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袄

云水禅心(原创)

<p class="ql-block">(全文附后)</p> <p class="ql-block">爱人给我换了身旧衣服,准备修屋顶。母亲看了,却还觉得这么好的衣服不该作贱,便给我拿出一件打了补丁的衣服劝我换上,并说:“这是你结婚时穿的中山装,妈补了补,又耐磨,又厚实,正好干活儿穿,比小时候穿的夹袄强多了。”</p> <p class="ql-block">从母亲手中接过衣服仔细看了看,可不是,比我小时候穿的夹袄好多了!但我还是几乎没认出来。十七年了,这可是我当时最好的衣服,结婚时穿的纯毛华达呢中山装。</p> <p class="ql-block">原来深蓝的颜色褪淡了好多,边角涮磨破了,领口袖口都烂了,我就不再穿了。母亲动了点针线,又给父亲穿了好几年……如今,父亲已经故去几年了,没想到,这衣服母亲还珍藏着。只是现在的领口、袖口、襟角、肘子等部位都整齐大方地加了补丁,颜色一致,方位对称,大小得体,针脚隐密,绝非如今女士可力为,完全可与现代流行的休闲服媲美。顿时,我觉得手里沉甸甸的,倒有点舍不得穿。母亲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视力衰减得厉害,近几年是品摸着动针线,全凭心力和年轻时的功底。</p> <p class="ql-block">在我小的时候,咱们国家是短缺经济,我们家收入很低,挨肩儿姊妹五个,全家七口人,仅有父亲当老师的三四十元工资支应一切开销和周济。年轻的母亲勤俭持家,省吃俭用,安排生计,照应亲戚。母亲虽然打小没进过学堂,但艰苦生活的磨练,不屈不挠的性格,热爱生活的愿望,聪慧善良的秉性,使她变得心灵手巧,靠缝补浆洗,多能变废为宝。</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尤其在农村,人人都穿着补丁落补丁的衣服。正如俗话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孩子们多是,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轮老三,女孩穿完的碎花布,煮(染色)成黑色男孩穿。更有困难人群是在夹袄里装进棉花挨冬,光着膀子过夏,抽出棉花过度春秋。即使是县城里来的下乡干部,上衣的肘部,裤子的臀部、膝盖部位也多有整齐的补丁。</p> <p class="ql-block">农村没有裁缝铺,对于大小针线活儿,母女之间、婆媳之间,女红技艺,口传心授;邻里妇女们之间针长线短,选色配布,集约互补,商量着做。记得常有一些认识不认识的婶婶、大娘,带着针线活儿到我们家一边聊天一边缝制。母亲也常常为乡亲们娶媳妇、娉姑娘裁缝绸缎新衣,制作各类装饰。至于我们自己家里,全家人的衣服、鞋袜都是母亲缝制的。甚至绱鞋、钉鞋等都是母亲力为。</p> <p class="ql-block">母亲有大大小小的铺尺包(碎布、旧布包)好几个,平时她把积攒好的碎旧布块,洗净叠展,按材料质地和用途,诸如新买的减价布头、拆洗好的布块,单色的、花色的,可缝面的、可补里的,分别包起备用。我们一家人虽难得添置新衣,但我们的衣服从不显破烂。因为母亲不仅保证即破即补,而且补丁适当,针线工巧。</p> <p class="ql-block">1978年,拨乱反正的中国百废待兴,阶级斗争穷折腾也烟消云散,国民经济开始全面复苏,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率先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父亲的工资开始增加,母亲也安顿我们喂养了尽可能多的猪羊鸡兔。我们家的生活和其他许许多多的乡亲们一样日渐宽裕起来,但正是全家享饭(费口粮)的年档。当教师的父亲还不过是穿起了我母亲裁制的四个衣袋但也没有里子的中山装,母亲和我们姊妹们夹袄的补丁倒是少了很多。</p> <p class="ql-block">1980年,我考上了省城大学,母亲给我买了一身簇新的衣服,绿色的褂子,蓝色的裤子,尽管那只是单面的,没有里子,但在同伴儿的眼神里,折射出的全是羡慕和巴望;而在我来说,新衣服穿在身上,却是浑身的不自在,远不如母亲的夹袄熨恰舒服。</p> <p class="ql-block">不知道当时城市怎样,在县城的商场里,时兴服装的质地偏重尼龙,人们口中的迪卡、的确良、毛哔叽就是最好的时髦衣料;服装的色彩和式样还很单调。