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成为更好的父母 |</p><p class="ql-block"> 风靡世界的25个教育法则</p> <p class="ql-block"> 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是所有家长共同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然而,如何更好地养育孩子?</p><p class="ql-block"> 如何做一个好父母?</p><p class="ql-block"> 也是所有家长都想得到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这些话题早在百年前,</p><p class="ql-block"> 众多教育学家们就在聊。</p><p class="ql-block"> 经历时间的积累沉淀,</p><p class="ql-block"> 和无数父母的亲身试验,</p><p class="ql-block"> 世界最伟大的25个教育法则脱颖而出,</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一起学习,</p><p class="ql-block"> 成为更好的父母!</p> 感觉剥夺:自己品尝生活的滋味 <p class="ql-block"> 大拿蒙特利尔海勃实验室的心理学家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者带上半透明的护目镜,限制其视觉;用单调的声音限制其听觉;在他们手臂上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用夹板固定腿脚,来限制其触觉。被实验者被安排在几个单独的实验室里,几个小时后,他们就开始感到恐慌,产生幻觉,连续三四天后,他们产生了许多病性心理现像:对外界刺激敏感,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精神上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他们急切要求停止实验。实验停止后数日,他们才慢慢恢复正常。</p> <p class="ql-block"> 通过实践,心理学家发现:感觉是人最基本的心理现像,通过感觉我们才能获得外界的信息,才能适应环境求得生存。</p><p class="ql-block"> 外界环境是智力和情绪等心理因素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应该让孩子积极感受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从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p> 路径依赖:从小养成好的习惯 <p class="ql-block"> 从前一位穷人,捡到一本书,书里说有一种点铁成金石。他按照书的方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去寻找点铁成金石。为了辩别是自己曾找过的石头,将那些普通石头都扔到大海里,有一天,他碰到了那块点铁成金石,他习惯地就扔到海里。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无法再找到了。</p> <p class="ql-block"> 人的习惯就如走路一样,选择了一条道路,人就会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这就是“路径依赖”。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所以教育就是要培养一种好的习惯。一个好吃懒做,好睡懒觉的人,很难做得到勤奋学习。</p> 倒U型假说:给孩子适当压力 <p class="ql-block"> 网坛名将贝克尔被称为“常胜将军”,其秘决就是防止自己在比赛时兴奋过度,而保持半兴奋状态。所以,人们也将“倒U型假说”称之为“贝克尔境界”。有一个和尚打油的故事,老和尚对小和尚一再强调不要把油洒出来,否则罚做苦工一个月。小和尚打油回来一直这么想着,结果一紧张,油还是洒了出来。我们平时也有这种习惯,你要做什么事的时候,一个人去做,可能会做得比较好,因为旁边没人,就没太大压力,旁人一多,你原本利索的事也做不好,这就是旁人对你形成压力。</p> <p class="ql-block"> 倒U型假说,论证的是工作压力与工作业绩的关系。压力太小,没有动力;压力太大,又成为阻力;只有压力适中,才能成为激励人的动力,这个状态的人工作效率会很高。所以,保持自我,不要受干扰,这样才能发挥,压力也会得到合理的利用。</p> 破窗理论: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 <p class="ql-block">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斯进行了一项实验。他在富人区和穷人区放了两辆一样的车。放在富人区的车,是完好无损的,过了一个星期,它还是那样;在穷人区的那辆,他摘掉车牌,打开顶棚,没过一天,就被人偷了。后来,他把在富人区的车打破一块玻璃,没过几个小时,就被人偷走了。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以这个试验为基础,提出一个“破窗理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爱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在等红灯的时候,如果前面几个人都在等,那么,后面的人也会规矩地等到红灯结束再走;如果前面有人在红灯时就走,后面就有更多的人跟着走。实际上,这就是暗示的作用。家庭教育,也就显示出,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所以,得反过来,用这些教育理论武装自己。</p> 天赋递减法则:教育孩子越早越好 <p class="ql-block"> 有经验的渔夫说,现在像过去那样善于游泳、撒网的人少了,因为现在的孩子十几岁的时候正在读书呢,而水上功夫必须从十岁左右开始练起,这也就能解释,巴西虽不富,但其足球人才却很多的事情了。不少专家认为,钢琴如果不从5岁开始练,小提琴如果不从3岁开始练,就不可能达到很高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儿童的潜能培养遵循着天赋递减法则,即儿童的天赋随着年龄增大而递减,教育得越晚,其与生俱来的潜能就发挥得越少。也就是说,儿童的能力,如果不在发展期内进行培养,就会出现潜能递减的现像。</p> 超限效应:不要过多的批评孩子 <p class="ql-block"> 一次,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的募捐演讲。最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他准备多捐点钱;十分钟后,牧师还在不停的讲,他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决定不捐钱了。牧师终于讲完冗长的演讲,作家不仅未捐钱,反而拿走了两块钱。</p> <p class="ql-block"> 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都会引起接受者的不耐烦或逆反心理,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为避免这种超限效应的出现,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 </p> 木桶定律:让孩子全面地发展 <p class="ql-block"> 木桶定律认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告诉我们,我们从事某一样工作,总有自己在这项工作上的长处与短处,要提高自己在这项工作上的短处,工作就会更成功。(注:不是一个人的最短处,而是于某一项工作的最短处,所以,这并不是说,人要全能,而是注意知识搭配。)对于存在某类知识缺陷的人来说,能力的发挥总是受到瓶颈学科的制约。</p> <p class="ql-block"> 每个人至少有九种智能,即语言、逻辑数理、音乐、身体、空间、人际关系、内省、自然观察和存在。有专家通过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如果学理的学生不懂文,他的思维方式会受到很大影响,将来创新能力肯定不行。父母应对孩子的“偏科”现象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及时加以解决。中、小学,是孩子的基础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科安排也比较全面,就是为了孩子以后能有综合的知识,成为复合型人才。</p> <p class="ql-block"> 精彩,待续…… </p><p class="ql-block"> 安宁市第六幼儿园</p><p class="ql-block"> 2022年12月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