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老徐 礼 乐 诗 书 画 …

刘勇

<p class="ql-block">  太遗憾!2015年2月,老徐永远离开了我们,他没能等到这一刻,没能看到我们努力的结果,也不能再欢聚庆贺,而我们再也听不到他对《寻找沙依诺夫》项目的精辟见解,看不到他为此项目出版的文集系列“自序”之思想以及呕心沥血的身影,但作为成都、重庆俄语朋友圈的良师益友,老徐似乎又从来没有离开我们,仍关注着我们,为此项目不断推进而欣喜;似乎仍然时时与朋友饮酒论诗、挥毫泼墨,而且一如既往地温文尔雅,安于平淡又不弃自身修养,宽厚待人而又不失自我,学养丰富则谦逊内敛。我相信,天堂里的老徐仍然是这样!</p> <p class="ql-block">  有老徐“两肋插刀”的鼎力相助,为沙依诺夫竖立的半身铜像,终于,2021年在成都中国博物馆小镇安仁镇刘湘抗战大厅里公开陈展,让沙翁作为一位普通士兵的代表进入川军抗战名人堂,从而确立了沙依诺夫这位中国籍俄罗斯人抗战贡献的历史定位。</p> <p class="ql-block">  《成视新闻》报道及“神鸟”APP 截图 2021年5月9日</p> <p class="ql-block">  1984年5月20日,我和老徐分别从不同的单位同时考入位于成都李家巷的成都市委党校当教员。那年,我24岁,几天后他满36岁,年龄相差整一轮,更赶巧的是,我俩都是“西师”同届毕业而不同院系的校友,而且都在两年后来到党校,并且都被分配到党校的文史教研室。徐仲旭教古文欣赏与现代汉语,我教基础俄文兼英语。教研室的临时负责人是黄长庸(图1排中)老先生,之后接替的老北大毕业的周性龙任主任。(图1排左2,胡蓉蓉旁)</p> <p class="ql-block">  在党校,我们所授科目不同,但课余篮球运动是我们共同的爱好,加上各自的办公室兼寝室都在学员三号楼(三层楼)的一楼,运动后几乎同时提热水瓶到卫生间去洗澡,往来频繁密切。认识后的第三天,我就请他到童子街29号,我父母刚分到的一套二的新居做客。三楼阳台窗户坐北朝南,屋前一颗百年银杏更衬托美景一片,花盆里太阳花当天刚好开了24朵,老徐为乔迁带来了一套创意洗菜盆作为礼物,母亲像平常对我邀请到家的同学一样,精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菜肴,也许老徐彬彬有礼的举止和言谈,引起了母亲特别的关注,曾任教中学25年的母亲后来说:“你交了个好朋友!”</p> <p class="ql-block">  “徐(仲旭)老师的课把我们班好多同学都讲得眼泪汪汪的哦”,这是课堂教学中的老徐;“徐老师的三分远投好准哦”,这是篮球场上的徐老师。</p> <p class="ql-block">  当年,老徐是后卫组织,1986年市党校篮球队在成都市市级机关篮球赛上,获第六名好成绩。图:老徐腰“挎”篮球 🏀 左1</p> <p class="ql-block">  后得知,老徐早在高中阶段就提前考上了体育学院篮球专业,因文革爆发,老徐的篮球梦被终止,直接从成都二中下放到名山县当了九年知青。</p> <p class="ql-block">  我与老徐同在党校共事八年,虽然在学校的后半段我改行去了科社教研室,从头学国关/国政等,不再同一个教研室了,但由于许多观念、价值的趋同,我与老徐的交往却越来越深。不过窃以为得老徐人格、学识无声之“润”更多。</p> <p class="ql-block">1985年 成都市委党校科社党史部分教员在自贡“开门办学” 左后:黄灿红;后排中:刘勇;后排右:刘益飞</p> <p class="ql-block">  1985年的秋,我以校教工团支部的名义向领导申请200元经费,筹办青年书画展。对此我心中无底,去与老徐商量,他全力支持出谋划策。最后经费升到2000元,按当时学校的经济条件来看,真是一笔巨款。而时任校长王瑅生,懂文化重内涵,“一拍定音”!我们直接把它“整”成了全校师生共参与的“市党校首届书画展”。老徐辗转联系,邀请到成都市和四川省内可能联系上的书画名家,如:赵蕴玉、何季杜、邵仲杰、何应辉、刘云泉、周浩然、刘巍、西师中文系秦效侃教授和美术系的教授苏葆贞献字作画。展览具体持续了几天,不记得了,但印象最深的还是老徐挑选学员和老师中的优秀作品,数量至少有八九十件,加上名家送来的作品上百件,老徐用他下农村时常用的大背篓,骑着自行车汗流浃背地从城里的装裱铺子背回六七捆卷轴,硬是熬更守夜地亲自布展。 </p><p class="ql-block">图:中共成都市委党校首届书画展。徐仲旭 摄: 刘勇在书画展现场,图背景有“何应辉 书法条幅”等。</p> <p class="ql-block">  年底,12月开幕的当天,学校特地广邀社会贤达来校观展并请他们指点作品,现场即兴泼墨挥毫,为学校留下了不少高质量的艺术佳品。我荣幸获得赵蕴玉老先生五个大字“心迹喜双清”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  通过这次书画展,成都市党校84级培训班和理论班中掀起了书画热潮,后来涌现出李轶(记者、《新闻之友》杂志主编)、马开钦(小楷书法曾任市委书记王荣轩秘书、武侯区宣传部长、史志办主任)方明远(成都日报总编辑)等书法绘画高手,直到多少年后,学校师生还怀念这“空前绝后”的“首末届校园书画展”之文化“盛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成都市党校首届书画展热潮的延续与回响**</p><p class="ql-block">在成都市党校的历史长河中,1985年注定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一场别开生面的书画展在该校8384级培训班和理论班中拉开帷幕,不仅在学校内部引起了热烈反响,更在日后成为培养“文化名人”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展览的初衷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学员们的课余生活,没想到却意外点燃了大家对于书画艺术的热情。从最初的临摹、练习,到后来的自由创作,每一个学员都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中,尽情挥洒自己的才华与激情。</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书画展热潮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艺术人才。他们不仅在书画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更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李轶,作为一位记者和后来的《新闻之友》杂志的主编,用文字记录时代,传播正能量;马开钦,以一手精湛的小楷书法著称,后曾担任市委书记王荣轩的秘书、武侯区宣传部长、史志办主任,他的书法作品广受好评;方明远,毕业后成为成都日报的总编辑,用文字引领社会舆论,为城市发展贡献智慧。</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多少年后,当年的学员们已经各奔东西,但他们对那场“首末届校园书画展”的记忆依然清晰如初。那场展览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每一个人都深刻认识到,艺术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激发潜能,成为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p><p class="ql-block"> 如今,每当提及那场展览,学校师生都会满怀感慨,怀念那段“空前绝后”的美好时光。