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家长学校公益直播】————敦煌市东街小学六年级(3)班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之《警惕家庭规则教育的误区》

我是灰不要吹

<p class="ql-block">东街小学六年级(3)班家委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参与:东街小学六年级(3)班全体家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讲:石宣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张峻熙妈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审阅:任老师 杜老师</p> <p class="ql-block">别让规则教育限制孩子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1.限制了想象</p><p class="ql-block">2.限制了快乐</p><p class="ql-block">3.限制了探索</p><p class="ql-block">4.限制了善良</p> <p class="ql-block">一个人的规则意识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孩子的学习能力、模仿能力都是在无形中就开始发展了。在他还不能准确理解规则的概念和意义的时候,或许他已经在遵守着、或破坏着某些规则了。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需要父母以身作则,遵守规则,敬畏规则。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在孩子的耳朵旁边念经——“你得这样,而不是那样”,孩子会很烦躁,并且不重视你的这种“培养”。真正的培养是适度的言传+具体的身教。新闻事件中的女子在车子还没驶出猛兽区就下车,如果她不图一时心急,不走这个捷径,等车子离开了园区再下车,那就可以避免这场家庭灾难了。</p> <p class="ql-block">规则教育中家长要警惕的误区</p> <p class="ql-block">1.只对孩子不对父母</p><p class="ql-block">2.只讲道理没有行动</p><p class="ql-block">3.只讲遵守缺少人性</p> <p class="ql-block">误区一:这些规则只要孩子遵守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如果大人一味地要求孩子来遵守这些规则,但是自己都做不到,这个规则的制定也就失去意义了。 所以家长在给孩子设定规则的时候一定要先反省一下自己。如果自己都不好,作为家长大人又怎么可以理直气壮的要求孩子这么做呢?因此,父母在给孩子设立规则时,一定要以身作则,不能把自己办不到的事情强加到孩子身上。</p><p class="ql-block">误区二: 家庭成员的规则要求互相矛盾。</p><p class="ql-block">目前中国的社会现状就是“四二一”的架构模式。孩子自然也就成了塔顶的明珠。家长尤其是老人因为疼爱孩子的方式不正确,往往就会不自觉地打乱了父母制定的规则。虽然大家疼爱孩子的心情是一样的,但是如果对孩子的要求出现了分歧,孩子往往都会找一个最容易攻克的对象来打破这个规则。即使家庭对象对某些问题看法不一致,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执,可以一方先妥协,事后再沟通。</p><p class="ql-block">误区三:通过物质和棍棒来支持规则</p><p class="ql-block">既然是制定规则就要考虑规则和持续性和可行性,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制定规则的时候非常随意。心情好时,用物质来诱导孩子;心情坏时,又会棍棒相加。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反而会失去做父母的威信。给孩子设立规则,就应该让他明白的知道,这些都是他必须要遵守的事情。还要让他知道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p><p class="ql-block">误区四: 规则泛滥。</p><p class="ql-block">很多控制欲很强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预设的方式来成长,往往给孩子制定不计其数的规则,最后搞得孩子无所是从,简直就成了孩子的枷锁,这些规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养成,让孩子变得毫无主见。</p><p class="ql-block">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通常的说法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为了不使自己失望,只能给孩子不断地施压。并让孩子在规则中长大,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迎合家长、迎合老师甚至迎合社会评价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样的优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父母需要给孩子讲的七个规则</p> <p class="ql-block">1.受到帮助说谢谢</p><p class="ql-block">2.做错事要及时道歉</p><p class="ql-block">3.不擅自拿别人的东西</p><p class="ql-block">4.不对别人口头论足</p><p class="ql-block">5.不打断别人的谈话</p><p class="ql-block">6.不轻易打扰别人</p><p class="ql-block">7.拒绝不舒服的请求</p> <p class="ql-block">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后,家长一定要给孩子立规矩,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给孩子立规矩就是让孩子懂的规则,做一个受欢迎的人,所以家长一定要给孩子立的七个规矩。