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9年8月</p> <p>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为清朝初期的皇宫。始建于清太祖天命十年,总占地面积63272平方米,建筑面积18968平方米。它不仅是中国仅存的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关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筑群。</p> <p>清朝迁都北京后,故宫被称作“陪都宫殿”,后来就称之为沈阳故宫。共经历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三个建造时期,历时158年。建筑100余座、500余间。入关以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诸帝,相继十次“东巡”时作为驻跸所在。</p> <p>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东路、中路和西路。</p> <p>中路为清太宗时期续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雎宫、衍庆宫、永福宫等;是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场所。</p> <p>大清门:它是一座面阔五间的硬山式建筑,房顶满铺琉璃瓦,饰以绿剪边,尤其是大清门山墙的最上端,南北突出的四个墀头,三面皆用五彩琉璃镶嵌而成,纹饰为凸出的海水云龙及象征吉祥的各种动物。</p> <p>沈阳故宫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传统,集汉、满、蒙族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崇政殿俗称“金銮殿”,是清太宗皇太极日常处理政务接见外国使臣的重要场所。</p> <p>殿内陈列有金漆云龙屏风、透雕金龙宝座、鎏金铜甪端炉等珍贵文物。</p> <p>崇政殿宝座上方高悬的“正大光明”牌匾是乾隆皇帝御笔亲书。</p> <p>凤凰楼位于崇政殿以北,建造在4米高的青砖台基上,楼高三层,三滴水歇山式围廊,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此楼为当年为盛京(沈阳)最高建筑,故有《盛京八景》之一的“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传称。凤凰楼上藏有乾隆御笔亲题的“紫气东来”匾。</p> <p>穿过凤凰楼,就是后妃们居住的五宫庭院。</p> <p>清宁宫的大烟囱。</p> <p>西路则是清朝皇帝“东巡”盛京时,读书看戏和存放《四库全书》的场所。</p> <p>西路的整座皇宫楼阁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p> <p>文溯阁建于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专为存放《文溯阁四库全书》而建,是沈阳故宫西路的主体建筑,《古今图书集成》也存于阁内。</p> <p>文溯阁用的是黑色琉璃瓦绿剪边,这在沈阳故宫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所有的门、窗、柱都漆成绿色,外檐彩画也以蓝、绿、白相间的冷色调为主。</p> <p>据说以“五行八卦”之说,“北方壬癸水,其色属黑”,黑是代表水的。而文溯阁是专为存贮清代大百科全书《四库全书》所建的楼阁,书忌火,以黑瓦为顶,寓含着“以水克火”之意。</p> <p>文溯阁建筑形式与其它宫殿红金为主的外檐彩饰迥然不同,其彩绘画题材也不用宫殿中常见的行龙飞凤,而是以“白马献书”、“翰墨卷册”等与藏书楼功用相谐的图案,给人以古雅清新之感。只因这是乾隆皇帝“东巡”时的读书之所。</p> <p>扮戏房、戏台、嘉荫堂。</p> <p>东路包括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p> <p>大政殿俗称“八角殿”,清入关前也称“大殿”或“笃恭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也是东路的主要建筑。</p> <p>清入关前,这里是举行皇帝登基、元旦、万寿节朝贺、筵宴典礼等重要庆典的地方,平时则用以举行议政王大臣会议或颁布重要诏令等。</p> <p>殿内陈设有金龙宝座、金漆屏风、嵌珐琅象驮瓶等珍贵文物,和康、乾、嘉、道东巡盛京时留下的墨迹,再现了当年大政殿的原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