他们表示,正是那场展览让他们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并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和人生目标。</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1985年的那场“首末届校园书画展”不仅为成都市党校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化艺术人才。这是一场文化的“盛事”,更是一次心灵的觉醒。它将永远留在每一个参与者的心中,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宝贵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  1985年年底,联手办完“党校书画展”后,老徐赓及被派去北京学习一周。回蓉途中,恰逢牛年除夕,他赶到山东曲阜,拜谒孔庙,借住老乡家,与“曲阜”共度了一个难得的“年三十儿”,在远离家乡千里之遥的孔庙(陵),他迎来了新春牛年的第一天。在北京的学习以及拜谒孔陵的经历和体念,老徐后来专门对我有过描述,对我触动很大。当时有个预感:学校这方天空,相对于老徐的“世界”的确局限了些。果然这以后我们即分别而“行”,也就有了1993年借调他去“首届中国成都熊猫节”组委会,他全身心投入策划、实施、执行;“熊猫节”一结束,顺理成章,工作能力出色的老徐被抽调市委宣传部;再后来又调到成都市文化局任职。</p> <p class="ql-block">  在职最后五年,老徐下到川剧院“书记兼院长” 一肩挑,锐意改革,短短五年,他就将毫无生气的川剧院建成了“梅花苑”…也许,这就是圣人“世上炼”之“立言/立功/立德”吧!</p> <p class="ql-block">“六一”幽默 似“狮吼” </p> <p class="ql-block">  1986年~1993年间,我与老徐“行离”——各奔前程,却“神和”——合作再掀高潮。1993年,老徐从党校被抽调到“首届成都熊猫节”组委会。在其前期活动中,组委会邀请了一个俄罗斯芭蕾舞团蓉城献艺,老徐推荐了我去做了此团在蓉一周的随团翻译,我没让老徐失望。这是一段非常愉快的俄语口语练习和难忘的工作经历,后来在《我与俄语的那点经历》一文中有详述,老徐则在他主编的《今秋金秋》文件汇编以及画册中也有涉及。 </p><p class="ql-block"> 图:应邀与芭蕾演员台上谢幕合影</p> <p class="ql-block">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向在仁(音),文化局长 史家建(音)对外推介俄罗斯莫斯科芭蕾舞团到蓉,助兴“中国成都熊猫节”展演,发布会现场 俄文翻译刘勇居中“同声互译”</p> <p class="ql-block">  应邀 摆“四小天鹅POS” 补占C位,留念杜甫草堂!</p> <p class="ql-block">  96年,老徐正式调入市委宣传部工作,任办公室副主任,宣传处长。然而我们的各奔前程更促进了我俩的“行离神合”。当时,我市正在搞“文明新风双月评”倡导活动,我听从老徐的建议,在成都的王牌新闻栏目《成视新闻》的一个周日论坛节目里,赶制了特别节目“文明新风赞”,汇集了那一段新闻里的“好人好事”,以及宣传部指定必须宣传的先进人物陶虹、陆柏恒、祝华钦、黄润秋等。节目播出后,上了市委宣传部的1996年7月19日第三十九期宣传动态,即“每周简报”,得到台领导肯定,也为自己在新部门立足,铺了一小块砖瓦。 </p> <p class="ql-block">  2000年前后,老徐又被调到成都文化局任党组成员,分管纪检和宣传。那时,我所在的《成视新闻》正全力以赴报道成都“金沙”文物的发掘,老徐则在任文化局的有限的权限内,为我台的新闻报道提供了种种方便,特别是在第一时间为电视台的报道,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和丰富的素材。这不仅使新闻部和相关领导“春风得意”,并促进了电视收视的蹭蹭上涨,而且老徐也借此倾注了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别热情,并脚踏实地地践行自己对宣传传统文化的不懈追求。这使得我们的合作,又上了一层楼——在共同履行自己的“大任”中,又彼此促进和成就对方。 </p><p class="ql-block">《成视新闻》报道截图:徐仲旭 2003年(中,戴帽者)在金沙考古遗址发掘现场。</p> <p class="ql-block">  在成都,如果人们开车经过人南立交桥(世界最长城市中轴线城区跨线桥),抬头就会看见那A字型的大型跨线桥架顶端,一个双面南北向金色的圆形徽标:金沙太阳神鸟镂空图雕,据称直径八米,重达好几吨!自从它被竖起的那一刻,这个巨型徽标就成为成都著名的地标之一,熠熠生辉,迎朝辉,送晚霞,夜霓虹!南来北往 ,浩浩车流,蓬勃新城 ……这个城市徽标最终能竖立起来,其中与老徐这位成都的文化工作者的“奇思妙想”精心策划不断付出和努力密不可分!徐仲旭(1948~2015) 2001~08年时任成都市文化局党组成员,并分管对外宣传,他参与了金沙考古的全过程并对“太阳金箔与鸟”有着独到的理解和阐述。他对这件罕见的金沙出土文物“金箔四鸟绕阳辉”定义并取名,之后(建议)市政府提议设置的一个文化“亮点”放大符号。</p> <p class="ql-block">  斜拉桥主塔徽记———金沙遗址太阳神鸟图案说明</p><p class="ql-block"> 太阳神鸟金箔2001年2月8日出土于成都市西郊金沙古蜀文化遗址。为圆形,直径125毫米,厚0.24毫米、重20.3004克,距今约三干年。该器物造型精美,做工细致</p><p class="ql-block">,生动传神,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堪称国宝级文物,是烂辉的古蜀文明的实物例证。</p><p class="ql-block"> 图案外形圆润。四用绕四只鼓腹外向、首尾相接作追赶、展翅飞</p><p class="ql-block">翔状的神鸟(凤凰)。正中为太阳及其光芒的形象,虚实相间的弧形齿代表着太阳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向往太阳光芒飞翔的神鸟表现出强烈的动感,充满了蓬勃生机和活力,是兴旺发达、追求光明、乐观上进的象征,在古蜀文化中是吉祥、关好的圣物。虚实相同的弧形齿寓意阴阳相合、生生不息。四只神鸟是一年有四季的象征,十二道齿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一日有十二个时辰。</p><p class="ql-block"> 神鸟和太阳的光芒共同构成一幅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画卷,这是生命与活力的真实写照,世是古蜀文明源远流长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斜拉桥主塔徽记放大"太阳神鸟"图案,直径8米,厚1,1米,每幅重8.3吨,图案直径为原件的64倍。</p><p class="ql-block">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二00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p> <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20日 有学者对“太阳神鸟”最新解读/逻辑理解 :它是“火烈鸟”……</p> <p class="ql-block">  对“金沙太阳神鸟”的深入解读“剖析”,徐仲旭专门撰写了文章,刊于成都文化局《成都文化通讯》2005年刊第11期上,并且这个大型标识A型立交桥架基墩上的铭文牌,徐仲旭撰写的文字稿就是被镌刻在桥墩最粗最显眼的位置,木质铭文牌棕色底版 粗黑字体,东西向各一块,A型立柱1.2米车道护墙上方。