</p> <p class="ql-block">1、没有经过允许,别人的东西不可以乱拿</p><p class="ql-block">(这是教养)</p><p class="ql-block">2、绝对不能说脏话和做任何不雅的行为</p><p class="ql-block">(这是素质)</p><p class="ql-block">3、遇到长辈或老师一定要先礼貌地打招呼</p><p class="ql-block">(这是礼仪)</p><p class="ql-block">4、与别人沟通时 不能打断别人说话</p><p class="ql-block">(这是尊重)</p><p class="ql-block">5、善于为自己的过失和错误的行为道歉</p><p class="ql-block">(这是担当)</p><p class="ql-block">6、用过的东西,看过的书籍都要放回原位</p><p class="ql-block">(这是习惯)</p><p class="ql-block">7、至少有一项体育爱好,锻炼身体不能少</p><p class="ql-block">(这是健康)</p> <p class="ql-block">制定规则的时间和方式很重要,有人认为,为孩子制定规则过于死板,会扼杀他们的天性,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实际上不是。适当的规则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行为的界限,给他们安全感。没有规矩的孩子不仅会限制自己的个人成长,而且很容易成为大家都厌烦的“熊孩子”。当他们长大后,也很难站在社会的立场上。两岁以前,孩子的自我意识可能还没有萌芽,他们理解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还不够,所以现在制定规则还为时过早。然而,两岁以后,孩子们有了自我意识,他们的行为更加武断。这时,他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规则,让孩子从小就树立起规则意识,在大人的提醒和引导下规范自己的言行。比如,不能随便打人,吃太多零食,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等,这时,孩子会对规则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如我所愿,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事情不能做。3-6岁是制定规则、帮助儿童发展主动性、自发自觉地做某事、能够控制自己不做的事情的关键时期。比如玩玩具后,要把玩具放远,吃完后要主动清理自己的碗碟和桌子,开车时不要乱跑或踢,电影院里不要吵闹,也不要乱扔垃圾等。当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一些基本的规则被建立起来,这将促进他未来的自我控制和行为习惯。否则,当孩子6岁以后甚至更晚开始有一些规则时,就会发现执行起来特别困难,孩子和家长都在受苦。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在制定规则时不应太“专制”,只应遵循自己的想法。除了必须严格遵守的安全规则外,还可以与孩子讨论和讨论其他规则。他会有参与意识,能够自己做决定,遵守规则的热情会更高。确定了哪些规则后,可以清楚地写在纸上,贴在明显的地方,方便打卡和学习。很多家长在执行这些规定时,总是陷入一种误解:情绪激动。孩子玩手机要到规定时间玩,大人抢走一部手机:“不要玩!”孩子早上起床不准时,大人一直唠叨责骂孩子迟到;孩子在地铁里乱跑,违反规定,大人开始在公众面前责骂孩子等等。如果孩子在为他们制定规则时总是受到责骂、叫喊和威胁,他们会觉得遵守规则是一件痛苦和可怕的事情。他们从心底里会抵制、排斥、不愿与父母合作。例如,许多家长在看到孩子拖沓、拖延和不做家庭作业时比他们的孩子更焦虑。他们经常失控,勃然大怒。给孩子们的信号是:别担心,反正我父母还在赶时间,会督促我去做的。这样,孩子只会越来越依赖父母,不良习惯也会越来越严重。所以问题是,孩子们怎么能表现得不发脾气呢?首先,家长应该意识到,规则不是用来惩罚和限制孩子,而是一种保护和帮助孩子更好成长的方法。在实施细则时,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心平气和,不急躁;态度坚定,不妥协,不随意改变。孩子不能做他们想做的事,这肯定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家长一定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接下来再讨论规则。例如,当孩子们吃饭时,他们不得不玩玩具。你可以告诉他们,“我知道你想玩那个玩具,但吃的时候要吃得好。这是规则。”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意识到遵守规则对他们有好处:比如,当他们回家的时候,他们可以先写作业,而不是磨蹭,然后他们可以自由地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他们不必在早上很晚的时候赶着做作业;当他们准时起床,早上不睡在床上时,他们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吃早餐、上学,不用担心迟到,也不用面对老师的批评。家长可以事先告诉孩子后果,让孩子自己选择;也可以采取体验式教育,让孩子自己体验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有了更多的经验,他们自然会选择遵守规则,享受良好的后果,从而自发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另外,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不要当众批评孩子,也不要用攻击性的语言攻击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表现好时给予一定的鼓励。用这些科学的方法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遵守规则,比用情感粗暴地叫骂要有效得多。父母自己的言行总是比孩子制定的规则和苦口婆心的布道更有效。因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只有尊重和认同某个人,才能相信他说的话,按照要求去做。因此,如果家长希望孩子表现得端庄,他们应该先树立一个好榜样。家里的生活习惯和外面的道德标准都对自己严格要求,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做一个让孩子相信和认同的好家长。</p>

孩子

规则

家长

遵守规则

他们

制定

自己

父母

意识

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