但是,人们几乎都可以感觉到,党和政府就像自己的母亲一样,正在为孩子们努力安排和改善着衣食住行,积极谋划和开创着全新的幸福生活。各条战线的同志们都迸发出无穷的智慧和干劲,为饱经折腾和极度贫穷的祖国母亲发奋图强地工作着、奉献着。</p> <p class="ql-block">1984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城市里参加工作了,同事们的穿着一年一个样,一季一个样,甚至一天一个样;质地考究,做工精致,式样新颖,色彩清新。祖国的发展也是政通人和,百业俱兴,日新月异,欣欣向荣。</p> <p class="ql-block">等到1988年我准备结婚的时候,母亲话里话外地考虑如何给我买一身称心的衣服,没想到岳母已经为我买了上好的墨蓝色纯毛中山装,母亲看了,是无比地满意;领子、扣子,里子、面子地夸个不停。一再地和我说,有岳母比妈更疼爱你,妈就更放心了,教我一定要敬重岳父岳母。</p> <p class="ql-block">我知道,在母亲的心目中,那才是她几十年真正想要缝制的“夹袄”。不知母亲可曾知道,也许正是因为懂得了珍惜母亲缝制夹袄的辛苦和愿望,才使我们姊妹从小不仅衣衫整洁,健康自信,而且行为规矩,收敛心性,与人为善,恪守本分。</p> <p class="ql-block">遐想中我回过了神,泪水盈眶,换好母亲递给我的衣服,起劲儿地干起了活儿。母亲适时地给我送水、递毛巾,从母亲的目光里,我读到了老人家的欣慰和满足;在母亲的夹袄里,我感受到了老人家的教诲——珍惜幸福生活,勿忘勤俭朴素;懂得感恩,报效国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5.9(略有修改)</p> <p class="ql-block">夹袄</p><p class="ql-block"> 云水禅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人给我换了身旧衣服,准备修屋顶。母亲看了,却还觉得这么好的衣服不该作贱,便给我拿出一件打了补丁的衣服劝我换上,并说:“这是你结婚时穿的中山装,妈补了补,又耐磨,又厚实,正好干活儿穿,比小时候穿的夹袄强多了。”</p><p class="ql-block">从母亲手中接过衣服仔细看了看,可不是,比我小时候穿的夹袄好多了!但我还是几乎没认出来。十七年了,这可是我当时最好的衣服,结婚时穿的纯毛华达呢中山装。</p><p class="ql-block">原来深蓝的颜色褪淡了好多,边角涮磨破了,领口袖口都烂了,我就不再穿了。母亲动了点针线,又给父亲穿了好几年……如今,父亲已经故去几年了,没想到,这衣服母亲还珍藏着。只是现在的领口、袖口、襟角、肘子等部位都整齐大方地加了补丁,颜色一致,方位对称,大小得体,针脚隐密,绝非如今女士可力为,完全可与现代流行的休闲服媲美。顿时,我觉得手里沉甸甸的,倒有点舍不得穿。母亲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视力衰减得厉害,近几年是品摸着动针线,全凭心力和年轻时的功底。</p><p class="ql-block">在我小的时候,咱们国家是短缺经济,我们家收入很低,挨肩儿姊妹五个,全家七口人,仅有父亲当老师的三四十元工资支应一切开销和周济。年轻的母亲勤俭持家,省吃俭用,安排生计,照应亲戚。母亲虽然打小没进过学堂,但艰苦生活的磨练,不屈不挠的性格,热爱生活的愿望,聪慧善良的秉性,使她变得心灵手巧,靠缝补浆洗,多能变废为宝。</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尤其在农村,人人都穿着布丁摞补丁的衣服。正如俗语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孩子们多,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轮老三,女孩穿完的碎花布,煮成黑色男孩穿。更有困难人群是在夹袄里装进棉花挨冬,光着膀子过夏,抽出棉花过度春秋。即使是县城里来的下乡干部,上衣的肘部,裤子的臀部、膝盖部位也多有整齐的补丁。</p><p class="ql-block">农村没有裁缝铺,对于大小针线活儿,母女之间、婆媳之间,女红技艺,口传心授;邻里妇女们之间针长线短,选色配布,互帮互学,集约互补。