驾车经过,如果车速太快,就很难看清文字。好几次我们一起走过那儿,老徐都专门给我提示过这个铭文牌。再后来“太阳神鸟”上了太空飞船并返回,进而被认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识。(铭文牌 参考上图! )</p> <p class="ql-block">老徐写“太阳神鸟”:她 ,小小,薄薄,静静地就在那儿,只20丝厚, 直径120毫米,重不过4钱而已 。我们给取了"太阳神鸟” 这个浪漫的名。更承蒙市上的提示和叮呼 ,让我们论证和表述了她,进而放大成7吨的巨徽,高耸在成都城南立交大桥之巅 ,让三千年神交的寻根感慨乘着艺术之辉传达给世人、分享宝藏的快乐 ,更激起《金沙》歌的豪情、舞的炯娜 ,化为芬芳向天涯…</p><p class="ql-block"> 目击"太阳神鸟",遥想我们的先民,大哉顶礼膜拜,这是怎样的遇合呵!</p> <p class="ql-block">  老徐于我,可谓“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于人相随”,当然,老徐并非高攀不可得的“明月”,而是他心中对民族文化(包括地域文化),对人生意念所执着的情怀,这不仅成就了他,也时时浸淫着我,使我与他无法舍离,一直促我向前。</p> <p class="ql-block">  1998年我在电视台北顺城街宿舍购得一套带屋顶露台的住房,那些年,老徐多次应邀蹬楼做客,不仅对屋顶自制电动旋转升降小“货框”好奇又赞叹,也对屋顶绿植赞不绝口。2004年7月17日,他蹬临简易屋顶园,坐定之后,朴面而来的盎然绿意,触景生情,信手泼墨 笔走龙蛇,一气呵成。</p><p class="ql-block">《螺旋》</p><p class="ql-block">所有的光环都会褪色 </p><p class="ql-block">所有的名声都会过时 </p><p class="ql-block">所有的辉煌都会暗淡 </p><p class="ql-block">所有的生命都会消散 </p><p class="ql-block">所有的惊喜都会习惯 </p><p class="ql-block">所有的崇拜都会一般</p><p class="ql-block">所有的亲昵都会平淡 </p><p class="ql-block">所有的情份都会闹翻 </p><p class="ql-block">所有的落红都会春天 </p><p class="ql-block">所有的暮霭都会曦现 </p><p class="ql-block">所有的诀别都会諦娩 </p><p class="ql-block">所有的悲观都会乐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螺旋》题词中老徐自谓“偶感”,却可看到“入世”的老徐却是如此的超凡脱俗,面对尘世喧嚣而淡然!20多年后的今天,再细细品味,愚钝的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偶感”实实在在就是他大半辈子生命沉淀而成的灵魂之韵:平和内敛中不失希望之光……</p> <p class="ql-block">一片往日时光:突然翻出一张老照片,翻拍、配图并记下老徐(徐仲旭西师78中文2班,上图)曾讲的彼此“喜纳”场景:那是徐仲旭在宣传部做副主任期间,一天,他奉命到双流机场接一位从北京请来的一位客人。具体请这位大咖到成都是做项目策划或培训授课,记不清了,但当这位大家/男高歌唱家,人们大多熟悉他的面容,当他走下飞机旋梯,满脸笑容与上前迎接他的老徐握手时,来客/吴雁泽亲切幽默笑道:我的面相像你哦!(见图 三 徐仲旭 ) 此乃吴雁泽日常“生态”一细微处不经意的“吐露”?</p> <p class="ql-block">  2005年,成都川剧院的孙普协以45的最高龄年限,为成都又争夺到“一朵梅花”。我接受了在第一时间传回全国的”梅花”奖颁奖仪式的报道任务,而且要在晚上&lt;&lt;成视新闻&gt;&gt;及时电视播报,次日成都日报报道。老徐则作为剧院领导,我们一同前往宁波出席颁奖典礼。图:孙普协获奖后与成都两位特派记者合影 徐仲旭摄</p> <p class="ql-block">徐仲旭致成都电视台新闻部信函手迹及成都日报相关新闻报道(档案留存2005年11月)</p> <p class="ql-block">  2006年初,老徐顺道参观刚启用的成都电视台高鹏大道新建办公楼,傍晚就餐时,他小声诵出冯广宏老先生一诗,与他对坐,我立即递上一纸片,他提笔: </p><p class="ql-block">初到成都朴未凋,</p><p class="ql-block">祠堂街上怅春寥, </p><p class="ql-block">会府行商觅旧貂,</p><p class="ql-block">芦沟晓月照洼径, </p><p class="ql-block">鸡车唱侧越高桥, </p><p class="ql-block">最是舒心茗茶时, </p><p class="ql-block">不费多金味更饶。 </p><p class="ql-block"> 不止一次,我有备“纸笔”,巧妙“截流”“留用” 。 图:与老徐一同前往冯广宏先生家中拜访 。 </p> <p class="ql-block">  2005年10月,国庆期间,碰巧老徐二哥来成都,举家同庆。期间,我协助联系了柏合镇龙泉山顶的龙凤山庄,聚餐团聚。农家乐主人是当地推荐的劳动模范。天朗气清,家和事兴。10月3号,我们蹬上海拔1100米的顶峰时,老徐并不知道就在头一天,我提前电话了农家主人悄悄备了砚台/宣纸和毛笔,“设计”在“丰年足鸡豚”农家午宴之后,特邀他泼墨挥毫。</p> <p class="ql-block">  毛笔蘸墨汁,“左桴”来兴致:</p><p class="ql-block">起来向壁不停手,</p><p class="ql-block">一行数字大如斗,</p><p class="ql-block">恍恍如闻鬼神惊,</p><p class="ql-block">时时只见龙蛇走。 </p><p class="ql-block"> “仲旭手书”题字收笔之时,让人不禁记起李白为怀素所写歌诀! 眼前这鲜活的条幅,不同样具有放旷之气象吗? </p><p class="ql-block">莫辞农家腊酒浑 </p><p class="ql-block">丰年留客足鸡豚 </p><p class="ql-block">山重水复疑无路 </p><p class="ql-block">柳暗花明又一村 </p><p class="ql-block">肖鼓追随村社近 </p><p class="ql-block">衣冠简朴古风存 </p><p class="ql-block">从今若许闲乘月 </p><p class="ql-block">杵柱杖无时夜叩门 </p><p class="ql-block">题跋:主人殷勤 家宴际会 知音岁月皆令人油然思放翁句也 </p><p class="ql-block"> 2005年 国庆佳节 仲旭手书 书家内心情绪有喷发,有无声之“音乐” 有静默之“舞蹈”, 字里行间,有呼有应,有布局,有空有满,笔速快慢节奏,墨色浓淡相宜, 笔发行走....柔与刚铺派变化,也就三五分钟,成就这抽象(单字又具象)之条幅! </p><p class="ql-block"> 老徐同龄老三届同寝室同学雷国强观其作品 曰:徐兄书法已达相当高水平。其文学修养、人格操守、艺术品味早大大超越一般书法界人士。我观好多所谓的书法家,特别是所谓的大人物明星等等,其书远下徐兄多矣! </p> <p class="ql-block"> 徐仲旭文:《草圣于右任》 (原标题:“顶天立地 继往开来 / 诗雄草圣于右任 ” ) 刊于 成都党校通讯 1987年1月10日</p><p class="ql-block"> 不独诗词曲,右任先生在书坛巨擎林立的民国还以草书风靡海内。