往上翘,姿态雄俊。马鸡用嘴挖土觅食。</p> <p class="ql-block"> 白马鸡,雉类鸟多集群活动,而马鸡的集群尤其壮观庞大,常常是多个家族几十只结群活动于松树和杜鹃灌木林中。在云南西北的白马雪山,秋冬季节时,会有200多只的白马鸡聚集在一起觅食,白花花的一大片,其他的雉类鸟从没有见到如此巨大的群体。马鸡的庞大集群跟众多的雀类小鸟的庞大集群活动不同:它们不是时聚时散,也不是纷乱无首、闻风四散的乌合之众,它们的集群有首领统帅,行动相当规律,有固定的夜宿地和觅食、沙浴场所。</p> <p class="ql-block"> 白马鸡,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叶、幼芽、根、花蕾、果实和种子为食。主要植物种类:瑞香狼毒、唐松草、毛香火绒草、四川忍冬、昌都山韭、川滇青冈栎、野苹果、枸子木、菥蓂、野豌豆、峨嵋蔷薇、珠芽蓼、假耧斗菜、杜鹃等。此外也吃蕨麻、草叶、草根、云杉花和果、海棠果以及青稞种子和蜘蛛、蜈蚣、步行虫等动物性食物,特别是繁殖季节和雏鸟。</p> <p class="ql-block"> 白马鸡,繁殖期5-7月。4月中旬群即开始逐渐分散成小群和配对,一雌一雄制。营巢于3000-4000米的向阳坡针叶林中,巢多置于林下灌丛中地面上或倒木下或林中岩洞中周围均有灌木或高草隐蔽,不注意一般难于发现。该物种已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6年,近危。已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摄 影:海阔天空摄影工作室</p><p class="ql-block">撰 文:海阔天空(刘佳)</p><p class="ql-block">音 乐:徐千雅《彩云之南》</p><p class="ql-block">拍摄地:云南丽江、白马雪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