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州德兴丁村: 惊现咸丰帝颁发的圣旨

根深蒂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古装影视剧中,经常能看到太监在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画面,感觉那圣旨既高端又遥远,是我们普通人几乎接触不到的神圣物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就通过一幅咸丰皇帝颁发给我们德兴丁村人的圣旨,来揭开她神秘的面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今年10月,一个机缘巧合的情况下,我得知我的一个朋友的朋友手上有一幅德兴丁村的圣旨。这个消息让喜欢地方历史文化的我感到非常惊喜,于是我让我的朋友和圣旨持有人说下,能不能把圣旨拿给我研究研究,看看写的内容是不是和我们德兴有关。圣旨的持有人爽快地答应了,在 10月22日,他就把圣旨拿到我家里来,让我研究。他说因为圣旨保管不当,上面的字他仔细认了,认不出来几个,让我帮忙看看,能不能弄清楚里面写的内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把圣旨摊开,稍微看了下,发现有丁宪铭三个字,我就几乎能确定这幅圣旨是颁发给我们德兴丁村人的敕命了。于是,我就答应下来,帮忙他搞清楚写的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圣旨全长约160厘米,宽约30厘米,是丝绸制品,左边满文,中间有“敕命之宝”两个红玺印,右边是汉字,是非常标准的清代圣旨制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圣旨的汉字部分,除了那个“奉”字清楚以外,其他的字都很难辨认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听说搞成这么破的原因是圣旨的原主人的父亲拿它当裤腰带系过很长的一段时间。说这块布又长又软,当腰带系着非常舒服,这奢华程度,恐怕系“爱马仕”皮带应该也相形见绌了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过,请不要怪这位父亲不识货,也许正是因为他把圣旨当成了裤腰带,才让这幅圣旨得以保存到现在。如果把她当宝贝供着,在那“破四旧”的年代,很可能早已被付之一炬了。</b><b style="font-size:15px;">(经常听老人讲我们占才在那年代烧掉的那些好东西,真是心痛。)</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汉字部分复原图</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过仔细辨认和查阅资料,终于在一个星期里,我把圣旨里写的内容一字不落的认出来了。我又按照清代圣旨的制式在画图软件里复制出这幅圣旨汉字部分的模样。(见上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接下来,我们就研究研究这幅圣旨到底是在讲什么内容,一起来揭开她高高在上的神秘面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原来啊,这幅圣旨是咸丰皇帝追封德兴丁村村民丁宪铭为九品登仕佐郎的敕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等等,有心细的人已经发现了圣旨通篇都没说丁宪铭是我们德兴丁村人,你不会因为丁宪铭姓丁,就说他是我们德兴丁村人吧,天下姓丁的人可多着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提得好,这个问题如果在伪史充斥的西方国家那真是个大问题,就很难考证了。但在有上下5000年文明历史的我们国家就不是个问题了,因为我们的老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发明了《宗谱》这个宝典,在这《宗谱》里,我们的每一位先辈都有一个简略的生平介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于是我查阅了丁村的《丁氏宗谱》,《宗谱》的第77-79页上清楚的记载着宪铭公、廷选公和汪氏他们三人,并重点介绍了“廷选公因己职钦授诰命荣封父母”,所以说这幅圣旨毫无疑问是咸丰帝钦授给我们德兴丁村人的。</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圣旨的汉字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话归正传,这幅圣旨究竟讲了什么内容呢?因为是古文,现代人看着估计十有八九都是头大,我就用我半桶水的水平勉为其难地为大家翻译翻译,谬误在所难免,还敬请大家批评指正。</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圣旨的满文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设置官职,是为了让有才能的人都没有被埋没。奖赐你辈施加恩惠,让人知道皇帝的恩宠是有原因的。你丁宪铭乃是捐职从九品官衔丁廷选的父亲,你心地淳朴,行为严谨合礼,端正大方,教诲子孙严格,又讲究方法。教育儿孙良善传家,现在以你儿子功绩,遵照先例,热心诚意地追封你为登仕佐郎的官衔,这是皇帝恩赐给你的任命。呜呼!你在世时得到了儿子的孝敬,现在又把难得的皇恩礼遇赏赐给你,这个官位的任命是和你的才能相应称的。非同一般的荣耀要用正大光明的方式传达,让大家都以你为典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皇帝的旨意又说:丁廷选你对国家尽心的奔走效劳,这样的忠心是来原于你的孝心。在家里孝敬父亲,必然也一样孝敬母亲。你汪氏乃是捐职从九品官衔丁廷选的的母亲,你天性柔和,在家里端庄严整言行谨慎,勤勤恳恳地相夫教子。在大庭广众面前雍容华贵。现在以你儿子功绩,遵照先例,热心诚意地追封你为九品孺人。呜呼!至亲能得到这么丰厚的恩荣,丁廷选你要励精图治做出更大的成绩来报答皇上的恩宠,安靖恭谨是你等儒士应该效法的优良品德。现在皇上特地开恩表彰你母亲汪氏的美德,让天下人都知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咸豐陆年拾月叁拾日</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敕命之宝御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以上就是这幅圣旨的大概意思,通过这样一翻译,大家是不是有点拨开迷雾的感觉?“圣旨原来就这样啊,也不是那么神秘呀!”如果有这感觉,说明我这篇文章没有白写,多少帮您揭开了一点点关于圣旨的神秘面纱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人会说“宪铭公在道光年就去世了,22年后再追封他为官有什么意思呢?”其实,在古代这种追封祖辈、父辈为官的情况是很盛行的,古人认为这就是真正的“光宗耀祖”。这和现在“追认某某为党员”“追授某某为一等功”的意义也非常相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咸丰六年,正是国家陷于内忧</b><b style="font-size:15px;">(长毛)</b><b style="font-size:22px;">外患</b><b style="font-size:15px;">(鸦片战争)</b><b style="font-size:22px;">的危机当中,我们的廷选公在那关键时刻,毅然决然的为国、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得到了咸丰皇帝的特别荣封,为我们德兴丁村有这样的乡贤点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代代国人无论在经营家庭,还是在服务社会,乃至于报效国家之时,都能够珍惜历史的传统,珍视前人的荣光,从而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为民族振兴和复兴注入蓬勃的生机,也从而真正做到了薪火相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生而为人,我们要慎终追远,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感谢陈先生、曾经王家、许有林、丁昭伟、丁金田、丁良生、丁武来等人在编辑此文时给予的帮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王发荣编辑于2022年12月12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