他青年即潜心魏碑,以反结法构字,古拙拗峭,深刻凝重;及壮,草书仿佛神龙万变,苍苍茫茫不可端倪;晚年更趋老辣狂放而归真返朴。"于草"一字千金,虽片纸只字,人皆以为至宝。三十年代,于右任与同人共创"草书社"。嗣后,他撰《标准草书》一编,归纳偏旁部首,详阐似微殊,以“笔简形美易识易写"为宗旨,总结了千年不明的中国草书之规律,为汉字改革作了开创性的尝试,沾溉后人,厥功甚伟。请看他的《百字令·题标准草书》。</p><p class="ql-block"> "草书文学,是中华民族自强工具。甲骨而还增篆隶,各有悬针垂露。汉简流沙,唐经石窟,演进尤无数。章今狂在,沉埋久矣准顾。试问世界人民、寸阴能惜,急急缘何故?同此时间同此手,效率谁臻高度?符号神奇,髯翁发见,秘诀思传付。敬招同志,来为学术开路。”</p><p class="ql-block"> 于老抉发草书规律不只是为艺术,也是为实用,为隆隆的竞争时代抢时间,争效率,以迅速传送信息,这种指导思想多么具有现代意识?</p><p class="ql-block"> 哲人死关,依依令人临风怀想。于老曾说平生有憾,一是中山先生弥留时,他正奉命北上与张作霖谈判,未及在总理遗嘱上签字;二是狐死首邱,故土难归。前者固不可补,而后者正可由民族统一大业的鼎成告慰先生于九泉。</p><p class="ql-block"> "天苍苍,海茫茫,高山上,国有殇。"于老绝唱的回声永远启示着海峡两岸的炎黄后裔,为时代开生命,为民族开生命。</p> <p class="ql-block">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唯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敢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p><p class="ql-block"> 于右任 </p> <p class="ql-block">  小苗宏伟 先生 静赏 徐仲旭书法</p> <p class="ql-block">  1989年初,我考上了地方公派赴前南斯夫卢布尔雅那大学一年交换访学。临行前,老徐颇有感触,一口气写了以唐诗宋词,名句、箴言、七绝等为内容的,数十幅横、竖书体的书法,作为送别礼物让我带上,当时没细揣摩其深意,简单地以为老徐希望我出国去展示和“宣传”中国书法艺术。好在后来只是将其中部分送给了懂点中国书法的一位日本在卢市定居的友人达卡西(原卢市四川餐厅股东之一)。其余的,我也没舍得乱送,回国时又全部带了回来。几次搬家也都细心收存,遗憾的是2018年夏天的一场突发大雨侵入楼顶“城无处”工作室,连同岳父老八路留下的文物级大皮箱,带内瓤侵蚀损害了好几幅还未来得及装裱的1989年书法作品。可惜啊!三十年后,就快退休了,粗心的我这才得闲细读老徐书法内容和“题款留言”,心绪难平,在此谨摘几条与朋友分享:“赴欧留学余思世界大同心不能禁书此以赠并壮行色 一九八九元旦 仲旭手书…</p> <p class="ql-block">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道声珍重沙杨拉拉何必惆怅春东流 左桴 印”------左桴是老徐的笔名,但“如今仲旭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依旧”二字今天读来是怎一个无限惆怅!他的题记“道声珍重 沙杨拉拉 何必惆怅春东流”通透、直白、坦然而充满自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这段文字是一首古诗的变种,并混合了一些个人的题记。让我们来逐句解析一下:</p><p class="ql-block">“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四句是基于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描述的是诗人对去年今日在此门中见到的美丽女子的怀念,那女子如同人面桃花般美丽,但现在已经不知道她去了哪里,只有桃花依旧在春风中绽放。</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道声珍重沙杨拉拉何必惆怅春东流”是这段文字的作者(或可能是老徐)题记的一部分。其中“沙杨拉拉”(日语:“再见之意”)很可能是作者或某人的昵称或别名。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声珍重,沙杨拉拉,不要惆怅春天的流逝。” 这表达了一种珍惜当下、释放过去的情感。</p><p class="ql-block">“左桴 印” 这部分表示这段文字或这首诗是由名为“左桴”的人所题或所印。而“左桴”是老徐的笔名,这意味着老徐是这首诗或这段文字的原创者。</p><p class="ql-block">最后,“如今仲旭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句话中的“仲旭”就是徐仲旭。不过,从结构上看,这句话是在模仿崔护的诗,表达对“仲旭”的怀念,同时再次提到“桃花依旧笑春风”,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p><p class="ql-block">整体上,这段文字充满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珍惜,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p> <p class="ql-block">  “雄风催我渡关山 男儿自当天地间 此行不负江东望 要挽银河洗乾坤 赋此七绝 奉赠 刘勇 不辱使命回报中华 仲旭 印”。这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刘勇踏上征程,迎接未来,勇于担当“胸臆之语,兼有骨气,坚定不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刘勇西行 仲旭印”唐人诗句让人信心满满,勇气和力量倍增,激励人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老徐借(高适)赠别诗句也表达了他的朴质豪爽之气。</p> <p class="ql-block">  老徐有一口头禅: 但问耕耘 莫问收获 因上努力 果上随缘 一勤天下无难事 一懒世间万事休……徐仲旭 钢笔书法(1.)</p> <p class="ql-block">徐仲旭 钢笔书法(2.)</p> <p class="ql-block">  老徐走了,他走得急促,于家人,于朋友,他好多事都没有交代,尤其是“左桴”之笔名,让同窗和朋友们颇费心思地一阵猜测、解读、释义。</p> <p class="ql-block">  同窗雷国强、孙丹年同学解惑:猜想是老徐自歉之辞。 左,①“差”、“次”,②"辅佐”、“帮助”等意,桴,有①“鼓槌"、“木伐”②“次栋"等意。综合有则“差而泘于水面”、“帮助鼓动”、“非主流正宗”等自谦之意。左,自谦也,老徐性格使然。桴,取“乘桴浮于海”之意……这就是老徐给我们留下的“谜”。</p> <p class="ql-block">  其实“谜底”究竟是什么并不重要,就像他书法的“留白”——虽然空空如也,但在字体的龙飞凤舞或沉郁飘逸中,其一笔一划,一点一撇都凝聚着他的情感、思考,体现了他的精神、意念和他所追求的至善至美至真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老徐实实在在的一生,竭尽所能,认真地写完了属于自己的“一笔一划,一点一撇”,并以博大的情怀实现了他文化追寻之梦,又以他善待人接物的浓郁人情味,让他活得真实! 致敬,老徐!</p> <p class="ql-block">  天行有序 高下沉浮 此间多少感概也!