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转眼间已到大雪节气,虽未见着那纷飞的大雪,但日常气温却已下降了不少,有了点象冬天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由于疫情因素,远的地方不能去,也不敢去,于是也唯有在周边找地儿走走了,看两个群周六都是去后畲的,虽说很休闲,但对于这种原生态的古村落我其实也还是有点兴趣,那泥墙黛瓦,古树掩映,别有一番风味。另外反正别的又没地方去,于是在最后时刻还是跟上了。</p><p class="ql-block"> 从原来的37人,到后来的40人,最后又临时携带上了另一个二十几人的团队,六十几人的大车队浩浩荡荡一路奔向松阳古山村后畲。</p><p class="ql-block"> 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目的地,由于我们有5个人在离村5里多地的叉路口开始步行,所以等到我们到达时其他人早已天女散花般不知飘洒到哪个角落去了, 除了见着村口停着的车子外,只闻其声,不现其形。</p><p class="ql-block"> 这时那成片的土黄色的泥墙老屋不由地让人眼前一亮,还有那颜值迥异的各种树木点缀其中,更增添了无数的勃勃生机。有高大挺拔的,有色彩艳丽的,更有那死后屹立不倒仍张牙舞爪傲视苍生的。</p> <p class="ql-block"> 由于村道四通八达,并又毫无章法,所以你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走,不过本来也没有什么规定的走法,反正村子也不是十分大,由着自己的性子走也就行了,大部分路曲里拐弯地最终都能转得出来,如果真的撞上南墙了或者只能进入私宅了立马调头就是。</p><p class="ql-block"> 看这山村绝大部分以泥墙老屋为主,罕见后造的高屋,有些不是泥墙的也早已特意涂上了土黄色的墙皮,让整个村落看着不至于感到那么突兀。也不知是由于原先交通闭塞而不易改造还是村民意识超前早加保护,而让这古山村的原始村貌基本得以留存,也由此才得已让游人们为它驱之若鹜,纷纷折腰。</p><p class="ql-block"> 脚步所到之处,无不干净整洁,村民三三两两,散坐路旁,休闲惬意,一派祥和。</p> <p class="ql-block"> 偶有马头墙高耸,院门雕花的大屋散落其中。</p> <p class="ql-block"> 也有不少这种全木头造成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 中午吃饭的贡元家也不错,雕梁画栋的,特别是这窗户挺合我的胃口,简洁大方。</p> <p class="ql-block"> 还有这树根,天然胜雕饰。</p> <p class="ql-block"> 从村子的另一个方向俯视整个村落,发现还是有一定规模的。</p> <p class="ql-block"> 从村子往下走,象一个水口,古代人定村址时都会有这个讲究的,进村的地方地势都会稍微窄一点,形成一个门状,这就叫水口,也许是为了安全防守吧,也可能与风水有关,想必早时山民们应该是从这里进出村的,整个水口古树参天,气势不凡。</p> <p class="ql-block"> 饭后马上出发下一站横樟村,据说这里住着包公的其中一支后代,下车后随便转了一下,反正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半小时后重新起动去往古建筑聚集地石仓村。</p><p class="ql-block"> 下车后映入眼帘的几乎全是那马头墙高耸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另外有些也许是年代久远白皮剥落后现出了泥胎或者原来就是如此本色的老屋,那建筑风格还是如出一辙。</p><p class="ql-block"> 走近老屋,先是气势恢宏的门楼,然后才是正门,然后一进一进的往里走,最后才到中堂,每进的门梁上方都有四字匾额,每进一进,都会有个小鹅卵石镶嵌的天井,所有的窗户全雕上花,所有的柱头全都装有雕功精湛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的牛腿,让人叹为观止。除纵深方向外,大多横向两边都还会有几进的发展,这一圈一圈的转得人晕头转向,据说最多的一幢有一百多间房间,由此想象一下当年那人丁兴旺时熙熙攘攘笑语欢歌客迎客往是如何的一派繁华景象。</p><p class="ql-block"> 街道大多还是鹅卵石铺就,出街大路与田地之间大多用大鹅卵石砌起半人高的隔墙,让人看着特别的舒服,既可防家禽,又是夏夜乘凉时的绝佳地方。</p><p class="ql-block"> 想象一下某个炎炎夏日,太阳西落,入夜后吃过晚饭的村民们手摇巴蕉扇,打着饱嗝渡着方步各自走出了家门,头顶繁星点点,地边蝉鸣叽叽,忽感凉风乍起,那光滑圆润的鹅卵石上早已退去了白天的暑气,不多时那石墙之上早已坐满了男男女女们,于是天南地北,家长里短,抑或某位大师来上一段古今故事,鬼怪传说,你有没有觉得很是悠哉悠哉?</p> <p class="ql-block"> 感觉最精彩的还是这幢,发现最外面的门与第二道门虽间隔很短,方位也相同,但两道门的角度却又略有不同,这也许就是风水学上所谓的不能大门套小门吧?</p> <p class="ql-block">进了第一道门后马上又是一道门,中间是一段空地,两边各有一间矮房,这也许是下人们的住所吧?</p> <p class="ql-block">过了这道门后才算进入正房,中间是个天井,正面与两厢都有房间分布。</p> <p class="ql-block"> 然后又是一道门。</p> <p class="ql-block">进去后是个大天井,正对着是中堂,这一圈的房间数自然最多,想必自然应该是各位核心人员的住所了。</p> <p class="ql-block"> 看这雕饰。</p> <p class="ql-block"> 其间有位住在这里的老奶奶操着一口听不懂的本地话不知在问我什么,没办法,我也唯有答非所问了。后来听说这里的村民都是从福建汀州迁移过来的客家人,所以说的都是汀州话。</p> <p class="ql-block"> 从这左边旁门转出去后,再往右转有一处砌有高大石头裸墙的建筑,说是什么契约博物馆,里面有很多当年村民间订立的各种契约,只是不懂干嘛要设计成这种风格,象个什么石器时代的遗址一样,造个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不行吗?或者干脆将哪一幢现成的古建筑利用起来不就成了,难不成是寓意着古代人的契约精神坚如磐石?反正总感觉有点牵强附会。</p> <p class="ql-block"> 然后各自先后开始返程,回丽水时天空开始飘起了毛毛细雨,看来这老天爷还算是比较照顾我们的,让我们带去的伞不必派上用场,如此自然也就轻松自在的多了。</p><p class="ql-block"> 今天这种地方没去过的话也不妨去走走,虽说这脚感觉太闲了点,空着难受,但眼睛还是有所收获的,再说别的也没什么地方去,就当是消磨消磨时光罢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