记得常有一些认识不认识的婶婶、大娘,带着针线活儿到我们家,一边聊天一边缝制。母亲也常常为乡亲们娶媳妇、娉姑娘裁缝绸缎新衣,制作各类装饰。至于我们自己家里,全家人的衣服、鞋袜都是母亲缝制的。甚至绱鞋、钉鞋等都是母亲力为。</p><p class="ql-block">母亲有大大小小的铺尺包(碎布、旧布包)好几个,平时她把积攒好的碎旧布块,洗净叠展,按材料质地、用途,诸如新买的减价布头、拆洗好的布块,单色的、花色的,可缝面的、可补里的,分别包起备用。我们一家人虽难得添置新衣,但我们的衣服从不显破烂。因为母亲不仅保证即破即补,而且补丁适当,针线工巧。</p><p class="ql-block">母亲给我们每人都做有夹袄,父亲打趣地说是“兴旧利废、锻炼手艺”。母亲却饶有兴致地和邻里解释:若仅在一面反复缝补,那里面就会破烂得不成样子,一是容易发生撕挂,二是难看不雅,甚至滋生虱子。所以,母亲干脆以两件破旧的单衣为基础原料,裁剪搭配,面补面,里补里,两相对缝,做成夹袄。由于母亲注意布色选配,缝补用心,乍然看来,较之同伴的穿戴,不仅不觉破烂,而且略显齐整。有时母亲还会搭配出一些寓意吉祥的图案或纹饰,不仅使人感到俭朴而不俗,而且寄托了母亲的美好愿望和善良教意。父亲为人师表,俭朴整洁;我们姊妹上学当班干部,穿上自家的夹袄,也都不仅不觉畏缩,而且内心有一种自强向上的力量。</p><p class="ql-block">1978年,拨乱反正的中国百废待兴,阶级斗争穷折腾也烟消云散,国民经济开始全面复苏,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率先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父亲的工资开始增加,母亲也安顿我们喂养了尽可能多的猪羊鸡兔。我们家的生活和其他许许多多的乡亲们一样日渐宽裕起来,但正是全家享饭(费口粮)的年档。当教师的父亲还不过是穿起了我母亲裁制的四个衣袋但也没有里子的中山装,母亲和我们姊妹们夹袄的补丁倒是少了很多。</p><p class="ql-block">1980年,我考上了省城大学,母亲给我买了一身簇新的衣服,绿色的褂子,蓝色的裤子,尽管那只是单面的,没有里子,但是在同伴儿的眼神里,折射出的全是羡慕和巴望;而在我来说,新衣服穿在身上,却是浑身的不自在,远不如母亲的夹袄熨恰舒服。</p><p class="ql-block">不知道当时城市怎样,在县城的商场里,时兴服装的质地偏重尼龙,人们口中的迪卡、的确良、毛哔叽就是最好的时髦衣料;服装的色彩和式样还很单调。但是,人们几乎都可以感觉到,党和政府就像自己的母亲一样,正在为孩子们努力安排和改善着衣食住行,积极谋划和开创着全新的幸福生活。各条战线的同志们都迸发出无穷的智慧和干劲,为饱经折腾和极度贫穷的祖国母亲发奋图强地工作着、奉献着。</p><p class="ql-block">1984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城市里参加工作了,同事们的穿着一年一个样,一季一个样,甚至一天一个样;质地考究,做工精致,式样新颖,色彩清新。祖国的发展也是政通人和,百业俱兴,日新月异,欣欣向荣。</p><p class="ql-block">等到1988年我准备结婚的时候,母亲话里话外地考虑如何给我买一身称心的衣服,没想到岳母已经为我买了上好的墨蓝色纯毛中山装,母亲看了,是无比地满意。领子、扣子,里子、面子地夸个不停;一再地和我说,有岳母比妈更疼爱你,妈就更放心了,教我一定要敬重岳父岳母。</p><p class="ql-block">我知道,在母亲的心目中,那才是她几十年真正想要缝制的“夹袄”。不知母亲可曾知道,也许正是因为懂得了珍惜母亲缝制夹袄的辛苦和愿望,才使我们姊妹们从小不仅衣衫整洁,健康自信,而且行为规矩,收敛心性,与人为善,恪守本分。 </p><p class="ql-block">遐想中我回过了神,泪水盈眶,换好母亲递给我的衣服,起劲儿地干起了活儿。母亲适时地给我送水、递毛巾,从母亲的目光里,我读到了老人家的欣慰和满足;在母亲的夹袄里,我感受到了老人家的教诲——珍惜幸福生活,勿忘勤俭朴素;懂得感恩,报效国家。</p><p class="ql-block"> 2005.9原作(略有改动)</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