</p> <p class="ql-block">老徐的经济并不宽裕,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市党校一位教师的女儿得了血液病(红斑狼疮)他捐赠得最多,一次就捐了50元,这可是他当时近一半的月工资啊!对需要资助的个体如此,对他所钟爱的文化事业更是慷慨解囊……这类事情对老徐来说,是极为普通之事,但对我们来说,却见出他对至亲、同窗、同事“一善染心”的“非同一般”之举。故以老徐在他的“世界”里,大半辈子“非同一般”的善行来看,言其“厚德载物”,真的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何其处也 ,必有与也,你的生活状况是什么样,不用你自己表达,看你与什么人为伍,你与什么事为伴,接触的都是一些高品位的人,就知道你的人生格局是什么,这叫何其处也,必有与也。</p><p class="ql-block"> ……何其久也 必有以也,以,就适合根本,就是出发点,因为是为知因,所以是已知所,就是依靠着什么,你才能够把这个事做长久,让人生充实,有力量,必须抓住这个“以”字!</p> <p class="ql-block">之所以提及同学间的一点小事,从中可看到,老徐珍藏的这些照片或一幅随手而就的速画像,是念旧,更是他对同窗情谊的珍惜。这种情谊不因时间逝去而淡化,也不因某些观念有异而削弱,是最纯粹的同窗之情。正如他的同窗唐华生同学在《西师中文系求学的前后点滴回忆》一文,不仅赞誉他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古文功底、颇有建树的围棋和书法,还特别提到他“广结朋友,乐于助人,人缘非同一般”。这“非同一般”即是他“一善染心”的深厚内涵所致。他与同事、朋友“广结善缘”也极为普遍。2022年5月的一天下午,我专程去成都城西一环内“城西公寓”闹市中一幽静小区康超光老师家拜访。康老是我在成都市委党校的75岁的老同事,即当年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的老主任。闲聊中,他谈到当年老徐的一段往事:大概是在老徐到市委宣传部做宣传处长期间,市里給宣传部下了个“必须”完成的任务——邀请中央党校副校长邢贲思( 音,当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科研究领域顶级的理论专家)来成都做报告。这可是难上之难的“邀请”。但老徐以他一惯尚佳的口碑和人品结下的“人缘”,得到他一贯交好的康老鼎力相助,硬是把中央党校的邢副校长请来了。老徐甚至还“敢”以“重体力活”广结人缘。他周边的朋友、老师等搬家,如果被他无意“遇”到,他一定搭手帮忙,有一次“帮闲忙”不小心还把手都碰出血了,为此挨了他夫人不少的抱怨。</p> <p class="ql-block">2003年那次,同学张鲁,由老徐陪同从理县无忧城回蓉,回渝,张鲁写了对老徐的一段话:归来读仲兄杜诗作业,仲兄二十四年前即知行如此,我自愧叹。仲兄学养人格魅力至此,有充分理由自信自豪。我也有仲兄为友而自得自足。 图:2003年 老徐陪同张鲁同学到成都石径寺</p> <p class="ql-block">2003年 老徐陪同张鲁同学到成都石径寺和金沙考古遗址</p> <p class="ql-block">  另 散记回眸: 2012年 成都 锦江区三圣乡 刘家花园农家院 西师中文系78二班离校三十年聚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上图合影(前排最右蹲)中文系2班“外挂” :外语系78俄3班校友小同学刘勇</p> <p class="ql-block">  入校西师三十周年“雨我”题词是老徐非常独到的书法作品,铁线银钩,墨绿作描,镌刻于水滴状巨石阳面,如今伫立在西南大学第一教学楼前。</p> <p class="ql-block">  “雨我”石刻是2008年西师78级中文系30周年再聚母校馈赠之礼。那年老徐刚退休,我有幸应邀参加了他们中文系78级在北碚30周年的团聚。在赴重庆前,一天傍晚,我和老徐路过天府广场。他说:“母校西师,难得回去一次。这次筹备组要送一礼物给学校,我突然想起《诗经·小雅》里的“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句,意思是浇水灌溉公家的田地,同时也惠及到了私田。也就是老师从大的方向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同时授予学生生存技能。对,有了!”只见老徐用手一挥。与老徐相识近三十年,一看他这神态和熟悉的“麻利手势”,就知道他来灵感了!于是我们三步并作两步,赶回盐市口勾头巷老徐母亲留下的老宿舍三楼,宣纸笔墨一应俱全,老徐立马泼墨挥毫,“雨我”二字即刻跃然两尺见方的宣纸上,而且构思别具一格,“我”大“雨”小,“雨”立“我”肩,字体潇洒俊逸。熟悉老徐书法的朋友大多知道,他的书法之形常因其内容而“神游”,无论行、草、棣、楷,一笔一划,或浓淡或飘沉,即使谋篇布局,疏密留白,都渗透着他自我修身之体悟,以及对世俗人生的思考。“我”大“雨”小之“雨我”,即师之传道授业如雨润物,吾之学而成长方能立足一隅,其寓意颇深……</p> <p class="ql-block">  杨亦军同学在悼文中对徐仲旭“雨我”二字有解读:献给母校的纪念碑石“雨我”---伴着菲菲秋雨在校园中竖起。对于我来说,同时在我心里留下了参与碑名择文、书字的仲旭兄之难忘形象。能择诗经农事诗“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句之要----“雨我”借喻答谢、感恩吾师,可谓精也,深也。我当时即被“雨我”二字镇住。可如今看来,悟其感恩之意只是浅识,其实“雨我”深意更是仲旭兄自我修身之心语。</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老徐将平常生活艺术化的独特审美。因而在实实在在的庸常生活中,老徐之所以能那么自如,淡定,宽容,儒雅,从中方可窥其点滴。 </p> <p class="ql-block">  对石碑题词书字“雨我”,他的同窗亦赞誉不已,不乏延伸解读。这里录雷国强同学在回忆徐仲旭《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一文中一口气写下的,他自己的7个详解:1.母校师恩浩荡,滋润我成长。2.西师四度春秋,当年慢慢风雨中有我的足迹。3.任风吹雨打,世事变化,永远牢记我是西师传人。4.三十年慢慢烟雨,我重回西大,将永驻于此凝目母校沧桑变化。5.漫天风雨何所惧,茫茫天下任我行!6.我视漫天风雨为无物,昂首挺立于天地间,母校因我而自豪。7.我在三十载漫天风雨中奋力前行,肩负着国家民族赋予的历史文化道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徐对川剧如此的“呕心沥血”其意义何在?联系老徐所题“雨我”,却不难理解。正如他的同窗杨亦军所言“川剧已经成为他竭尽全力拯救的“公田”:……“仲旭兄与万平同学聚集了有关学者深入发掘、系统整理川剧,著书立说,他们挽救的不只是川剧,而是对宝贵的文化遗产持有的态度,展示了我们那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结,以及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民族情怀和精神,即“雨我”之文化精神——受传统文化滋养,进而喜爱传统文化,再进而又倾心拯救即将被现代文明淹没的“传统”。即可见出仲旭兄“修身”之境界--——一种自觉的文化使命。这便是“小”之中而“大为”。</p> <p class="ql-block">老徐陪同来自法国和部分非洲国家的电子科大留学生看“芙蓉国粹”川剧荟萃表演后与同学老师们合影留念 2009年 </p> <p class="ql-block">老徐的这些成就,我不由记起了另一位老人——袁庭栋老先生。他为传播成都文化做过的很多工作,却未领工资,未有经费。