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起童年看电影 张建才

鹿泉区第三中学校刊

<h3></h3><h1><b></b></h1> 每个人的心中都深藏着童年记忆的宝库,里面总有一些熠熠闪光的珍宝,时常闪耀在你的心头,召唤你回到那时的时光,那时的情景,那时的感受。<br> 童年时的文化生活单调而枯燥,看电影便成为一件难得而又幸福的事情。说起看电影最深的印象,脑海里便闪现出五个字:盼、烦、远、侃、练。<br> 盼<br> 当时每个乡镇都有一支电影放映队,晚上轮流为辖区村播放电影。我所在的乡有15个村,除去天气恶劣和停电等原因,每个村一般二十来多天能轮到一次。哪天放电影我们是第一时间知道的,因为放映前有一个“拉电影”的过程,就是当天下午要把放电影的器材,包括放映机、银幕、胶片、配套电器等,从乡里或其他村儿里拉回来。<br> “拉电影”这项任务一般由村干部交给学校完成,学校派三四名个子高、力气大的男同学去拉。每当班主任下午上课前在课堂上问:“谁愿意去拉电影?”,几个不爱学习的男生会马上站起来,手臂举得高高的还向前倾斜着,大声地喊道:“老师,让我去吧!老师,让我去吧!”那阵势好像生怕别人把这项任务“抢”走似的。当时村里没有机动车,几个同学只能用人力排子车沿着乡间土路步行去拉,来回走十几里路,一般到快放学时他们才能返回。也许是在路上撒欢小跑了,回来时个个都满头大汗。老师就会表扬这几个同学“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多年过去了,再与那几个同学聊起这件事,他们都哈哈大笑,说:“什么爱劳动,就是不愿意在教室里憋着上课,野外那一路上多开心呀!”<br> “拉电影”的同学还有一项特权,那就是他们能提前知道播放影片的名字。同学们一见他们回来,就会急切的问:“今天晚上演什么?”这时他们就会卖关子,你越急他越不说,然后怼一句“晚上你听大队喇叭广播不就知道了?”有时他们还故意把要好的几个“死党”叫到一边,对着耳朵一一告诉他们。这些人听到后,眼珠滴溜溜一转,朝同学们翘翘嘴角,表现出一副神气的样子。<br> 晚饭前,村里的喇叭会广播在什么地方演什么影片,孩儿们便会跑到街上欢呼雀跃,相互转告,然后匆匆扒拉几口饭,带上几个板凳就跑去“占地方”。有的人干脆找几块小砖头瓦片儿往地上一摆,也算是替人占地方了。这时有的来人不认同,非要在那坐,就会因此发生口角,甚至发展成两家当场吵架。也难怪,大家都盼着看电影嘛!<br> 烦<br> 挖坑、栽木杠、挂银幕、拉电线、对光调焦距,终于一切就绪,大家急切地等着开演了,这时,生产大队长拿起了话筒先“噗---噗---”吹两声然后开始讲话:“喂,社员同志们注意啦。我先说几句生产的事儿,一队的浇地任务落后了……二队的积肥工作要抓紧……”就这样一直把六个生产队的生产说个遍,这时已经二十分钟过去了。好容易等到银幕一亮,声音有了,一看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这叫新闻类的“加演片”,就这样又二十分钟过去了!我们小孩们心里憋得猴急,最后才开始播放正片。<div> 这验证了那句话:千呼万唤始出来。<br> 还有一件烦心事儿,就是停电。电影的故事情节正在动人处,忽然漆黑一片,停电了!放映员大声喊道,大家等着来电吧。当时还没有发电机,大家只能干等着,等多长时间谁也不知道。少数人干脆拿起板凳回家了,但大多数人还是舍不得走。有的在一明一灭地抽烟,有的在黑暗中侃大山,小孩们则呜哩哇啦地乱叫。有时运气好等上几十分钟个把小时,忽然电灯一亮,大家齐声欢呼,然后各自归位,电影接着演。但也有时候等两个小时也不来电,因时间太晚了,放映员只好宣布:今天不等了,明天晚上接着演。大家在失望中悻悻地往家走。<br> 第三样烦心事就是下雨。电影正在播放,忽然下起雨来,如果雨不大,大家就撑起伞继续看,如果雨太大了,就只能停止播映。一部分人会主动留下来,帮着放映员赶紧收拾现场后才冒雨回家。