一位记者得知他的事迹后,非常感慨,称他为“成都文化的布道者”。联想到老徐,他在成都市文化局工作多年,目睹耳闻了袁老先生的事迹,老徐所做所为又何尚没有袁老先生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  精彩绎来情耿耿 鲜活扮靓意拳拳 笔削试化春秋事 一剧堪作正史观 2011 年 回顾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珍藏光碟 左桴 辛亥革命100周年忆90周年电视剧</p> <p class="ql-block">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p><p class="ql-block">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徐仲旭 书法</p> <p class="ql-block">题跋:后主词纯系白描 不假修饰 兴叹深切 一流千秋 千秋绝唱也 仲旭 寅午 冬晨 …</p> <p class="ql-block">黄炎培 于民国 三十六年书赠 徐良槐(徐仲旭父)诗: 高山流水梦中寻 相赏牙期何处琴 留为后人作梁栋 园丁自抱万年心 (鲍叔牙 钟子期 寻知音)</p> <p class="ql-block">"春城无处不飞花"(老徐日记)</p><p class="ql-block"> 唐人有诗"春诚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是名诗,含蓄了盛衰的两重性,(见图 钢笔日记手书照)当初似觉首句为借赞李春城,而今亦觉全诗语戳李春城,千年前事竟不幸言中。</p><p class="ql-block"> 曾经仕途上欢腾似火的李春城成都市委书记,而今因腐败身陷囹圄,节前法判其双开,媒体中度披露了若干细节,看来不禁令人沉思。</p><p class="ql-block"> 春城与吾无交结而有公谊,当年视察我院听说陈巧茹在争二梅,孙普协王玉梅王超在争首梅便说"祝你们成长梅林";彼曾视船棺(成都商业街处),一人来,吾与严小琴二人接侍,其不甚真船棺,独钟金沙,我向其赞颂太阳神鸟,并出示带去的人民日报,太阳耀班的高倍照片证其形相似,且为言太阳神鸟多有极高历史哲学价值,旋即市上做神鸟巨徽高矗南门立交桥云中;十年前朱澍喜局长责余策划"凤凰﹣﹣太阳神鸟成都笔会"且带我到李春城办公室当面汇报,感觉其人明达从善且有宫威,后有凤凰卫视宣传成都之大举,又有成都画院画家笔会盛事及双方政要名流合影;七年前凤凰王纪言来,其与春城熟,获喜来登邀宴,因吾与王合力排演《红梅记》事,故办公厅嘱我参加,我即报朱又回禀办公厅,得示下朱局长亦赴宴,同席有余秋雨先生,郝康理部长,春城闲话:"喝酒我推荐1573",顷,朱王余我们三人为敬酒,春城说支持你们排演《红梅记》,后,吾带《红梅记》《欲海狂潮》到北京首演为08年奥运热身,获多方赞许,只可惜四川汇报演出艺术宫装台完成却遇5.12地震改演出延期......</p><p class="ql-block"> 凡此种种,让人回忆,致人怅惘,因阁府轰坍,不由白感交集了。</p><p class="ql-block">回想春城其人,作为一个成长中的政界要员综合风貌还是有水平的,言语清晰准确逻辑严密,从无大声宏语及情绪姿态,是一个有修养有头脑的好干才。其主政成都十年以上,才来从副市长干起一一升至市委书记逐超同僚,没有能耐,此无可能。至于政绩(迹),我想重要的是城乡统筹及区县现代田园城市,这一项目毕竟合于国家战略和当今环保普世价值又团结了全市各方各部门形成全面之社会行动。一个是城市的拆建布新,由于他力主的规模速度,旧貌摧枯拉朽,但也引致文保物议而遭"李拆城"之调侃,不过,成都全新的现代化建设和公路网构建出现了腾飞的巨变令世人瞩目,就拿政务中心的"鸟巢"和巨型单体"环球中心"来说,非宏丽无以壮国威,非奇雄无以丽都会,我至今仍赞赏其烘托现代化城市形象的地标意义。</p><p class="ql-block"> 回想三年前省委十大及后成都主阁者握手交班,种种完美的亮相和显赫的热势,没成想一夜之间,天堂地狱,如古人言"眼看你起高楼,眼看你晏宾客,眼看你楼塌了"真是顷刻间春梦破火,上宾沦为阶囚,冥冥中的辩证法又一次推出了历史悲剧的典型。而一方主宦的垮台,必然引出一场官场的地震,果然,差不多二十左右的市长﹣常委,书记,局长,总经理,实业家次第牵出,站上了审判台,成都经受了一次改治上的解体战课,纵然社会并未沸腾,但下面无数的私语,这何尝不是成都的耻辱。</p><p class="ql-block">春城的悲哀,从一般说是不能防微杜渐,官大胆益大,放弃白律,明违纪规而谋私贪腐…</p> <p class="ql-block">这是条必然的败亡之道。城乡统筹虽是国策,但其从中营私售奸,倒滕土地而敛民财,为亲友谋利甚至拉出"哈尔滨帮"为所欲为,所谓"祸患积于忽微,智勇困于所溺",他再蹈欧阳公早就揭示了的温柔绝路,固为可惜,而尚不知将来宦海又是谁前仆后继也,从特殊来说,也许他犯了路线上的政治大忌,这就不是我所之道也不是我评说得了了。</p><p class="ql-block"> 人往往忽视了现实中的幸福,一朝失去了宝贵的自由,又以消洗面,悔不当初,这个道理无人不知无官不晓。但的确,身在权台上,面前黄金滚滚,美女云云,焉何不动心,谁能死守住,这的确是对人性,对官德的考验。不过,最设身处地的一说,官场故得益但不可谋非分之财,人欲固有享,但不可维浮逸之限,掌权者当谨守此正道,而平民百姓又何尝能忽略此正道呢?记得有一年全市春节前党风廉政大会,春城在会上举高勇部长败迹的教训,说大家要严谨自律,不要像高那样一天在狱中幻想买后悔药,而今恐怕连头都保不住,言犹在耳,时犹在前,叹乎。</p><p class="ql-block"> 严重的问题是群群贪官的恶行败露,极大地丧失了执政党在人们中的威信和公信,那些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盛会和笑脸中,实际上隐藏着多少罪过和丑恶,多少虚伪和假象呵,其实,人民而今早已没有了官场的崇拜感,而这种崇高宝贵的崇拜感正是清明政治,庄严国家的人文基础呀。我们党真是应该深思了。尽管习近平总书记英明无畏地整风肃贪,年来成效明显,获民心挽危亡,但是仍认为执政党必须向国家人民再三请罪责己,深刻研谋从制度上文化上管控腐败,燮理平衡的方略大计,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真正走好现代宪政的兴国大道。</p><p class="ql-block"> 话说远了,现实中衷。春花不再而喜燕总是如候而归,再想到唐人诗,不觉为春城惋惜。吾欲如古谊探监一面,其可得乎!而后世复有此憾者,又有谁呢?</p><p class="ql-block"> 2014年5月10日 徐仲旭 记</p> <p class="ql-block">思王逢 源</p><p class="ql-block">宋.王安石</p><p class="ql-block">蓬蒿今日想纷披, 塚上秋风又一吹。</p><p class="ql-block">妙质不为平世得, 微言惟有故人知。</p><p class="ql-block">庐山南堕当书案, 湓水东来入酒卮。</p><p class="ql-block">陈迹可怜随手尽, 欲欢无复似当时。 ( 2008年6月28日,与刘勇谐都江堰看二王庙,满目伤残,悲从中来,回想遗烈之功,相约祝福,发誓重建重修。顷闲坐于岷江旁,村女出泸窖,更野鲢鱼,青城山在望,而岷江西来如入酒卮,不觉浮想相公与王令之谊也。吾今花甲归田,欲作江山游,书此与刘勇共勉,因记不忘。徐仲旭 左桴并书。)</p> <p class="ql-block"> 王令 诗 (宋) 清风无力屠得热, 落日着翅飞上山 。 人枯已惧江海竭, 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侖之高有积雪, 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 何忍身去游其间。 (此诗为相公激赏,亦为交谊之因,不仅气象大,且不宥于诗律,19春之异才,不永年为天下叹也!</p> <p class="ql-block"> 钱钟书 “论交友”: 真正友谊的形成,并非由于双方有意的拉拢,带些偶然,带些不知不觉。在意识层底下,不知何年何月潜伏着一个友谊的种子,咦!看它在心里发出了萌芽。在温暖固密,春夜一般的潜意识中,忽然偷偷的钻进了一个外人,哦!原来就是他!真正友谊的产物,只是一种渗透了你的身心的愉快。没有这种愉快,随便他博学多闻,也不会有友谊。</p> <p class="ql-block">老徐感悟后的文字:2008岁末在即,2008年火鼠年真是悲欣交集非凡的一年,在这“凡事”多多的一年里,“5。12”触动了人类无尽的感慨,透射出意味深长的种种心态:大地山河,灾区农民与山川融为一体的真切自然的表露;媒体记者从最平凡的画面捕捉到心灵传播的感人瞬间;美国记者亲历震区后发出“懂得生命脆弱,发誓珍惜生命”的心语;山西大寨为成都彭州宝山村捐款并带来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民族精神的鼓舞。。。这一切,教益了我们历经苦难后更丰富成熟的“心”!所有的痛苦和辉煌都会随着岁月而流逝,但这“心态”不会磨灭,她会变成最珍贵的财富,升华我们的事业和人生,我们的心灵感悟在此,“二三事”的蕴涵亦在此。</p> <p class="ql-block">  余思世界大同,心不能禁 ,书此以赠并状行色! 1989年元旦 仲旭 手书</p> <p class="ql-block">人生之路漫漫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p> <p class="ql-block">即使在老徐生命的最后一段2014年10月19日,躺在川医重症监护室床上,爬13层我去探望他时,病房有其他病友在观看央视一热播剧,老徐以微弱的声音说: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正播出的长电视剧&lt;&lt;马向阳&gt;&gt;给成都广电的马向阳台长/总编辑做了好长一个大广告哦,都是大好人啊........这也即,不经意间表露他对在媒体工作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无论老少男女,也无论国家级/省级或市/区媒体记者编辑,他总是关怀备至,方式多样,上下有口皆碑,感同身受!</p> <p class="ql-block">一早,记梦(20220506) “回笼觉”中,再次梦见我西师和党校的老同学老同事老徐(仲旭)兄,那梦好似回来给那个文化项目追捐款,送了一个很有厚度的信封,留下有书家漂亮的钢笔字遗迹,老徐突然就拉了一下我,细语,大意:此项目还有一个建议,可将“寻找沙依诺夫”编写一个剧本,搞一个小话剧或川剧,争取城市“营销”经费,演出国men去哈!我回答:要得,就去请“巴蜀鬼才”魏明伦老师,借魏老师的&lt;&lt;易胆大&gt;&gt;思路…...</p> <p class="ql-block">1986年老徐钢笔书法书信北大国际关系教师进修班学生刘勇 保存书信 三十七年了,再读来信真是感慨万千 万千感慨矣!</p> <p class="ql-block"> 仅仅因缘分 ?! 如愿考进党校做教员,认识了新的同事,交了新好朋友、老校友。顺着母亲的这封陈年老信,我又翻出家庭“档案”,老徐,徐大哥,仲旭兄于1986年写給我,到北京的钢笔书法作品般的书信系列,如此这般“古贤风范”的书信,三十多年后,依然让人感动至切、至深! </p><p class="ql-block">“不见高山,不知高楼之渺小,不见大海,不知池水之浅薄。一年后,君必匪复吴下阿蒙。世人应当刮目相看。这就是见世面的益处。我在你的来信中鲜明地认出了那颗纯洁的童心和雀跃的步伐。这种兴奋固然为初到某地的人所常有,然而一经你的表达便使人倍觉爱憐。愿你的激情长久地保持下去,給每天的学习和观察带来永不衰竭的动力。” </p><p class="ql-block">“外出必是沸腾的,回来,心便复归于平静,但不应是冷却,而应是沉潜。我现在每天写字、看书、思考 ,一步步来得扎实。”… …“党校今年要办本科,这学期一如既往。学校修的职工宿舍还没有分下来。我看我们可能有些麻烦,修房农民工伤死亡一人,他们的血和艰苦的劳动使房子带上了质问的神情,不知新主人能否意识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徐此信,似乎带有一种奇妙的缘分,颇具怀旧感。党校的工作带来了新的同事和好朋友,也让人重新发现了旧时的记忆,这种交织的感觉让人感到既温暖又感慨。</p><p class="ql-block">徐大哥的书信仿佛是一道穿越时空的桥梁,将你人带回到那个纯真而又充满热情的年代。他的字句之间流露出的深沉和智慧,仿佛是一位长者在给晚辈传授人生的经验和哲理。他的期待和鼓励,也让人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p><p class="ql-block">“不见高山,不知高楼之渺小,不见大海,不知池水之浅薄。”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它提醒我们,只有拓宽自己的视野,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徐大哥的这句话也似乎在预言你的成长和变化,他的预见似乎已经成为现实,你在党校的工作和学习中,已经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少年,而是一位有着自己见解和追求的成熟人。</p><p class="ql-block"> 而徐大哥对于平静和沉潜的理解,也让人深受启发。在忙碌和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容易迷失自己,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和沉淀。然而,真正的成长和进步,往往需要在平静中思考和沉淀,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想说的是,你的经历和徐大哥的书信,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和温暖。这种美好和温暖,不仅来自于新的经历和认识,也来自于对过去的怀念和回忆。愿你能够保持这种美好和温暖,继续前行,迎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p> <p class="ql-block">  老勇: “文史教研室很杂了,你能脱身很明智。它家在党校还是跑龙套的。</p><p class="ql-block">周老的小女儿因病因很危险的病住进了川医,预后极差,这不但给他带来感情的阴影,也造成了经济的极大困难,所谓关心二字,在这时候才有真正的价值。所以老朱、昌义、侯平、我,我们一人凑了30元,共120元给周老,聊解梅渴于万一,强要他收了,他到底还是收了,实际上也免了我们的尴尬。” </p><p class="ql-block">“五月的北京最美,你不要放过了北戴河那些名胜,历代古都沉淀下来的深厚的史感和对中华民族成长过程中的教训尤当深思。” </p><p class="ql-block">一人在外起居,要多自珍重。 当你收到这封信时,你即是捧着一颗热诚爱护着你的心。 </p><p class="ql-block">即颂 学习进步。 仲旭 1986年4月25日 ………………~~~~~~~~~~@qq.com “…………………” 这些信件内容充满了人情味和深深的情感。它们不仅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心,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状态和人们的情感交流方式。