<br></div> 远<br> 由于农村播放电影“供不应求”,所以听到其它村晚上演电影的消息,乡亲们特别是青壮年都会结伴走十里八里的路去邻村观看。那时没有普及自行车,一般都是走着去,我们小孩儿跟家里大人说一声,然后跟屁虫一样跟在人群后面,在黑暗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小跑赶路,有时为了赶时间横穿田野,因看不清刚浇过水的地面弄得大家满鞋是泥。<br> 到了外村,人感到怯生不敢往人群中间钻,一般在外围观看,有的在银幕背后反着看(这样效果不好,因为字幕上的字是反着的,不好认出来。),有的还爬到远一点的树杈上“瞭望”。看散场后,同村的大人招呼一声,大家再结伴回村。路上有人恶作剧故意讲一些鬼怪故事,进村后大家散开各自往家走,走过没人的路段时被吓得头皮发麻。<br> 由于到外村看电影回家很晚,所以有的同学到第二天早上睡不醒,被大人喊起来吃口饭赶到学校。上课时精力不集中,昏昏欲睡,老师发现后训斥一顿,遇到厉害的老师,就干脆让站到课堂前面听课,以警示其他同学不要到外村看电影耽误学习。<br> 我十三岁上初中后,几位关系不错的同学谁家村里演电影,大家都相互邀请去观看并住上一晚,第二天早上再一同返校,省去了晚上夜行的劳顿之苦。同学家里的大娘见到我们就像见到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做最好的饭菜,煎上几个鸡蛋,烙上几张油酥饼,吃起来既新鲜又暖心。所以,除了看电影,改善伙食、感受温暖也是一种幸福的记忆。<br> 侃<br> 看完电影的第二天上午上课之前,教室里就会热闹非凡,进行“交流辩论会”。同学们会自然分成几个小组围在一起,有坐在座位上的,有坐在桌子上的,有站在地上的,大家围绕昨晚的电影内容各抒己见。有慷慨激昂、唾沫星子乱飞的,有瞪着眼大声反驳的,有点头表示赞同的,有斜眼儿表示不认可的。当时反特和刑侦影片比较多,有的情节曲折复杂,根本看不明白,所以争吵半天也争不出个一二三,倒是激动时竟听不见上课的铃声,等老师拿着教具走上讲台,才呼隆隆的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开始听课,但思绪仍停留在电影的情节中,半天回不过神来。<br> 练<br> 少年儿童爱憎分明,模仿力强,遇到自己喜欢的电影角色,就如现在的“追星”一般进行模仿。男孩儿们喜欢打仗的影片,一听说晚上演电影,问的第一句话是:“打不打?”如果是“打”的就特别愿意看,如果说是戏曲影片,则唏嘘一声,兴味索然。记得看过电影《奇袭白虎团》后,同伴们对侦察排长严伟才是崇拜,对侦查兵的动作很羡慕,于是放学后便相约到已经深耕过但还没有种上庄稼的地里练习“卧倒”和“匍匐前进”,而且还比赛谁匍匐前进速度快、爬得远,结果臂腿共用弄得衣袖和裤腿上满是尘土,有时还磨蹭出几个布窟窿。怕回到家里被大人责骂不敢说实话,就拉上一个同学做“证人”,谎说是不小心挂扯到什么地方把衣服弄破了。再就是仿作电影中的道具,用木头刻制手枪,买不起皮带就把手枪别在粗布条腰带上,也觉得自己成了“严排长”,很是神气。大家也乐意模仿电影玩打仗,一部分同学抓住“敌人”后也会喊:“举起手来,缴枪不杀!”,“敌人”也会乖乖地举手投降,耷拉着脑袋,垂头丧气地被押送到一个指定的地方,然后大家再互换角色,继续战斗。<br> 记得看过电影《小兵张嘎》后,有一天放学回家正值做晚饭的时候,几个小伙伴相约上到房顶,把连着的几户人家的正在冒烟的厨房烟囱,用砖头盖住或塞上草团后溜之大吉,稍后就听到做饭的奶奶或大婶们剧烈的咳嗽声。<br> 长大后,我进过无数的电影院,其环境、温度、灯光、音响不知比儿时要好上多少倍,看过的影片拍摄质量和效果与那时的影片也不可同日而语,可不知为什么,就是找不到儿时看电影时带给我的那种激动、兴奋和快乐……<br><h3> 作者 张建才 2022年11月29日</h3> 主编 张 帆<div> 梁鹏飞</div><div>责任编辑 封志强</div><div>执行编辑 谢彦斌</div>