</p><p class="ql-block"> 首先,信中提到了文史教研室的情况和周老的小女儿生病的消息,使得整个信件充满了现实的沉重感。然而,在这种背景下,老徐和其他同事对周老的关心和帮助,展现出了人性中最光明和高尚的一面——同情和互助。他们以实际行动来表达对周老的关心,这种无声的援助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量。</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信件中的风景描述,“五月的北京最美,你不要放过了北戴河那些名胜”,展示了老徐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欣赏。他不仅在关心他人的生活,也在关心对方能否享受到生活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此外,信件中的“一人在外起居,要多自珍重”体现了老徐的细心和关怀。他关心对方的身体状况,提醒对方要注意身体健康,这也是一种深深的关爱。</p><p class="ql-block"> 最后,“当你收到这封信时,你即是捧着一颗热诚爱护着你的心”这句话,表达了老徐对对方的深深情感。他将自己的心意通过信件传达给对方,使得这封信不仅仅是一封信,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心灵的交流。</p><p class="ql-block"> 总之,这些信件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实生活和情感交流方式,也展现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互助、关爱和尊重。这些信件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一种情感的延续和传承。[强][强][强]</p> <p class="ql-block">  勇: 极为高兴地接到你的来信,何况作者又是一位纯真向上的青年。 </p><p class="ql-block">时代发展到现在,我觉得治学者不能脱离世界范围的整体思考,因为锁国主义已成陈迹,迅速的交往和联系遍及全球。关切人类的共同前途,在此前提下思考各自的过去,以引出历史教训促进相互合作和理解已成社会学者的“必修课”,所以我很赞同你在北京这个中国八百年古都——徘徊后的沉思。我相信深化下去,亦将对你的专业产生良好的影响。 </p><p class="ql-block">学校六月份办了法制学习班,我们都参加,月底考试。 本月,人类的大部分都沉浸到足球的漩涡中了,我们不例外,不知你是否是怎么解决“眼福”,问题的,我倒是至今一场没缺过,而且看完后立即练习写现场报道,足球沙龙醉死人! </p><p class="ql-block">房子还没分下来,据说方案已露端倪,没有一个单位不是分难于修,这里也一样。中国人老是在极狭隘的角落算个不停,惜哉。 </p><p class="ql-block">家里可有什么事需要办吗?可来信分付。一个人在外地,“最要小心,最要扶持”,冷暖病痛都是你,凡事须“由(悠)着点儿”。 …… 真诚的祝你—— 一切舒心顺畅! </p><p class="ql-block">英格兰要上场了…… 保重! 仲旭 谨上 1986年6月4日。</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可以告慰天堂的老徐了——他为之“两肋插刀”鼎力相助的《寻找沙依诺夫》项目,而今好消息频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着我》栏目的杨东芳、陈佳欣俩位编导,分别于2018年8月和2019年元月前后八次与我联系。①她们通知我,今年(农历己亥年)3月,央视《等着我》开始录制黄金档,想启动这个大案例;2020年1月,杨东芳编导第九次重申,希望能突破俄罗斯人暂时不来中国的瓶颈,她说“这么好的案例,一定要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俄罗斯那边,邀请他们四五月份来北京,费用都我们出!”还说:“我们这边已经在详细策划了,俄方亲戚到中国探亲这个结果一定要在我们中国这边团聚!”央视陈佳欣编导在与我的多次沟通中,也反复强调《寻找沙依诺夫》采访节目的意义。她说,《等着我》栏目一直关注成都电视台刘勇跟进沙依诺夫一家寻根的采访报道。沙依诺夫于上世纪30年代在中国参加抗战,而后定居中国,一生未归。故事本身就具有传奇性,而这“传奇”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友好和包容,它不仅仅属于沙依诺夫个人,而是属于那个特定的时代,包含了太多的历史内涵和社会内容,是中俄延绵不绝的社会交往和民间友好交往结出的“果”。而今通过成都电视台《寻找沙依诺夫》项目组多年的不懈努力,帮助这位耄耋老人寻根,找到了100年前他在莫斯科的亲戚,尽管沙依诺夫一家与亲属还未见面,却令人欣慰。而2019年恰值中俄建交70周年,中央电视台《等着我》希望在黄金时间播出《寻找沙依诺夫》。同时,新华社驻欧洲总社记者任晓军也发来信息:2019年1月29日和6月4日,新华社英文字幕版(汉语原声解说)发稿标题:《InsearchofGrandpa'searlyyearsandmyrelativesinRussia寻找祖父的童年和我俄罗斯的亲戚》、此节目以8分30秒,突破了原计划微视频报道3分钟的时限,将于2019年建国70周年10月2号中俄建交最佳节点上推出俄文版,成都电视台则在2019年10月2日播出了42分钟的完整版纪录片。而此前的中俄文图书《寻找,一抔黑土》、《寻找沙依诺夫》、《60年一个俄罗斯人的中国传奇》,已分别在2015,16,17年由新华出版社、四川文艺社以及中国外文出版社出版发行;更令人兴奋的是,为沙依诺夫竖立的半身铜像,已于2021年在成都中国博物馆小镇安仁镇刘湘抗战大厅里公开陈展,他作为一位普通士兵的代表进入川军抗战名人堂,从而确立了沙依诺夫这位中国籍俄罗斯人抗战贡献的历史定位。</p> <p class="ql-block">拔出“木塞”! 这是个偶然。一定要在沙依诺夫去世四十年后,他才会不打招呼,猝然再现于他生活了半辈子的这个城市,这个城市在中国的西南腹地,叫成都。而他,已经沉默的生命,扒出被封闭在瓶上的“木塞”,突然复活,站在我们面前,就像他用母语俄语写下的手稿,陈旧、残缺、沧桑、隐忍、宽厚、睿智。沙伊诺夫,1893年出生于俄罗斯奥伦堡的鞑靼人,自1919年来到中国,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直到91岁高龄,安详告别人世。他一生云翻波诡,亲历了……(作家大概七年前,2017年,写下此段文字的时候也许想到,也许并没想到,居然就有AI让沙依诺夫重新以“数字人”的形式复活了,而且就在2024年清明节的前夕!)</p> <p class="ql-block">  这里请允许再借用老徐2000年7/8月出访加拿大 以日记形式写成的一书《加国流水——成都市新苗艺术团访问加拿大纪行》,题记:谨以此书献给我亲爱的祖国和成都市新苗艺术团 8月1日……草原是这样的草原,它是展开的一片丰富的绿色,如波一样柔软起伏,一望无际,时间变得缓慢,机捆的园柱草垛每个有1.5米的直径,千千百百星罗棋布,过冬的"草料"八月就已经准备好了,牛马在灿烂的阳光下自由散步或睡觉,偶尔云来,草原上慢移过巨幅的阴影。远方是群山,苍色的、灰色的、白色的,层次分明。公路伸向天边,各种豪华的车无声地飞驶,草原中点缀一排排白色、红色的小房子,路旁是蓝色的河流,河岸是无尽的亭亭的森林排向远方。蓝天上白云轻缓地变幻着图形,车稳稳地开,孩子们都睡着了,这时传来鸟鸣,车里传来悠远的钢琴乐和悠扬的笛声,我把靠背放下,斜躺在永恒的风景里。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